國家電影資料館
470 2014-07-30 | 影人 |
冷井情深:鍾愛老電影的拾荒老人兼教育家
2014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井迎瑞專訪
文 / 林亮妏
井迎瑞,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教授,長年投注心力搶救台灣電影文化資產,獲頒2014年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人們口中的「老井」,二十五年來,身影經常出沒老戲院、廢棄片廠、甚至垃圾場等處,他手中搶救出的老寶貝不計其數。尤其去年(2013),南藝團隊竟覓得消失五十多年的《薛平貴與王寶釧》老膠捲共三集,一時震驚電影圈!彷彿,長久辛勤的耕耘總算被看見,獲獎實至名歸。

頒獎典禮上,被九十歲老井媽媽叨唸成「只愛電影的怪人」老井,除了深深感謝各方厚愛,也不改學界直率本色:「我不只是拾荒老人,我也是一位教育家!」

淘氣戲謔之中,井迎瑞解釋,他很高興「影像維護」的專業價值獲肯定,但他認為,搶救固然重要,可我們應該「趕快邁入下一階段──替老電影創造新意義!」正因如此,外界最關注的《薛》片數位修復工作,井迎瑞最在意的,不只是結果,反而是充滿創造力的過程。「我身處學界,絕不能為一己之用,而是有責任帶領學生、媒體及大眾,一起學習如何看待歷史及數位修復議題。這才是『教育』的價值!」他熱血微笑補充:「我還要成立一座電影博物館!」

有鑑《放映週報》也慧眼識英雄的多次專訪井迎瑞,詳述他搶救老電影歷程。(註1)因此本期【放映頭條】決定跟隨井老師的豪氣腳步,不再美言搶救,而是實地走訪他坐鎮的南藝大寶庫──「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及「音像藝術媒體中心」。(註2)不只探看直擊南藝團隊修復《薛》片的現場,更挖掘井迎瑞究竟要如何替老電影創造新意?又如何開拓出「影像維護」專業領域的新視野?

圖:「救天下膠捲,寫台灣歷史」濃濃的老派祝賀花圈。(攝影/曾吉賢)

上次得獎什麼時候?可否跟我們多分享一點獲得「卓越貢獻獎」的感言?

井迎瑞(以下簡稱「井」):我很少得獎(笑)。這次是,最近又最遠,印象中唯一的一次。(註3)

當時,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第一時間曾打電話給我,我很高興也很意外,吭唧吭唧地講不出話來,還問:「該不會是詐騙集團吧?」看著台北電影節刊登出來的消息,覺得自己很像「拾荒老人」,一直持之以恆地在垃圾堆裡淘寶出很多影片。(笑)

但我真正想說的是,我非常感激被推薦得獎,也認為搶救老電影很重要。尤其,在時代劇變中,搶救是必然發生的事。你在乎,一定會出點力搶救。以我為例,1989年在電影資料館館長任內,我就開始搶救老電影文化資產,而且一頭栽進去,沒出來過。但我個人得獎事小,無論得不得獎我都不改其樂。我更高興的是,讓社會看到南藝大團隊、電影資料館同仁的努力,以及讓大家正視「影像維護」的專業,這個意義更為重大。

不過接下來,我認為,我們應該趕快跨入下一階段──創造意義、創造價值。

我這些年著力最多、也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其實並不在搶救,而是如何替這些老東西創造出新意義!換言之,藉由得獎,讓「影像維護」這個專業被看見;我也藉著這機會,表達如何創造老電影的未來性──讓老東西能夠跟新時代對話、成為陪伴新世代成長的一個智慧或經驗。

所謂古為今用,鑑往知來,這才是「影像維護」最值得重視的問題。

去年(2013)六月南藝團隊在苗栗尋獲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共三集,我們都很好奇,現在《薛》片的修復狀況如何?

