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07 2013-05-09 | 專題 |
亮演愛河畔
訪高雄市電影館館長劉秀英
文 / 林亮妏
人說公門深似海。2002年成立,今年已十歲的高雄市電影館(以下簡稱「電影館」),一間官方色彩濃厚的公家單位,何以近期頻頻搶升第一線,影展豐富,活動滿檔,繳出極其亮眼成績單?

話題從「全台獨家,高雄限定」的大島渚影展,引爆開來。一座南部小館,竟獨步台灣各大影展,率先引入甫離世的大島渚回顧展?──事實上,電影館早已戮力累積多年,建立在地策展團隊。首先,突破公部門令人詬病的招標模式,親力經營「高雄電影節」,內化人脈經驗。再者,推出官方避之唯恐不及的「售票影展」,大舉引進國內外影片,培養高雄在地的策展能量及觀點。

顯然地,這座位於愛河畔,門面不算富麗堂皇的電影館,並不是一間小心翼翼步調緩慢不出差錯即可的官僚機構。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理念思想,又或是如何的領導魅力,讓這座電影館推翻公部門刻板印象,表現出熱情不絕的朝氣活力?

本期【放映頭條】特別專訪電影館的館長劉秀英。近四小時訪談,不見她喝一杯水,臉不紅氣不喘,總帶著溫柔笑意,娓娓道來,舉重若輕的描繪出高雄影視產業願景,以及期望發揮一座電影館的影響力。同時,她謙和低調地數度提及,自己不具備電影背景,若有功勞應歸功文化局、年輕同仁,以及民間專業力量,徹底展現女性領導者細膩柔軟身段,以及強韌執行能力。

您非常低調,很少媒體提及您的個人經歷背景。可否先聊聊您進入電影館前的工作,以及您與影像之間的連結?

電影館的館長劉秀英。攝影/洪健倫
我並不是電影專業出身,而是從行政體系進入電影館的。輔大英語系畢業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美館擔任約聘人員,大約兩年時間,主要負責祕書行政的工作,例如聯絡安排館長行程、外賓來訪口譯、翻譯文章等。這份工作帶給我的影響是,眼見接觸許多專業人員為了喜愛的藝術貢獻心力、努力策展,同時也令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當時我想做廣播,因為聲音還不錯(笑),但當年電台尚未開放,缺額不多;加上我並不是學廣播的,也沒有人事關係,曾多次應徵電台考試卻鎩羽而歸。慶幸的是,那時北美館同事告知我:高普考的新聞行政廣播組,職缺都在電台!我立刻去買簡章,參加考試,很幸運錄取分發到高雄的電台,開啟了我節目製播、新聞採訪的工作,一待15年!也讓我從台北落地生根高雄,結婚生子工作至今。
 
後來因為職務輪調,我進入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做新聞聯繫、活動舉辦(例如記者會、跨年晚會)等業務。當時新聞處的處長,也就是現在文化局局長史哲,希望我能夠轉調到電影館。不可諱言,我也質疑自己並非電影專業,不知能否勝任?即使大學曾附庸風雅看了許多藝術電影,但壓根沒想到有天我會與電影有這麼深厚的關係。
 
雖有點誤打誤撞,卻也讓我更謙虛學習、認真努力,所幸我運氣蠻好的,電影館的同仁都很能幹,年輕又有衝勁,如果大家覺得電影館現在還不錯,那真是大家的功勞。回頭一看,從1988年12月進入公職,已經25年了,我很慶幸能夠一直做喜歡的事,有趣的工作。

2002年成立「電影圖書館」時,您有參與這段經歷過程嗎?

