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27 2013-09-30 | 影展 |
「短就是酷」高雄國際短片競賽登場
專訪選片人鄭秉泓
文 / 游千慧
高舉「短就是酷」精神旗幟的高雄電影節,以奇幻、辛辣、惡搞以及綠色電影聞名的短片競賽,已邁向堂堂第三年,這一屆的國際短片選片人由Ryan(鄭秉泓)擔任。由於影展今年共收到564部投件作品,足足比去年多了一百多部,選片人笑著說在一個半月內便把所有參賽片看完,他必須在有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找出優秀作品,又累又滿足!而雄影短片競賽祭出超過六萬美元的總獎金,因此也吸引了來自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安錫動畫影展、東京短片節等得獎短片來參與競賽,目前入圍作品共有71部,分為十二個主題。

選片人還很興奮地提到,他說服館方在今年做一個新嘗試,將於10/16舉辦一個大場次,從8點到12點不中斷的子夜場,稱作midnight scream短片夜驚魂,僅賣一張票的價格,讓觀眾整晚享受恐怖懸疑片、次文化、瘋狂、賣血片,因為僅此一場,有別於以往的活動場次,屆時還要規定配合演出,做幾個限定造型鼓勵觀眾變裝參加。高雄一直都沒做過影展的扮裝派對,希望能趁這個機會讓港都的觀眾「解放」一下,當然也會有贈品吸引大家來狂歡、共襄盛舉。

雖說是以奇幻色彩為基調,但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短片也不乏普世性的劇情,以及美學、創意的展現,就讓我們看看高雄電影節如何藉由「國際短片競賽」建立起國內外短片創作者的競技平台,進而透過國際影展觀摩交流。本週《放映週報》特別南下採訪了選片人Ryan,請他詳述這次競賽收件、評選的精彩過程,並談談他強力推薦的傑出作品。

先談談你個人的選片原則(方向)為何?

Ryan: 因為我是唯一把所有片子都看完的評審,其實也有點像是代表館方的立場,加上我們很盡責地行銷它,所以也需要找容易賣的作品,在看片時我會自我提醒這件事。此外我也會兼跑幾場校園講座,學校也希望我能挑幾隻好看又能寓教於樂的短片,依照這個方向,我就先從高雄獎、火球獎、跟SOS拯救地球獎幾個獎項作為依據,選定作品風格。

其實初選的時候,評審都是按照美學給分,所以有些次文化的東西,確實會被忽略。然而,綠色議題也是雄影一直很注重的,以長片論之,就很注重紀錄片、人權、環境議題等,我們希望這些東西也能延伸到短片選片上,所以在議題上面我會盡量力保一些在美學上不足,可是卻有強勁社會議題的片子。譬如看坎城影展或柏林影展,一定會有些好萊塢星光的東西,那你就知道那是負責走紅毯、營造話題、給媒體寫八卦的(笑)。所以我們在初審時,就有先跟評審說清楚以選片概念取代審片概念,建立在一定水準上,不單只靠美學藝術,而是要選代表性多元的,今年最麻煩的是要一直調整這部分。

我們並沒有要評審都選擇國際知名影展入圍片,只是一直告誡評審以多元方式選片,但看大家初審的分數,還是以美學為最大依歸,所以我才必須作協調。

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已邁向第三年,今年跟以往有什麼不同?

Ryan:今年換了評審方法,與去年相比,去年較為單純分為奇幻組、綠色組跟國際組,每組評審就各自看完,但今年採取完全不分類,再依照獎項奇幻獎、火球獎、不分類獎、綠色獎等等作區分,因為限制少所以寄來就更多,變成初審上面會更麻煩。今年初審採分組形態,原則上分三組,大家交叉看片,每組分別進行篩選,最後每組篩選到剩下129部片,大家再一併把這些片看完,並從中選出這71部片。

以台灣來講,通常國內影展徵片大概是從四、五月開始,有一批來投高雄電影節的短片,另外則去台北電影節或是其他影展。然而7月15日之後又湧出一大批,我猜是因為台北電影節差不多結束了,有很多導演趁北影結束後沉澱一下,把一些東西整理起來,再另行寄出,不過這次我們國片徵的都還滿順利。國外部分,也同樣在七月中之後暴增了一大批,原因我只能猜測是坎城影展的關係吧。


《探監時刻》(Silent)劇照,本片為今年坎城影展最佳短片得主。

既然採取不分類進行競賽,那入圍的影片要如何在影展上呈現?