井:《薛》的「膠片」修復已告一段落,現正進行「數位」修復。這段期間,給我啟發最大的,也正是數位修復這部分。並不是技術問題,技術好辦,而是美學與倫理的問題。

我們要「修舊如舊」?或「修舊如新」呢?例如看到畫面的閃爍,我們會討論,你要不要修掉?因為電腦軟體做的到,所以就要修成很漂亮、很乾淨的畫面嗎?──那麼,所謂的「修舊如新」,難道是要恢復到影片剛從沖印廠出來的那一刻、才叫作「真」(authentic)嗎?可是當初你生產了100 部影片,你又以那一部作為標準呢?而且《薛》片近六十年來,你難道可以考證出六十年前人類的視覺經驗來修片嗎?──這些都不可考,你有必要去追求嗎?

我認為我們不宜扭曲。因為那反映呈現了時代的軌跡、技術水平,以及物質條件,就是到那個程度。你只要把造成理解的障礙掃除就好了,因為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你究竟要修到什麼程度、又才是「修舊如舊」呢?──人的視覺經驗、理解力、智慧,是永遠在變的。所以與其追求絕對的真,不如修到讓大家接近這個藝術品即可。剩下空間,可以開放討論「數位修復」這件事,創造出《薛》片的新意義及價值。

圖:《薛平貴與王寶釧》僅存拷貝出土,提供了許多當時電影市場、技術水準的線索,包括拷貝因手工沖洗,造成畫框不穩定,或是黑白層次前後不一致等的問題,以及後來配唱成客家大戲等,都變成現今南藝大團隊在修復時須考量與公開討論的議題。(圖片/南藝大提供)

為什麼要開放討論呢?

井:因為《薛》片的數位修復並不是二元論,修或不修而已;所以一定要訴諸討論、開放成為公共議題,讓不同領域人來研究,包括學界、業界,甚至歷史學、社會學、物理學等各方領域的人。彼此取得共識後,再做決定。因為,這不再是修復到當年那個「點」,而是叫創造價值!

數位修復最豐富、有價值之處,就在這裡!也是我剛說的古為今用、鑑往知來。如果修復者只自己關門做,不訴諸討論,那沒有意義,單純去影展買票看結果就好。所以,我們現在努力的,並不是創作,也不是要恢復誰的世界、誰的視野;而是進入到另一階段,屬於「後設」研究、歷史研究。

因此,我們不會單純只看畫面好不好,而是在修復過程中思考,你跟社會產生什麼樣的互動?你如何帶領社會理解影片修復這件事情?

那麼,可否再替我們詳述一下,如何透過開放討論來替《薛》片創造出新意義及價值呢?

我們要讓《薛》片發揮更多價值,這才是老電影的新意義,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井:我們多次討論會中,有一個代表性的爭議──是否要配回「閩南語」?因為我們尋獲的《薛》片,不知何年何月配成客家戲,所以號稱歌仔戲也不對了。當初在看片機上看,我們有點錯愕,可是冷靜下來後,也覺得是一個很驚喜的發現。因歷史上沒記載,但電影已經反映了當年閩客文化交流的放映經驗。

這滿有意思的。每次放映一定會有人提出,詢問可否配上歌仔戲?但也有人認為不須再造次,因為歷史已經是這樣子詮釋,不用再重新變動。畢竟那已經呈現了歷史某個時間點的狀態,保存原狀即可,邱坤良老師就是如此主張。

在討論中,通常我會折衷,因為學界是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可以作為是一個實驗,但有幾個先決條件:

(1)一定要成為公共議題,具備充分討論,有共識再做。如同教育部歷史課綱的修改,這不只是修復問題,它牽扯到歷史詮釋的問題。而歷史解釋永遠充滿了糾葛,所以要討論。

(2)要創造出和時代對話的機制。畢竟我不是要回到原點,而是為了前瞻之用,能夠古為今用,才具有教育價值。

(3)作為修復者,都要有紀錄。所以我要求未來每位修復者都要寫日誌,做任何處理都要寫下,以示負責,訴諸公評。

以上都滿足了,可以。我們要讓《薛》片發揮更多價值,這才是老電影的新意義,也是一種社會教育。其實我曾找過明華園的陳勝福,但他沒時間細細聽我講,不過我已經在做準備,希望請現在的歌仔戲團參考當年的劇本、唱腔,按照他們的判斷去編曲,我認為未嘗不可。