我沒有實際經手,但從傳承的文獻資料記載,影圖是2002年11月3日成立的。不過早在2000年,高雄預備從重工業城市轉型的時刻,當年市府長官與相關首長們在考量氣候、自然人文等各方條件後,認為高雄是一座適合發展影視產業的城市。

市府於是開始規劃蓋一座「電影圖書館」,這也是電影館的最初名稱,作為推廣影視文化的專責機構。地點挑選幾經波折,最後決定曾是國樂團練團處、國民黨民眾服務社的現址,作為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建築硬體包括一樓展場、二樓圖書室、三樓放映廳等,開啟了推動南台灣電影文化、培植觀影人口、推廣巡迴影展、社區電影院等綜合性的活動。

其實影圖位處的鹽埕區,是早期高雄商業娛樂發展最盛之處,由於在港口邊,民生需求相對熱鬧豐富,若說當年高雄有10座戲院、6座就在鹽埕區內!即使現今城市商業重心已經移轉他處,但鹽埕近年因駁二、電影館等藝文機構,她似乎又轉型成文創基地,與文化娛樂的在地連結依舊存在。

高雄電影館的前身是「高雄市電影圖書館」,經歷劉顯惠、張秀靖、陳作雄等館長,請問是在您任內改制成「高雄市電影館」?那麼從「影圖」轉變至「電影館」,核心理念也隨之改變嗎?

首任館長劉顯惠,她現在是高雄市觀光局的副局長,也是我在高雄電台及新聞處的長官。我非常佩服她,草創時期在人物力資源極少的狀況下,她花了許多心力與努力,確立典章制度、行政作業流程,同時積極行銷宣傳,舉辦座談、巡迴校園、社區電影院、館內影展等推廣活動,讓大家知道高雄有一座電影圖書館!歷任館長能力都很強,中間兩位任期比較短,我是第四任館長。

2008年7月我進入影圖,適逢2010年縣市合併,電影圖書館也改名成「高雄市電影館」。我們一直思索電影館的未來角色,如果高雄要發展「影視產業」,電影館勢必面臨轉型,從一間綜合免費的推廣機構轉型成一座專業藝術電影院,希望不只讓民眾看電影,也要看多元優質的影片,所以我們決定開始做「售票影展」。

因為原本免費入場的方式,造成許多很好的藝術電影不會來高雄放映,永遠只能接收別人的巡迴影片、甚至要等影片下檔一年後我們才能購買公播版在館內播映。片商在無利可圖的狀況下,通常就不在南部上映了,所以高雄根本沒有藝術院線。

基於讓南部朋友也有親近多元藝術電影的權力,不用遠赴台北,電影館自 2010 年 12 月開始轉型成售票方式,片商願意提供影片來南部,影迷也可以在高雄就看到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導演、不同風貌的電影,當然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卻能帶給影迷不同的觀影選擇及視野。

公部門執行售票影展,不會有困難嗎?

公務人員排斥售票,不外乎是擔心違法、圖利廠商及增加工作量。例如票務,每天售票,就必須每天整理報表、處理娛樂稅及營業稅等繁瑣事務。但因為文化局常做的藝文表演活動,早就在售票了,所以電影館正好一起學習,把藝文表演的售票機制引入電影館。其實只要合法,收入進入市庫或基金會,兼以長官同仁大力協助,藝文售票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也已經是普遍接受的風潮了。 

所以一路走來,雖曾面對各方質疑,但這是一個教育過程。而且雖然付費,但票價相對優惠,同時我們也培養了影視產業金字塔底層的消費族群──當民眾願意花錢,買張票,進戲院看電影,等同讓創作者擁有資金再拍下一部片,不僅落實文創有價的觀念,更推動高雄影視產業的發展。

所以電影館從「新聞處」改隸屬「文化局」,核心理念並不是從「城市行銷」轉向「藝術文化」,反而更根植「影視產業」的大方向?

市府任何一個局處及作為,多少帶有行銷城市的層面,僅是比例多寡之別。高雄縣市合併後,部分組織分工有所改變,原屬「新聞處」的影視業務全部移到「文化局」,包括電影館,所以勢必也自然有推廣電影藝術的使命。

文化局的影視政策業務,好像不該由我來發言。但我拾人牙慧,沿用去年(2012)史哲局長所說:高雄現今要做好三項影視工作──「看電影」、「拍電影」、「做電影」!「看電影」是推廣電影藝術,培養觀影族群;「拍電影」則是協助劇組來南部拍片;「做電影」的話,近年有國際電影特效公司R&H等進駐駁二,期望高雄成為一個做電影的基地。

所以電影館的工作大方向沒變,都是架構在「看電影」的推廣藝術文化之下,只是執行方式與過去不同,例如從免費到付費,從短期客源到長期客層,同時也將高雄影視產業的消費族群培養起來。因此並不完全只是城市行銷的面向,而是希望形成一個影視產業的聚落效應。

協助「拍電影」的「拍片支援中心」,它與電影館之間的關係為何?記得電影館也曾經做過協拍的工作?