Ryan:關於影片主題的命名其實很有意思,在不同的單元中,我認為要把台灣電影跟外國電影打散置入,而不是台灣自己玩自己的,我們盡量將一兩部具主題性的台灣短片跟外國短片進行對照,以達成平衡。比方說,我覺得今年動畫很強,所以把它們從71部片裡面特別挑出,做成兩個90分鐘單元,分別為「動畫短片特別企劃:逗陣男孩篇」;另一個是「動畫短片特別企劃:勇氣女孩篇」,它的交集剛好是分別講男生或女生的短片,這個也是從國際影展偷學過來的概念。另外我們也把描寫夜晚方面的單元命名為「情迷夜難熬」;較為懸疑緊張就被分配到「部部驚心」,諸如此類。

從去年開始我是當初審兼複審,那時我建議,以往國際很多對短片是不分類的,像英國愛丁堡影展後來也常不分類,從去年開始我想到可以照特定主題處理,這些特定主題不一定要照愛情、恐怖類型分類,而是想個比較可愛的題名,像去年有關於媽媽的議題,我們就叫做「聽媽媽的話」,有些發生在一夜就叫做「一夜瘋狂」,那個單元後來全部都得獎,這種以文案標題的形態,好像蠻有效果的。因為觀眾對短片常常會覺得琳瑯滿目但是不知從何看起,而去年短片就因此分為九個標題,給大家比較好的切入點。以校園講座例舉,推廣過程的片單裡會有很多片名,讓校方有點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就藉由透過小標題的方式,讓他們比較好入門。今年也是沿用這種方式,只是玩得更徹底。

延續以往雄影對綠色議題的關心,今年有那些議題式的作品?

Ryan:在台灣的短片中,今年有兩支學生作品相當有趣,分別為《母親》與《釘子戶》。《母親》主要講述死刑問題,身為金鐘影后的萬芳在片中飾演受難家屬,嫌犯的媽媽竟然是她鄰居,這就是一個很微妙的道德難題;另外《釘子戶》也很有話題性,雖然完整度沒有《母親》高,但很多評審對《釘子戶》感到驚艷,內容講述如士林王家、大埔事件,從一個家庭要抗拒或家拆建自家房子的內心戰喊話,之間有學生來支援,家裡內部也有不同的發聲。我覺得台灣導演要拍出有現實感的東西都很不容易,尤其長片都要肩負賣不賣錢的重擔,短片能像這樣維持跟社會土地的脈動,其實是還滿感人的。

另外,同樣入圍的《酥油燈》議題呈現是運用不言而喻的方式,這位中國導演應該是在巴黎唸書、創作,內容是透過攝影師去四川幫遊牧藏民拍照,背景放上西藏的布達拉宮,再加入一些全球景點,透過這種看起來好像很平淡的故事,其實是在諷刺中國對少數名族的保留區,以及對傳統與現代間的衝擊。這相當符合雄影的綠色議題精神,綠色不僅侷限在環保,而是整個綠色的思維跟精神,以及人類安身立命的所在,對於自己土地的認同。


《酥油燈》劇照。

今年與「東京國際短片節」(Short Shorts Film Festival & Asia)的合作模式和去年相同?

Ryan:今年仍有合作,但是因為國際短片競賽規模變得更大,從去年的九組變成今年十二組,整體也壓縮到Short Shorts Film,所以與日本締結合作方面濃縮一個單元,對方也同意了,他們自己規劃日本本土新銳作品到雄影放映。而Short Shorts Film今年也推薦好幾部得獎或是頗受好評的影片來參與競賽,我們也同樣推薦台灣短片去那裡比賽,今年也順利入圍好幾部。或許是因為Short ShortsFilm本身是一個公司,他們要把影片影像放到自己的平台銷售,所以他們的片子相對商業。整體來說,今年日本獨立短片沒有去年精彩,所以獨立短片應該都沒入圍,其他評審也都沒給分數。

這幾年看各個國家短片的特色,西班牙作品幾乎穩定,而去年日本獨立影片我有好幾部很喜歡,但就Short Shorts這一批充滿商業色彩的影片來看,有些還找明星來演出,今年的水準比較普通。然而,雄影的老朋友落合賢導演在今年推出新作《記憶駭客》,看片名大概就知道是與腦部相關的科幻片,他掌握商業元素已經相當成熟,我在查他的相關資料時,發現他已將其拍成長片。後來跟策展人黃晧傑討論,他說他有進行邀片了,從影展看著導演的成長其實蠻有成就感!