因此,我們不是要還原到影片沖洗出來時的「真」。而是,這60多年前的電影文物,今天帶給了我們什麼?──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圖:井迎瑞與團隊成員張怡蓁討論《薛》片修復方式。   攝影/洪健倫 

原來老電影的「數位修復」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新活水?

井:所以搶救、維護的當下,我們也絕不要忽視「教育」的重要性。

雖然我 1996 年離開電影資料館,但我仍在學界做資料維護的事,這也反映了我的雙重身份──維護者及教育者!學界畢竟跟業界承接案子不同,我們沒有商業秘密,所以更須建立影像維護的知識系統,讓過程經驗成為公共議題,未來可被複製、學習、傳播,如此才能讓知識系統擴大再生產!最後,讓老影片伴隨台灣,永遠可以重新回看,並持續注入活水。什麼是活水?就是人才。

南藝大藉由設立研究所,以學術的角度培養人才、建立專業知識系統。2009年,「紀錄所」再增加一個「影像維護」,維護什麼?就是檔案。最近我寫下了「檔案人守則」,這正是維護組的信條,總共十三條。(註4)

內容不是我兩個晚上熬夜就寫出來的,而是二十多年來,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只是我現在把它文字化、條理化、邏輯化,因為如果你維護電影資產,沒有精神思想核心,那只是一個技術人而已。

你從事檔案維護或一個電影資料館人,必須要擁有一個精神及核心價值。你認為很驕傲、充滿榮譽感,才能叫作電影資料館人。我自己也是成長,活到老,學到老啦。(笑)

可不可以請老師再解釋一下,原有的「紀錄片拍攝」跟「影像維護」兩者究竟有何關係?要如何做結合?

井:我現在論述也逐漸愈來愈清楚了。因為紀錄片拍攝而生產的許多素材,我們要關心如何檔案化,以及長久保存。所以過程中,就必須更細緻地去理解當初是用什麼「媒材」所拍攝?例如,是用「膠片」、或用「數位攝影機」(DV)拍的?──這會影響有關美學的問題。

比方來說,我每年會帶學生去霧社做田野調查,看《沙鴦之鐘》當年的拍攝現場。現在的說法是,對於一些強調紀錄與被紀錄者間互動、觀察,以及長期跟拍的,因為生動性與對話性之需求,所以就用「數位」攝影機拍,畢竟它比較靈活與經濟;但若具有歷史及文獻價值的重大事件,需要永久典藏的,今天我們仍用「膠片」來拍。透過「膠片」的拍攝,就是結合了紀錄及檔案,讓兩者元素相互衍生、辯證。例如正在進行中的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那是不可逆的,也是時代變遷中很具代表性的事件,所以我們會用膠片拍,作為一個宣誓,我要把它保存一百年!

在這個膠片死亡、進入數位的轉折點上,有什麼值得跟大眾宣傳的重要議題嗎?

比起百年前,我們現在有個更有利的時間點,用全知角度回看膠片文化曾帶給我們什麼喜怒哀樂、文化體悟,與經驗軌跡。

井:當然,現階段「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學生,更要對媒體、對大眾、甚至這個時代,我們責無旁貸,一定要講出自己的訴求,宣傳這議題,讓社會與時俱進,同步發展。

台灣很多人說「電影之死」,說很容易,但你是否有一個負責任的態度?或替代方案?電影死了怎麼辦?時代該怎麼辦?在膠片與數位的轉折時刻,我想提出四個面向思考:

1、我們可以搶救保存一部電影,但無法保存一個時代。概念上,我們必須理解,修復的影片,只是一個時代遺跡而已。藉由這個媒介證據,我們可以比較理解這時代,跟歷史對話。所以影片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我們為了未來世代的利益而保留下來。但你沒那麼偉大,這並不是保留一個時代,只是保留一個媒介跟歷史對話而已。

2、文化上來說,我們須要採取一個「轉化」的概念,而不是「革命」。作為一個文化人,文明發展變遷過程中,我們必須有一個理念,叫作「轉型」、「轉化」,而不是革命。

過去我們太習以為常「革命」導向論,所以習慣一個突兀觀點的轉變,例如「電影之死」──我們就把影片像垃圾一樣丟掉!我年輕時也很喜歡革命,但作為文化人,我們應該要改變態度。我認為,膠片及數位時代,並不是突然切割(cut)、再用膠布貼起來,而是一種「溶接」(dissolve)的概念。

所以保存膠片,是要保留一個模糊的空間,慢慢過渡。我們須要多一點時間,讓資料館多一點「溶接」、「轉化」的過程,我們做為文化人的責任也正是要幫助社會去「轉化」、「轉型」,承先啟後去蕪存菁讓文化從一個典範轉移到另一個典範,文化不能採取一種「斷裂」的態度,那反而太簡單了。文化不能這樣,文化人更不能這樣,因為文化不是「產品」,商人只會鼓勵人們購買新「產品」。「轉化」反而是包容的、緩慢的,文化人不僅要帶領社會去欣賞過去的文化,更要引領社會去創造新的文化,所以負擔也相對較沉重。

3、在膠片結束的時間點,正是一個很好的反芻時刻。因為現在已經沒有大量膠片被生產出來了,所以比起百年前,我們現在有一個更有利的時間點,用一個全知的角度,像老人一樣,回看 100 多年來膠片文化曾經帶給我們什麼喜怒哀樂、文化體悟,以及經驗軌跡。

4、最後,我主張做跨文本的研究及呈現,可以超越電影銀幕,在非傳統性的放映空間裡,我們不單純只看電影,而是創造一個新的放映模式,讓老東西發生新意義。例如曾擔任法國電影館(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館長的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註5)主張的「擴延電影」(Expanded Cinema),也是在這個思想脈絡中的產物。

圖:影像維護從勞動開始-南藝大修復團隊勞動整理膠片時合影。(攝影/巫宗憲)

可否請井老師替我們導覽南藝大的寶庫──「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及「音像藝術媒體中心」。根據資料,現今典藏的影片主要有四類──日治新聞片、台視、台影、綠色小組?

井:這四類是關於「過去」的影像。但別忘了1997年以後,南藝學生拍攝的「當代」影像。這類學生作品放在非劇情脈絡裡是有細緻的不同,例如台視「新聞片」是newsreel、日治時期及台影紀錄片則屬於「政令宣導片」。而南藝學生是用說故事的方法來紀錄時代,這是南藝設校後開發的一種紀錄片的新典範(paradigm),也是持續要蒐集的一種新類型,不管它們是什麼類型,放在一個大歷史的脈絡中,它們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共同成就了一個「台灣影像編年史」。

膠片修復室(Film Restoration Room

左圖、右圖南藝大保存中心「膠片修復室」裡的各種工作站。 (攝影/林亮妏、洪健倫)

井:這是「膠片修復室」。櫃子裡有35mm/16mm/8mm的機具,看是維護那一種媒材。由於現階段是進行《薛》片的數位修復為主,過程中,我們須要隨時回到原件做比對,所以原件的35mm器材必須在此待命,不能收掉。例如看到影像的瑕疵,我們必須確認是原件或後來產生的?這都是逐格修復、逐格放映時,才能夠看到的特殊影像記號。

數位修復是由王明山老師(註6)帶領學生在做。

影像轉拷室(Image Converter Room):數位修復工作站 

圖:王明山老師正在數位修復工作站調整《薛》片畫面,原為資深調光師的王明山現受聘南藝大音像所,指導修復作業。(攝影/林亮妏)