以前協助劇組的工作,是由新聞處及電影館一起做,彼此互相支援。但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隔行如隔山,協助拍片仍須要一個專責機構及專業人員來執行,後來才成立地方政府的第一個單一窗口的拍片支援中心。

所以現今「文化局」的組織架構下,有一個「影視發展暨拍片支援中心」。也就是說,文化局負責政策擬定,影視發展中心是協助業者勘景、拍片、宣傳、住宿補助等。 

 
 高雄市文化局組織架構圖。 圖/高雄市文化局

拍片中心現是由公部門及外聘專業人員組成,雙方一起合作。因為發現單由一方主導似乎都不太適合。公部門的同仁,負責跟其他公部門協調聯繫;而實際有高雄拍片經驗、對在地熟悉的製片專業人員,則協助勘景拍攝。所以這些業務非常須要「專業人員」及「在地人士」的協助,自然須要全心全力的專責單位來推動。

現在電影館與拍片中心就各自運作? 

從2009年6月開始,協拍工作全部移轉給專責的拍片支援中心,電影館就不再處理這部分業務了。

不過現在各縣市政府加碼補助,所以高雄雖然是第一個發想執行的城市,但由於門檻很低,複製補助要點並不難,因此我們要如何創造自己的利基?這也是現今持續思索的議題。

我們仍強調高雄是最友善及最有效率拍片支援的城市。加上高雄的氣候誘因、山海河港人文景致;原住民客家閩南部落、外省眷村、乃至時尚大樓等多元的城市樣貌;加上高鐵捷運公路到墾丁或台南都有交通上的便利性等,而且在地民眾相對熱情,可運用空間較大,這些都是高雄的利基。 

本以為電影館是由各任館長反映不同的經營風格,但看來政策是由上而下、一脈承襲而來,並非很劇烈的轉型?

政策是有一個脈絡及規畫的,重點工作也不會一夕翻盤。當然,不同館長在執行及細節上會各有差異。比如第一任劉顯惠館長,她會花較多心力提升館的知名度,辦理各式活動及行銷宣傳,該階段以免費宣傳推廣為主,培養館內知名度及民眾愛看電影,我們現在則開啟了專業藝術電影院的經營及售票影展。

加上新聞處長、以及後來的文化局長,都是史哲。他從影視出身,做過導演、製片,所以政策面非常務實,知道業者的真正需求。他給我們的第一個震撼教育,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擺脫公務人員的心態!這也造成外頭看我們很有衝勁,甚至還讓文化局女生在外惡名昭彰(笑),多是拋家棄子,活動滿滿,常不在家的!

雖然局長不一定喜歡我提,但現今高雄影視產業及電影館的大方向,他的確是主要舵手,幕後運籌帷幄的藏鏡人。他擁有很清楚的藍圖及階段策略,例如拍片獎勵措施、住宿補助、協拍勘景、拍片支援、投資行銷等,我們依照他定案的政策去執行。雖然有時任務下來大家會很累(笑),但事後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快狠準,是潮流所趨。

現有電影館的三組架構(行政/映演/推廣)是成立時就存在嗎?或曾歷經任何變動?

現在館長、祕書之下總共有行政、映演、推廣三組。行政組負責行政庶務、會計出納、研考、機電設備、硬體維護等,屬後勤單位。映演組主要負責策劃舉辦影展及相關活動。推廣組則以影視推廣、文物蒐集維護、出版研究等為主。

影圖成立之初就是三組──行政組、活動組、工程組,名稱稍有不同。工程組後來挪入行政組,其實人力就是一名技士,統籌機電設備的維護。調整是為了配合2010年縣市合併,讓名實更相符,工作內容基本上差不多。


高雄電影管組織架構圖。 圖/高雄市電影館

2011年電影館曾經重新裝潢,空間是如何規劃設計?最主要的考量為何?

