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00 2013-03-25 | 影展 |
亞洲電影樞紐‧世界電影市集
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直擊報導
文 / 楊皓鈞
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3月17日至4月2日盛大舉行,作為華語地區的指標性影展,今年週報特派記者走訪影展現場,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直擊報導。

本屆電影節共選錄306部電影,在11個會場放映共380餘場,各式專題單元紛陳,習慣「大拜拜」式影展的台灣影迷,初看片單或許以為此番陣仗只是金馬影展的放大版;但根據筆者走訪各個活動場地的體驗,發現影展期間最熱絡的場子,反而不在冷氣超強的影城放映廳內。


▲ 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的文化中心,為香港電影節的會場之一與基地

兵家之地:影展作為產業鏈的一環

對於台灣觀眾而言,影展的意義在於觀覽自世界影壇蒐羅而來、不易在商業院線看到的新作,在策展人規劃的脈絡下,觀眾得以瞭解國際趨勢、認識經典影人或潛力新銳。當市場被好萊塢商業電影遮蔽去大半天空,此類觀摩性質的影展就像一扇窗口,任影癡們爭看島嶼之外如煙花撩亂的秀異新作,在銀幕前尋覓另一片綺麗風景。

然而,國際的一線影展,除了大眾所熟悉的競賽、觀摩單元、首映禮,其實亦具備了活絡產業的機能:它提供片商交易的市場,並透過各式電影基金、創投會議等融資與媒合機制,使發展中的拍攝計劃得以萌芽成形;工作坊、駐展計劃等電影教育活動,更提供影壇新人鍛鍊身手的機會,為影展尋找下一個明日之星。此類大型影展就像一條渠道,串聯起電影版權、企劃案、資金、人才的內外流通,攪動產業活水。

歐洲三大影展自二戰後,從國家官方文化力量的展示場域,逐漸演變為產業活動的樞紐,彼此間有著不明言的競爭關係。坎城市場展目前在規模上仍是龍頭;柏林除了行之有年的歐洲電影市場展(EFM),過去十年亦另發展合拍片市場展(Co-Production Film Market);威尼斯雖是世上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影展,但長年缺乏市場機制,影展時間點又受到北美多倫多影展的牽制,備受片商冷落,接任馬可穆勒的新任藝術總監巴貝拉(Alberto Barbera)面對此一頹勢,亦在2012年創設了新的市場展,試圖為威尼斯影展找回業界人士與買家的人氣。

視野轉回東亞的影展戰場,韓國的釜山影展雖然相對年輕,但在過去十年儼然已成為亞洲電影市場的交易中心;官方大力扶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2007年起設置交易市場後,聲勢亦愈顯壯大;創立1977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作為東亞地區的首席老字號影展,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維持優勢?

 亞洲市場的樞紐:全面啟動的影視盛宴

 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 由市政局創立,2000年後陸續轉由康樂與文化事務署、藝術發展局等官方機構主辦,2005年則改為「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以非營利的私有型態經營,雖然持續接受「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所轄「創意香港」(Create HK)與「電影發展基金」(Film Development Fund)等公部門資金,招攬商業贊助的彈性亦大增。

該協會於國際電影節(HKIFF)之際,另主辦兩大電影盛事:亞洲電影大獎(Asian Film Awards,簡稱AFA)、亞洲電影投資會(Hong Kong-Asia Film Financing Forum,簡稱HAF)。另外香港貿發局(HKTDC)主辦的國際影視展(FILMART),也在港府規劃的「影視娛樂博覽」(Extertainment Expo)架構下,與前述活動同期展開。


▲ 與電影節同步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影視商展

港府自2007年起整合上述四大活動,藉由各環節的同步啟動,匯集明星、媒體、專業人士、投資方,創造出最大化的群聚效應:AFA的紅地毯星光吸引了傳媒聚焦與品牌贊助;HAF透過媒合會議與獎項,扮演新興電影計劃的推手;FILMART則定位為通往華語影視市場的連接隘口,是影視公司發表年度新作、洽談版權銷售的大型商展。這些熱絡的商業活動,已成為電影節的核心資產,並可看出港府戮力將香港打造為東方璀燦的影視娛樂之都,在這裡可以清楚感受「文創」二字所代表的產業動能,而不只是政客用來粉飾政績的虛無口號。

 

以下是今年電影節同期大型活動的綜覽整理:

亞洲電影大獎(Asian Film Awards)

相較於老字號的亞太影展(Asia Pacific Film Festival)、澳洲同樣於2007年推出的亞太電影獎(The 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AFA裡頭華人影星曝光與入圍的比例似乎更高,會場位於灣仔碼頭氣派豪華的會展中心,典禮比照國際規格,全程以英語進行,劉德華繼去年金馬獎後,再度出任評審團主席。