井:這是數位修復工作站。現主要有五套PFClean軟體做數位修復。

王明山老師(以下簡稱「王」)解釋:我們之前曾使用過達文西(Davinci)軟體,但它屬於 linux 作業系統,2011 年後就一直沒更新;所以我們後來改採購 PFClean,功能完整度較高,操作界面也較友善。

王:台灣現在做數位修復的,主要就是南藝、中影、大川大立(做中影的影片),以及鼎鋒(專作電資館影片)。PFClean 軟體是跟鼎鋒(註7)買的,所以有問題時,鼎鋒會支援我們。其他公司就可能會有商業機密的問題。

張怡蓁:去髒點、去刮痕、去閃爍等工作,其實之前都已經做好了。但因為先後次序的不同,會造成不同的結果。而且若放在大銀幕上看,還是會閃爍,所以我再次逐格檢查,調整它閃爍的狀況。我有點強迫症。(笑)

王:依照以往我們的認知,在修復倫理上,是不做破壞性的修復。例如影像的刮痕,現在大部分仍都存在,因為連續性的刮痕是無法做修復的。未來,我們會典藏原始拷貝、掃描數位檔、現在數位修復版本(有刮痕),也可能典藏去除刮痕的流通版本。

井:我作為計畫主持人,是看兩個重點:首先,修復者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的專業要求標準,功夫下足、不能草率。而再來,美學與倫理就屬於另一層次。我很願意把這些公諸於世,那才是教育的價值,所有的經驗才會被複製、延用。因為我們不是產業,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創造更多知識才是我的責任及天職。

類比修復室(Analog Restoration Room

圖:《劇場》復刻版,原為莊靈收藏。(攝影/林亮妏)

井:類比修復室,是修復與磁帶有關的諸如:錄影帶、錄音帶、黑膠唱片等規格。桌上的這些錄影帶是我們撿回來的,這是台灣現況,常常丟掉自己的歷史。我們收過來,先讓他們當孤兒,但給他們養分、維護好、培養長大後,再帶他們回去見親生父母。(笑)這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另外,搜集電影的過程,一定會出現劇照、手稿、雜誌、剪報等相關藏品。所以我們必須學習透過高檔掃描做復刻版本,這不可能委外。所以維護從勞動開始,回到手工勞動,你才是真正的維護。

二樓戲服&黃仁書房



 

上圖:
位於音像藝術媒體中心的「黃仁書房」。

下左:黃仁的剪報資料,此為已經過數位掃描、輸出後的複製品;
右:南藝不只蒐藏影視資料,其觸角也延伸至周邊相關的文物,例如戲服。井迎瑞手中拿的是女星潘迎紫當年飾演武則天的戲服

(攝影/林亮妏、洪健倫)

這是黃仁書房,書櫃中,只是黃仁的「書」而已。另外資料(例如報紙/雜誌等)還有兩三百箱。為什麼我18年都出不去這個偏鄉,因為每個 case 都很久。

黃仁老師家現在舒爽很多?

井:是啊,他太太很感謝我。(笑)他現在88歲了,這些東西就像是他的玩具,他每天就躲在玩具房裡寫東西,視力越來越不好,家人一直擔心他的身體希望他不要再操勞了,如今黃仁的資料都來了南藝,他的家人也減緩了不少的壓力。

黃仁會把每個影人分類成檔案,例如楊麗花、廖祥雄等,連「井迎瑞」都有!我們現在正日以繼夜掃描這些手稿,複製完成後,可以開放給別人使用,或可以自己展示陳列。原件則放入倉庫裡。