我們的空間與能量,沒辦法做無所不包的電影文化中心,但我們可以做好一座專業的藝術電影院,所以空間動線、觀影環境、放映設備等都須依此做調整。在2011年八月到十月,我們休館了 1.5 到 2 個月,重新裝潢電影館。

基本設計風格仍維持原狀,色調以黑、白、灰為主,運用大量玻璃、不鏽鋼等元素。一樓原本的展覽場地,考量可運用空間僅約50-60要做一個深入精采的展覽會有所侷限,加上附近有駁二、歷史博物館、社教館等適宜場地,所以我們決定把一樓規劃改成沙龍複合式空間,希望能形成一個影迷聚集的地方!大家可以在此等候電影開場、看雜誌書報、與三五同好聊天喝咖啡,有時也會舉辦沙龍講座。 

電影館三樓大放映廳。圖/高雄市電影館

二樓我們則保留了個人視聽室,影迷可以借閱館藏光碟觀看。而原本書庫分散到各空間後,新設立了一間35人座的小放映室,播放以推廣性質為主的短片與紀錄片。三樓139人座放映廳的改造重點,除了增購數位放映設備,為了顧及觀影品質,我們改進了進場動線、座位高低差,期望電影館成為一座專業的藝術電影院。

電影館今年與日本交流協會合作推出「大島渚影展」,作為一座公部門經營的藝術電影院,創造了「官方獨立策展」、「全台獨家」等話題性,您是如何看待館內影展活動?

其實從去年底,我們就與「法國在台協會」合作,策劃一個深度導演專題──「克萊兒德尼影展」,全檔影片都是由國外引進。也許曝光度不夠,票房效益有限,但口碑不錯,也開啟了電影館跟法協等單位的合作關係。

後來我們結合在地策展人Ryan(鄭秉泓)及日本交流協會合作「大島渚影展」,自去年11月開始與日本聯繫,機緣湊巧,今年1月大島渚過世,雖說有點不夠厚道,但話題性出來了,也號稱是全台第一個有系統的大島渚回顧展。

 
「大島渚影展」記者會。右起:館長劉秀英、策展人鄭秉泓、日本交流協會所長中村隆幸。圖/高雄市電影館

有趣的是,借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日本竟沒有《感官世界》一刀未剪的完整版!畢竟這是30多年前的作品,即使時至今日,它仍被歸類「超限制級」!尤其大島渚的電影一向衝撞體制,引起諸多爭議,許多題材在彼時日本保守社會是不允許拍攝的。為了尋求創作自由,大島渚當年跟法國片商合作拍攝,所以《感官世界》是一部法國片,這版本連日本也未曾上映過!

由於拷貝彌足珍貴,有些外縣市朋友甚至專程來高雄看。我們南部影迷這次則可以先睹為快,不必遠赴台北,因為這是「全台唯一,高雄限定」(笑)。

另外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時間北部在策劃小津安二郎,南部是大島渚。小津比較優雅內斂,大島渚則以青春與革命作為這次策展核心,選映的是他早中期批判時事、衝撞體制的作品,與我們傳統對於南北城市調性似乎有些不謀而合。雖然也許是巧合,但也透露出為何我們要自行策展的主因。

不同的城市,就會發展出不同的論述、策展方向,也會再反映出這座城市的特色。從前電影館多是由台北國民戲院而來的巡迴影展,但那是他們的策展論述,我們希望傳達出自己的策展能量與觀點,我們也的確有能力可以做。

策劃售票影展時,會在大眾口味與推廣電影藝術之間,產生矛盾或衝突嗎?