就你看今年整體的短片與前兩年相比,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

Ryan:國際方面,以往坎城金棕櫚短片獎的得主未必來投高雄電影節,但今年和去年皆有得主和入圍者來參展,我覺得這也許算是一種名牌效應吧!在觀片之前我都習慣不先查看片子的背景,有很多評審也是完全不查的,但我今年還兼做整個方向的規劃、統籌,所以有達到我心中的水準的影片我就會搜尋看看,然後發現,天阿,這隻片居然赫赫有名!當然我自己也會有自己的美學觀、品味的侷限,我知道一定會有我不喜歡的,可是那些我不喜歡的東西不代表它不好,所以我也從別人的角度觀看,進而搜尋。

雄影畢竟是台灣規模較大的國際短片影展,既然已經擬定不分類首獎之外,還特別強調「奇幻」與「綠色」,這些在議題與類型的抓取上,都要有很明確的選片立場,像奇幻類就具有很多B級的東西,今年奇幻、驚悚類的件數都還不錯,可是賣血惡搞片比過去兩年少很多,不曉得是不是最近的國際趨勢。但若是純藝術、正宗美學藝術取向的作品,則是一屆比一屆優秀,去年有很多錄像藝術的作品。而今年的錄像作品也很特別,台灣就入圍了兩部片,這跟評審結構也有關係,林泰州老師、趙德胤導演或是孫松榮的傾向皆比較偏錄像藝術,去年我還沒看到麼多錄像實驗作品,今年反而都是錄像藝術界小有名氣的新人來投件,我還蠻驚喜的,因為雄影短片本來就想開拓本土視野,本土是也不是只有紀錄短片、動畫或傳統劇情,拓展到錄像藝術類我覺得很不錯。


錄像藝術作品《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劇照。

今年國際短片的邀片情況如何?

Ryan:在選片過程中,有一些不錯我們就主動邀來參賽,要豐富片單內容我們當然也需要主動出擊。我們會跟一些機構合作,同時也把高雄電影節得獎作品送到一些大影展,相對地,他們也會把他們權責範圍內可以協助的推薦過來,但不是保證會入圍。我覺得影展最重要的是建立流通管道,換句話說,在影展送作品需要策略性,首要看屬性適不適合,因為每個影展條件都不同,當然我們自己跟一些機構做友情交流,自己也可能會惹出很多麻煩,可能會有很多版權歸屬之類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年有一個大動作,當篩選到120幾部片的時候,我們內部會先查明資訊,跟友邦確認會不會有歸屬問題或是能否參賽,因為之前有遇過國外導演跟友邦平台簽約的時間到了,因此雖在高雄影展入圍卻不能播映等問題,這些經驗也促使我們思考,日後要如何使競賽進行得更平順些。

去年你到印度果阿國際影展(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India, Goa)觀摩,有什麼收獲,對今年的選片是否有幫助?

Ryan:「果阿」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是印度歷史最悠久,官方最巨大的影展。我們請託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正規的外館體系正式申請參加,但到當地才發現我們太天真了,當初是希望能參觀片廠或更進一步的交流合作,希望今年能邀請印度片來雄影,但他們確實是非常官方的影展,跟我們聯繫的行政或是統籌者都是公務員,因為我們是代表中華民國政府來的,所以他們對我們很有禮貌,但若談到「交流」卻是千辛萬苦的一個過程。反倒是認識一些記者,才知道印度蠻重視門第,雙方合作要建立在互信的關係上,而且印度的思維跟歐洲完全不同,因為印度市場能夠自給自足,有沒有參加你的影展都無所謂。而今年剛好印度電影100年,所以印度也整理了一批能夠代表百年歷史的作品。印度寶萊塢片會到國外參展的大多是藝術性很高、大明星眾多之類的影片。不過我們有看到一些比較少見的底層片,也算是開開眼界。

而在短片方面,他們的規劃很可怕,當代印度本土短片、實驗片精選,幾乎都規劃為三小時,我記得我連續看了是兩三部各五十分鐘,像是紀錄片的作品,相當疲倦。以後若想要有合作關係,還要有更多努力與嘗試吧!
 

高雄電影節對短片單元的定位,是否要使「短片」成為雄影的標誌或代表嗎?