黃仁書房裡,我們也擺放一些戲服。因為這些戲服是屬於精品級的。(笑)戲服有些可以作為文物,有些可以提供業界使用,等級不同。舉例來說,潘迎紫演《一代女皇》穿過的、或《包青天》等著名戲劇作品的戲服,這類先不裝箱。在未來的電影博物館裡,我們就可以拿來說故事,當作電影史來陳列,這也是媒介史,叫作紡織纖維──它成就了一個影像文化的再現。因為演員必須穿戲服講故事,來定義他的身份、階級、情感,所以你在陳列媒介及電影史時,對於媒介的敏度感,叫作媒介意識(Media Consciousness)。

資料館策劃的展覽跟金馬或北影不同,主因在這裡,資料館須要媒介意識,這就是一個例子,也是資料館要做的事。

可不可以多舉一些例子,關於電影資料館策劃、具備「媒介意識」的展覽?

井:今年是韓國電影資料館40週年慶,林文淇館長因為去坎城參加《龍門客棧》修復版的放映活動,無法親往,所以請我代他去韓國電資館祝賀。我欣然同意,收獲非常多。

第一天,我看到韓國電資館策劃的特展,主題是「發現、維護、創造」(Discovery, Restoration and Recreation)。我很驚訝、也很感動,因為他們很準確地一語道破資料館應該做的事情,也是我這幾年「電影資料館學」課程一直反覆闡述的。

「發現」(Discovery),不管從垃圾堆、地下室或古董商等處,持續搶救、淘寶老電影。「維護」(Restoration)是設法讓老電影復生,延長它們的壽命。「創造」(Recreation),則是你不能只停留在搶救及維護,應該要有創造,今天俗稱的「文創產業」。但我們不能那麼庸俗化、單純從商品的角度出發,而是提供一個理念,如何讓老文物創造新價值,讓更多人、下一代從老東西獲得好處,不管是知識、智慧、或經驗。

圖:韓國電影資料館四十週年慶特展。(攝影/井迎瑞)

這個展覽,給我很大的鼓舞。我在南門電影書院(註8)有一個小展覽,就是那樣,只是我們格局小,沒那麼多錢。他們做的非常規矩,地下室整層,內容建構在兩個軸線上──一是韓國電影史,從1910年代開始,依照編年方式,物件、手稿、劇本、文稿、劇照等。

二是媒介發展史。媒介是從默片時代、有聲時代、膠片時代(新聞片、劇情片、家庭電影),到60年代末的錄影帶。台灣過去學校教育的電影史,很少談這個,都是以電影美學為主。但「媒介」的變遷跟電影史是互動的啊,例如錄影帶或膠片拍出來的美學,就是不一樣的。

所以「韓國電影史」與「媒介發展史」做互相的交叉辨證,一目了然。展場另有幾個真的片庫剖面,包括典藏庫裡的舊膠片、新膠片、磁碟陣列等,因此連儲存方式的變遷也有。這很有意思。南門電影書院空間小,沒辦法放很多東西,但我也是用這概念去策展。

你想像中的「台灣電影博物館」是什麼樣子?

井:硬體來說,我沒辦法想,給我什麼地方我就要,因為我沒錢重新蓋一座。所以它有侷限性,必須用原來的硬體定義未來的發展。但如果有足夠的創意,我不在乎,我只要有一個揮灑展示的空間。

我想證明,電資館的展示跟金馬與北影策劃的電影展,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更全知的理解電影文化,卻不特別凸顯某一電影導演或作者,例如韓國電資館的展覽。換言之,我想像中的電影博物館,必須跟影像維護有密切關係,可以是放映自己維護整理的片子,或帶領觀眾回看這一百年,電影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文化經驗。例如法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策劃的展覽,就已經是一種大視野的回看電影了(panaroma view)。

比方你會如何策劃《薛》片的展覽呢?