既然售票就會評估效益,不過如果是導演專題影展就會以口碑為重。通常一檔6-7部片,有通俗好賣的、也會夾帶1-2部口碑場。但我認為觀眾口味不能低估,例如近期的《凝視瑪莉娜》(The Artist Is Present),這部描述時尚行為藝術教母的紀錄片,賣的出奇好!雖然電影迷可能不見得認識她,但我們結合「春天藝術節」做活動,持「春藝」票根可享優惠票價,前兩場賣出約六、七成,後面兩場竟連續爆滿!所以只要好看,觀眾是識貨的。

另一個有趣現象,售票影展的觀影族群也有變化。以往免費索票總有一群固定觀眾,當然有影視愛好者,卻也不乏殺時間的民眾。現在當你要花80-120塊錢時,就會衡量是否真心想看,才會決定買票入場。所以慢慢地,我們發現許多年輕上班族、學生觀眾成為固定死忠族群,而且回籠率很高。這也是因為售票關係,將對的人吸引進來,把純粹殺時間的族群區隔開來了。

館方有統計觀影人數及主要觀眾年齡層嗎?對於國小或幼童的影像教育是否另有規劃著墨?

售票影展大約維持在3-4成,有些特映場5-8成,換算座位大約每場平均40-50人。我們會繼續努力讓更多觀眾看到,畢竟影片難得邀來,版權費也很貴(笑),幾乎是賠本的!但由於平日場能增加的觀眾有限,所以今年開始增加週末場次,除了平日下午兩場(14:00/19:00),週末增為三場(14:00/16:30/19:00)。雖然還沒結算,但依觀影人次來看,今年比去年好,去年也比前年好。

當然成長到某階段仍會疲乏,而且老實說,高雄觀影人口數量沒台北多,所以我們必須不斷開發新觀眾。這也是為什麼,去年我們嘗試走入高中校園,推介短片及雄影,效果不錯。去年暑假,曾跟雄中合辦了夏日影評人養成工作坊,今年我們將擴大持續辦理,除了大學,我們會多嘗試開發增加高中職的觀眾族群。

國中小的觀眾,必須挑選普遍級的影片。以往曾在四月份策劃兒童影展,但發現父母親平日要上班,根本沒時間帶孩子來看,所以我們會在週末或暑假期間,父母比較有空,也通常願為小朋友規劃活動,再開闢親子共賞的專題。

有考慮針對六歲以下的幼童,紥根影像欣賞教育嗎?現在入場會做年齡限制嗎?

其實只要是普級片,小孩能夠坐或抱著,我們不會限制入場。但畢竟電影院跟一般展場不同,小朋友可能會對一片漆黑的環境,感到害怕不安。所以我們仍會提醒,以不打擾其他觀眾為原則,可是基本上只要買票都是可以入場。

紥根是長期的工作。我們先從大學到高中,再慢慢推廣到國中小。不過,前幾天我看報紙,高雄市文化局將在「春天藝術節」舉辦一場「袋鼠抱抱」嬰兒音樂會,限定0-3歲寶寶為對象,邀請媽媽抱小朋友,一起聽一場適合寶寶的音樂會!文化局同仁也很興奮,除了票務,公共空間也規劃提供娃娃車、哺乳室、也會幫忙帶寶寶,據說記者會現場熱鬧不已!(笑)也許有朝一日可挑選特定影片朝這樣的方式來嘗試。

在「高雄電影節」方面,策展團隊從原本的政府招標模式,轉變至今由電影館親自主導策畫。這樣移轉的過程,源自何種理念?其間遭遇許多困難嗎?

高雄電影節2001年開始,今年要邁入第13屆了。第1、2屆是由新聞處主辦,影圖當時還尚未成立,直到第3屆才交由我們承辦。

台灣官方主辦的影展,通常是透過招標方式,交由專業團隊規劃執行。可是策展團隊若一變動,相關資源及經驗累積也隨之歸零!我們希望即使團隊有所更迭,雄影的特色、經驗、人脈是可以留在公部門,並且能培養出在地的策展團隊!