Ryan:先拿台北電影節來說,「國際青年競賽」片的票房一定沒有其他的好,可是為什麼一定要做?因為國際影展不是看你邀了多少得獎片,而是看你競賽選出什麼樣的作品,從選的作品來確定影展的方向跟品味,藉由你邀請的國際人來參賽,建立你的影展人脈,入圍影展也是策略性的問題。像這樣透過影展交朋友,讓作品去到更遠的地方,這的確是雄影近幾年正在努力的方向,而至今累積下來的成果也令人欣慰。

最後請推薦五部短片給《放映週報》的觀眾

《純真賦格曲》Fuga

 

今年雄影的活動企劃希望短片也能配合年度主題「變奏國度」,因此,我在看那幾百部片時就有特別思考這個問題,很巧的是,在這幾百部片裡面我最喜歡《純真賦格曲》(Fuga),它是一支敘述黑天鵝故事的動畫,音樂及視覺性都很強,我甚至覺得它比所有長片都還適合搭配「變奏國度」。

 

《關於跑步我想說的事》The Runners

英國紀錄片,這是我的私人偏愛,這次紀錄片入圍的偏少,但我一看到這部就中意,可能是我在英國唸書,比較有趣的是,我自己尤其喜歡片中的一個場景,那是在我英國住處的公園旁拍的,之前評審會議我一直不講這件事,因為這對我可能是種鄉愁,又怕被認為假公濟私。但我當然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該片的導演去英國的好幾個公園,拍攝好多跑者對著鏡頭說自己的事情,有些說得很私密,有些就是徹底打屁聊天,有些人或許會說這種拍法我也會,隨便去個公園拍拍沒什麼特別,但我認為英國人拍這部片有掌握到親密感與疏離感,鏡頭面對這些男女,看起來明明是陌生人的臉,他卻願意傾訴或真的把你當成吐苦水的垃圾桶,當然也有提防攝影機的人物,這些不同之處就顯得很迷人。我這次擔任整個短片單元總策劃,所以沒有當決審投票,否則我面對此片在決審時一定會很難以抉擇。

 

《我最親愛的奶奶》The Apple of My Eye

這部在初審的時候,很多人一看就喜歡,也頗有共識。它就是一種很典型傳統,一方面也是台灣導演很喜歡主題:我與家人間的關係。很多年輕導演一開始拍劇情長片也是處理家庭中的代溝,這就是新電影的傳統,新電影的傳統就是父子情,《我最親愛的奶奶》這個片名,英文片名就為The Apple of My Eye,我記得他奶奶是他眼中的蘋果,孫子跟奶奶之間的情感,隨著年歲增長,情感依舊但是親密感已經淡了,訴說長大有些東西會慢慢消失,所以拍得非常令人揪心。也因為它是西班牙的作品,在西班牙大量的奇幻、驚悚片中,該片顯得好清澈。這跟前面推薦的動畫或紀錄片不同,就是一個經驗不多的年輕人,拍攝了切身情感的題材,實在真摯動人。

 

《魔偶》

台灣導演陶磊的作品,台灣這幾年的短片具有社會議題,或是動畫形式的都不缺乏,也有很多已經到達國際水準,而《魔偶》是驚悚片也屬奇幻類型,在奇幻大宗裡,或許沒比別人的技術來的嫻熟,但我喜歡這部片是因為它是台灣導演在美國唸書拍的作品,這跟李安就有點像,在美國唸書拍畢製之後,他們的語法會漸漸類似國外作法,跟台灣就很不同,譬如這次台灣也有導演拍驚悚短片,或是在片尾安排某種大逆轉,都是要玩高概念的東西,這些台灣都沒有玩得很好。《魔偶》當然沒有一定要在最後嚇人,但在整體環節上皆有掌握到懸疑跟恐怖的要素,這部片也是過半數通過入圍,我蠻支持這個決定,選擇這種類型的短片就是要讓台灣本土的精彩創作被看見。

 

《酥油燈》

中國作品,這次我們也希望華語片的部分,從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與香港能夠選進一些具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讓台灣(高雄)的國際短片競賽就像是亞洲的交流,也許亞洲大多數的短片會比歐洲差一點,但我們想要選取更多元的影片讓觀眾欣賞。然而,《酥油燈》在第一波評審中都很快就以高分選進,完全不需要力保,它以一個觀點來看全球化的事情,闡述傳統與摩登之間的拉鋸。其實中國也有其它影像像這種新興的語言創作,像中國早期寧皓的《綠草地》中也有這樣的元素。《酥油燈》是劇情片,但是劇情意味卻沒有那麼濃,我覺得其中有些感覺還蠻類似賈樟柯的《世界》,這部片也會在雄影放映。

 

相關文章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情/慾‧流動 專題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當南風吹起--証言、劇場 影像展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徵聘專案教師公告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