井:《薛》片在台南及台北舉辦過多場座談會,是否把原件上的客家話配回閩南語,這話題始終被討論。所以《薛》片的修復展覽可以是放映、儀式性的表演,也可能配合音樂、說書、現代劇場的表演方式,做跨文本的多元呈現。

另外,我們也持續做《薛》片的口述歷史,例如女主角吳碧玉、拱樂社團長陳澄三的夫人廖樹蘭、以及佈景助理侯壽豐先生等人,從他們的回憶裡,產生與老電影的新意義。未來,我們準備再找他們來學校,現場放映修復版本給他們看!這就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請當事人回顧、重返。所以我們不再追求原點,那不特別重要了;重要是人事物重新組合後,可以帶給社會什麼新意義。資料館要做這樣的展示、放映、推廣,全都圍繞著它的核心價值。

我很看重這個未來,所以我渴望有一座博物館。


上左:《薛》片中飾演女主角王寶釧的吳碧玉女士;
上右:郭榮平老師正在講解轉檔設備如何操作;
下圖:目前南藝大音像所正積極與台南市政府、台糖洽談合作,期望活化古蹟新營糖廠,作為電影博物館空間。新營糖廠廠房占地遼闊,非常適合作為電影與相關媒材的展示空間
。(圖片/南藝大提供) 

資料館未來是否須要更努力嘗試與當代、跟年輕人做連結,而非只是老人家?

井:因為年輕人還沒了解到 film preservation 是什麼意思啊!我們現在就是要把「影片保存」玩出個名堂來!你怎麼玩?例如你可以帶大家進暗房去操作,如果我們擁有沖印設備,可以設計成體驗坊,帶觀眾去玩如何沖印膠片,小朋友若很早接觸,他們成長後推廣電影文化,就會有不一樣的思索及想法。

所以我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拾荒老人啦,(笑)電影博物館的計畫也一直在談。以國家的角度來說,未來國家電影中心的編制裡,資料館相對於國際行銷、放映影展等,它的角色恐怕受到壓縮。畢竟「維護」及「放映」,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我為了彌補這部分,與其再成立一間電資館,不如自己做一座電影博物館來保存國家記憶。

另外我也建議林館長,我們一起來合作募款,為台灣留下一座影片沖印廠!近年來,各國的傳統膠片沖印廠一一關門,台灣也不例外。現在是關鍵時刻,我們要把它看成國安問題,別小看它。

我們可以為「鳳飛飛」、《放映週報》募款,也可以為沖印廠募款!我們留下一座沖印廠,並不是為了恢復一個體制、一個時代,而是為了台灣爭取多一點時間,把珍貴的國家記憶儘速以膠片複製,因為數位保存是不可靠的,同時價格昂貴。連好萊塢美國影藝學院2007年就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要維持一個4k母片(master)的數位儲存成本,要比以膠片儲存成本高出1100倍!一個影片沖印廠電影資料館只要留20年就夠本、值得了。

國家電影中心若無適合空間,我籌劃的電影博物館(新營糖廠)非常適合,我們可以合作。

另可否也請曾吉賢老師(註9)補充,關於新營糖廠電影園區的合作計畫?

曾吉賢老師:台南新營糖廠的建築物,倉庫大到可以打棒球,(笑)所以我們設計出更大的「電影園區」的概念計畫。

歷史上,許多產業因為時代變遷,或沒落或消失,造成建築物也隨之閒置,我們稱它們為「工業遺址」,例如製糖工廠等。世界各國對於工業遺址的活化再利用,都在想辦法。一方面呈現工業遺址的特色,二方面也希望找到它們的再生活水。

台灣糖廠有再特色利用的,例如台南仁德糖廠的十鼓樂團,(註10)是透過台南市政府承租,再發包轉給十鼓去經營,做的很不錯,我們有去參觀。

因為南藝大擁有很多電影資源,希望跟新營糖廠合作,我們期待發展出電影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

第一,電影可以作為新營老糖廠的活水。在建築方面上,新營糖廠反映台灣在日治時期到19501960年代的空間特色。因為空間很大,所以不只是博物館,也能作為拍攝電視歷史劇或電影的場景,建立製片廠。

第二,井老師也看見,台南縣市合併後,北區新營的發展逐漸沒落。因為過去新營是縣政府的所在地,但現都搬去南區的台南市了。所以發展上,舊有的台南市非常熱絡,可相對其他地區卻沒落許多。新營糖廠在新營車站旁邊,在交通上、區域文化發展上,透過電影園區來活化的概念,應可獲得地方支持。

因此台南市政府、糖廠也正積極進行,不過國內還沒有這種合作模式──台糖跟國立大學合作,而市政府也希望一起進行的計畫。現在都還在評估當中。 

圖:台南新營老糖廠。(攝影/曾吉賢、易璇)

那麼,井老師你一定會退休嗎?