我們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年改變招標內容──起初仍全權委託專業團隊;再來則由雙方合作辦理;到後來只發包策展,其餘全由我們來執行。

前年(2011)開始,我們先嘗試接洽30多部影片的國際聯繫工作(其餘仍交由團隊),以及全部的活動執行。原本很擔心,不敢奢求盡善盡美,只希望穩穩做好即可。直到去年就大膽全部拿回來做了,除了開片單──策展人畢竟是影展最核心的部分,那不是一蹴可及,公部門比較難學(笑)。所以雄影的核心策展人黃皓傑,多年未變!

但經過去年磨練後,心裡踏實多了,也確定這些經驗會留在館內。過程當然很辛苦,老實說有點吃力不討好。我非常感謝相關的採購、會計人員,因為這種採購案是史無前例的,須要大家互相配合體諒、全力協助才有辦法達成的任務。

由於公部門有很多行政程序,若是民間公司,你去買片或貴賓接待,只要雙方說定就OK。但公部門卻須層層簽核、報備、核銷……,小到導演坐計程車、臨時繞去做一個City Tour,回來都有一堆公文要簽核報帳,行政工作量相當龐大。我們館內一位年輕美眉,訓練到她可以從早上8點到晚上12點,埋頭一直寫公文,專門處理行政流程!更別提許多同仁們總為了影展密集加班,內部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甘苦。

全館人力幾乎投入雄影,館內的影展活動是否造成影響?

照常進行啊。電影節時,館內不可能唱空城計,而且影展策劃可以提前邀約、調度,每日例行的影片排播和執行,仍會預留基本的營運人力。

高雄電影節近年傳承的「奇幻」主題,以及「火球人」的主視覺特色,也將會是未來影展的主要基調?

高雄是一個海港、移民、包容度很高的城市,主打奇幻、東洋,的確替雄影打響名號、樹立特色。不過除了「幻想無限」單元,也持續做的單元是「人民的力量」,主要訴求人權及環境的議題。同時,挖掘未來大師,關注世界上許多正在崛起的新銳導演,也是高雄電影節的特色。因為他們跟我們很接近,一個年輕城市的年輕影展! 

所以,雄影強調創意無限、關懷新銳、人權及環境的基調,現階段會延續下去,但未來我們也不排除會稍作改變。例如「幻想無限」以前只訴求成人、年輕族群,後來也開闢小朋友的「孩子幻想國」單元,走普遍級路線。而且,配合城市發展及時代氛圍,影展自然也會隨之調整,比方去年我們做了一個「經典修復」的單元,放映修復版及重新詮釋解讀的紀錄片,也是一種另類奇幻。

競賽單元,一向是決定影展走向及品味的重要關鍵。2011年開始,雄影將「短片競賽」擴大成為國際規模,這又是基於何種規劃考量?

雄影多年來都有短片競賽,只是以前規模較小,每年度針對國內的「河港印象」、「平凡英雄」、「愛世代」等主題徵件。

由於我們想嘗試形塑自己的觀點、擴大國際交流。一來金馬、台北電影節都有長片競賽了,二來雄影長期關懷新銳導演,國內好像尚未看到國際短片的平台,於是決定從短片著手。

前年開始擴大做國際競賽,以奇幻為主題,廣徵國內外優秀作品投件,同時也跟東京國際短片節(SSFF)做策略聯盟,邀請到14國家、286部影片,所以可說第一年就站穩腳步了。去年則除了奇幻主題,再增加「國際一般」及「SOS綠色」獎項。出乎預料的,不只徵件數量大幅提升至459件,且看短片的觀眾也大量增加!今年採取不分類競賽方式,除了國際短片「高雄獎」、奇幻短片「火球人獎」、綠色短片「SOS大獎」,再新增「學生獎」與「台灣獎」,目前徵件中,至7月15日截止。

透過營造這個短片平台,可讓國內外短片導演切磋交流競技、也讓觀眾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短片;同時也提高雄影在國際短片上的知名度,打造高雄成為一個短片基地。

電影館的英文名稱是Film Archive,似乎隱含了保存電影資料的企圖心。現今典藏品的規模、數量、以及最具代表特色的館藏為何?