井:我不會退休。我也許會離開這個職位,但我不會退休。因為我想要去玩、玩大的(笑)。你要想到,若沒框架時的自由狀態;如果你只想著安全,那就不好玩了。當然我有時也覺得可惜,可我不能一直這樣想。當年我離開資料館、也就離開了。如果一直依依不捨,不離開,我也許對於影像維護、資料保存的價值,不見得能像現在想的這般透澈。

如果我繼續再推動下去,可能朝基金會去做。我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賺錢經營者,但我會創造很多議題,帶領大家思考,這才好玩。(笑)

註釋

註1:放映週報採訪關於井迎瑞文章

(1) 20131111No.433電影特寫):洪健倫〈南藝大尋獲台灣首部35釐米傳奇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351

(2) 20131021No.430放映頭條):洪健倫、王文妤〈拯救台灣的昨日記憶-「世界影音遺產日」與台灣電影修復大作戰〉(台南藝術大學––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483

(3) 20120427No.355放映頭條):張怡蓁〈永遠在搶救膠卷的路上:井迎瑞談影像的維護保存〉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403

註2::南藝大「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http://filmarchives.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234&pageID=9919

「音像藝術媒體中心」http://media.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200&pageID=8155

註3:井迎瑞有案可考的得獎紀錄,並不是只有本屆北影的卓越貢獻獎。三十年前,他曾以《現代人》獲1982年金穗獎「最佳8mm紀錄片獎」,以及《布袋戲老師傅王炎》獲1983年金穗獎「優等16mm紀錄片獎」。

註4:「檔案人守則」全文詳:http://documentary.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97&pageID=13485

註5: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法國電影學者,曾任法國電影館館長,龐畢度中心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策展人,現任巴黎羅浮學院(Ecole du Louvre)教授。 

註6:王明山老師,現任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中影沖印組長、影像部副理等,修復過《戀戀風塵》、《恐怖份子》等作品。

註7鼎鋒曾經承做電資館的《街頭巷尾》(1963,李行導演)等影片。http://www.tingfong.com.tw/

8台南市南門電影書院介紹:http://media.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200&pageID=12745

9曾吉賢老師,現任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所助理教授。長年在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市、台南市,經營社區影像培力的工作。現持續在新竹客家文化園區的新瓦屋,開班授課。紀錄片作品包括《農村 · 宗教 · 陣頭》(1999)、《沒有糖廠的副廠長》(2003)、《囚.島》(2012)等。

10十鼓文化村,十鼓仁糖文創園區,位於台南市仁德區,改建自仁德糖廠,佔地約公頃 ,共有 22 座日據時代所建築之舊倉庫。2005 年由十鼓接手重新規劃,化身為亞洲第一座鼓樂主題國際藝術村。http://www.ten-hsieh.com.tw/cultrue/main.html

 

相關文章
fa172-173上市
閃耀金穗40 新銳創作最YOUNG!
2018城市遊牧影展5月17日起盛大揭幕
台灣影人接軌國際市場 第四屆「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即日起開放報名
錯過口碑電影?誠品電影院《雙面勞倫斯》13部鉅作每週三再現
「大河戀—淡水河紀錄片放映會」 免費入場,好片讓你從早看到晚
【光點台北】2018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CCDF-9 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徵案開始
2018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短片徵件起跑! 首次增設提案獎 總獎金140萬等你拿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