電影館的中文名稱曾改名,但英文從一開始就是Film Archive,始終未變。而“archive” 定義著重在影片保存、學術研究的功能,比較像台北的電影資料館。所以當初命名時應是期望兼顧典藏任務。

不過由於電影館的人物力及經費有限,並不足以支撐專業級的維護典藏空間,所以現今我們是以收藏電影光碟、小型文物(例如海報/本事/票根/劇本等)為主,總共大約6000多件。 

現展示於電影館一樓的碳精棒35釐米放映機。攝影/林亮妏

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品,我們稱之為「鎮館之寶」──兩台35釐米碳精棒放映機。這是旗山文物收藏大師許伯夷,在電影館成立之初捐贈給我們的。早期台灣大小戲院廣泛使用這類型放映機,現今電影院雖仍使用35釐米放映機,但幾乎已不再使用碳精棒了,所以真的是老古董,現展示在一樓大廳。

另有13幅陳子福的手繪海報,也是開館之初洽購進來的。陳子福老師是台灣代表性的手繪海報專家,作品兼具藝術價值及歷史意義。台語片興盛時期,他幾乎手繪了九成左右的台語片海報!現在除了庫房收藏,電影館內也有展示他的作品。同時根據重要性及迫切性,我們也正在修復他的海報。由於早期作品黏在木板上,現在我們請專業人員協助卸下來、再裝裱入適合材質上,良好保存起來。

相關的典藏品,因為電影館沒有足夠的展示空間,現下只能留在冰冷庫房、無法讓民眾流覽或利用非常可惜,所以我們現正委託學校協助建製數位資料庫,規劃線上展示方式,預計年底可以上線。

搜集文物時,是否有任何明確方向或篩選標準?

早期方向鎖定在「台語片」或「高雄」相關的電影文物,但不盡理想。因為有時遇到收藏家提供非常珍貴的國內外海報,卻與台語片或高雄無關,我們基於文物保存的重要性,仍會先搜集進來。

篩選機制是透過臨時外聘的典藏諮詢委員,由學者、專家、業者、電資館人員、文史工作者等組成。根據他們的專業,來決定這批文物是否列入典藏?合理價格為何?通常一年只開一次會,因為文物也不是隨時進來,我們會把分批收來整理好的清單,請委員們審閱。

列入典藏後,會有淘汰的機制嗎?

通常篩選時,委員就直接建議不要收購了。比如民眾重覆捐贈的期刊,我們仍會先收下來,但請對方簽同意書,告之未來若決議不列入典藏,處理方式包括退還或交由館方轉贈圖書館。這些執行細節會微調,但流程是開館就有了。

關於典藏研究及展示空間,中央曾籌劃「台灣電影文化中心」南館設在高雄內惟埤文化園區?

我記得新聞局尚未併入文化部前,即已決議:籌建「台灣電影文化中心」南北各一。所以高雄南館的土地經費方式都確定了,後來是因為北館可能從新莊改設在南港,整體進度延遲了多年。

出乎預料的,近期媒體報導說中央因預算有限,傾向只建一座在新莊。老實說,我們有點焦慮。雖然我不是主事者,但以南部人的身份,以一個長期推廣南台灣電影文化的單位,我們非常期盼中央能夠重視,我們很努力,當初也做成決議了,而且相較起來,南部需要投注更多的硬體設備資源。加上南部無論公部門、民間、學界引頸期盼非常久了,希望高雄有一座專業的典藏展示機構,以及一個更具規模的藝術電影院放映場地。

近期電影館推出不只大小影展,還延伸許多映後座談、選片導讀、新書發表會,甚至同時執行不少短片補助徵件案等。您認為是什麼力量讓電影館的活動源源不絕?

現在電影館的工作可略分為三:(1)多元觀影的例行性影展;(2)節慶指標性活動:上下半年各一,即青春影展和高雄電影節;(3)人才培育及影像紥根:映後座談、工作坊、學生徵件、短片補助(ex.高雄拍)等。

當然,人力與錢是永遠不夠的。電影館的組織編制,縣市合併後,人員稍微擴編增加3名。但普遍來講政府精簡人事,我們不可能大幅膨脹人力。所以現在公務人員員額有16位,我們晉用11位,另有基金會3位專員,加上3名工友。同時若進行影展或專案,也會再延聘團隊進駐三至六個月,做短期合作。

大致來說,我們朝簡化工作流程、結合民間專業的方式。電影館雖然做很多事,但絕不可能完全只靠自己。所以我們與許多專業人士合作,引進各種創意活力,例如請在地策展人Ryan選片企劃、紀錄片工會或林木材協助策劃紀錄片影展、近期出版的《光影上路》也請很優秀的藍祖蔚老師執筆。

志工方面,開館之初,由於館內有限人力無法運作,招募了約200位志工,一天三班制的方式來維持,所以志工協助非常多。而電影館轉型後,由於戲院經營工作愈來愈專業,需求量沒那麼高,就沒再對外招聘了。不過現仍有約180位志工,以40-60歲的退休人士居多,他們穩定性高、流動率低,協助館內的動線諮詢、人數統計、驗票、秩序維持等工作。

你有思考過你的領導風格嗎?是儘量放手嗎?

我不是很有魄力的人,比較擅長守成。幸好局長是開創型的人,隨時給我們新方向,雖然壓力很大又累,但因為認同目標,就會願意努力去做,達成會很開心。

對於館內充滿衝勁的同仁,劉館長反而提醒大家必須適時休息。攝影/洪健倫

2008年7月到現在,四年多了,因我不是專業出身,對同仁的幫助相對有限,只能將這一群專業能力很強的人聚集一起,給他們一個空間,讓他們去做,所以他們會一直去找有意義、有趣的事來試試看。只有做太過頭時,我再幫忙顧前顧後踩煞車!畢竟館內年輕人居多,我年紀最老,也是少數有結婚的,其實館長沒那麼衝,同仁比較衝啦(笑)。

以電影館現有基礎,以及文化局分工,換人做應該不致於太離譜,因為政策和方向是固定的,我對這裡最大的依戀是同仁很可愛,加上工作性質有趣,會讓我學習一些東西。

當然也有厭倦的時候,只要多想想有趣之處,加減分抵一抵,再撐下去,也許明天就好了。去年雄影特別累,從來沒有這樣過,累到真想不幹了(笑),同仁互相安慰:「頭過身就過,熬到開幕那天就好了!」事後覺得也蠻好玩的。大家說我們氣色還不錯,難道還不夠累?我想可能是樂在其中吧,因為做的事可以得到回饋。比如你去協拍,當成品一出,你覺得很棒,曾經也助一臂之力,與有榮焉。再或我們策劃的專題影展讓民眾覺得好看,都會很有成就感。

作為一個館的領導者,您對電影館的未來想像為何?

讓電影館成為一個平台。提供民眾更多元優質的影展,開拓觀影視野;對影像創作者而言,在這裡不光只校際國內、也常有國際交流觀摩,能多開眼界。

雖然我們只是高雄的一間小館,但希望能發揮更多影響力。例如雄影的短片平台,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短片交流基地,同時也與日本東京短片節、柏林短片節等,彼此多方交流合作。再如館內的大島渚影展,我們希望在地策展的能量與觀點,有天也能巡迴北部,發揮更大影響力。

 

*網站資訊

高雄市電影館:http://kfa.kcg.gov.tw/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影視發展暨拍片支援中心:http://www.filmkh.com.tw/
相關文章
㊣版2017 陳子福月曆
【鳳甲美術館】2016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
【高雄】台灣大銀幕重現,小津三部電影小型回顧展只在高市總圖(1/5-1/19)
【府中15】一月主題影展:小人物傳奇
【光點台北】1月上映電影資訊
2017新北市紀錄片獎徵件起跑(即日起至2017/02/28)
2017城市遊牧影展徵件(即日起至2017/02/20)
2017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徵件開跑!
文化部106年「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即日起開始收件
【南藝大 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106學年度碩士班暨碩士在職專班招生
 
親愛的我把老師縮小了
瑪麗娜之橋
顛父人生
TFI-logo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