今年台片共有《南方小羊牧場》、《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飛翔》、《甜.秘密》入圍多項演員獎及技術獎項,但全數鎩羽而歸。3月18日的頒獎典禮中,入圍者女主角獎的桂綸鎂、男配角獎的鳳小岳均獲邀擔任頒獎嘉賓,同樣入圍新演員獎項的鋼琴家黃裕翔則在典禮中與林二汶一彈一唱;最後婁燁《浮城謎事》獲得大獎,北野武《全員惡人完結》則獲最佳導演,楊紫瓊則授頒「卓越亞洲電影人大獎」。


▲ 婁燁《浮城謎事》獲「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

 

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Hong Kong-Asia Film Financing Forum)

HAF是亞洲區數一數二的電影融資平台,期間聚集製片人、銀行家、發行商、買家、電影基金負責人等,各方人馬於此會面洽談新電影計劃。過去成功催生的案例不乏國際影壇的知名大作,包括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陸川《南京!南京!》、黑澤清《東京奏鳴曲》、曼多薩的《男孩看見血地獄》、奉俊昊的《非常母親》……。

香港電影節也透過HAF與其他國際影展的創投會議和市場展串聯,包括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CineMart、巴黎國際電影節的Paris Project、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的Asian Project Market(2011年之前名為PPP,釜山推廣計劃)……使曾參與HAF的電影製作人有機會進一步帶著作品至各大電影節亮相。


▲(圖4)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是由電影節協會架構下的重要融資平台

今年HAF共計30件電影企劃案入選,頒發共14個獎項。大獎HAF Awards及獎金15萬港幣分別各頒給由泰迪羅賓監製、何康導演的香港電影《末日・派對》 (已進入後製階段),以及今年入圍亞洲電影大獎的菲律賓導演 Jun Robles Lana新作《理髮師的故事》( Barber's Tales)。來自台灣的史明輝則以動畫長片《願快樂》獲劇本發展基金(HAF Script Development Fund)與獎金5萬港元;該獎項在典禮上一度錯頒給另一部由得藝監製的台灣企劃案《哈特清潔公司》(預計由黃朝亮執導),電影節協會事隔將近三日才向媒體發出澄清聲明,《哈》片據聞也獲得一萬港元作為補償。

 

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

1997首屆創立以來,FILMART已邁入第17個年頭,今年共有700多個單位設攤,估計超過6000人次參展;除了展覽之外,主辦單位亦舉辦數場研討會,討論華語電影行銷國際的瓶頸、以及亞洲電影工業的整體前景。

今年曝光的華語電影話題新作包括:杜琪峰執導、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 的《盲探》;劉德華和林志玲合演的《天機》(原名《富春山居圖》);根據李碧華短篇小說、集結六位香港導演的靈異短片集《鬼魅》;彭浩翔繼《低俗喜劇》後另一部描寫特警飛虎隊召妓的諷刺性喜劇《飛虎出征》;張之亮執導、范冰冰和黃曉明主演的新版《白髮魔女傳》……堪稱可綜覽兩岸三地未來一整年的旗艦級作品。


▲(圖5)杜琪峰新片《盲探》於國際影視展(FILMART)中曝光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與台北市影委會亦於香港電影節期間舉辦酒會,為本次參展設攤的台灣電影和單位打氣,當中包括陳駿霖描寫中年同志出櫃的輕喜劇《明天記得愛上我》,以及台北國際書展推出、資深策展人游惠貞策劃的「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 


▲(圖6)台灣演員集體於FILMART北影委員會所舉辦的台灣酒會亮相

 

從華語區接軌世界電影:電影節觀影筆記

本屆電影節由《葉問:終極一戰》揭開序幕,導演邱禮濤繼《葉問前傳》後,這回找來曾合作《人肉叉燒包》的黃秋生,讓他從變態人魔化身為風度翩翩的武學宗師。作為近年第五部描寫葉問生平的電影,本片有別於甄子丹的真功夫硬底子、王家衛的民國史詩和華麗攝影,聚焦於葉問來到香港後中晚年的授拳生涯,與不為人知的感情世界;全片意外在武打類型中,注入了濃厚的人文情懷,從中下勞工階層努力營生的視角,回覽50年代老香港的風華,並延續近年《歲月神偷》、《麥兜》系列、《桃姐》等作品中一貫的港人懷舊色彩。 


▲ 黃秋生於邱禮濤《葉問:終極一戰》出演葉問一角

另一部備受矚目的首映港片,則是電影節協會監製的《美好2013》,其脫胎自2010年的短片集《香港四重奏》,在去年與優酷合作後,再度號召四位亞洲大導以「美好」為題,各自拍攝約20分鐘的短片。

黑澤清在〈美麗新灣計畫〉藉由富二代總裁對女工的迷戀,諷刺資本主義與勞動階級的愛恨關係,女主角化身強悍女打仔,一路直奔資本主義金字塔端奪回「自己的名字」,象徵意味濃厚,但近乎B級片的粗糙場面調度、牽強的意旨,讓本片略顯單薄。

台灣新電影的編劇健將吳念真筆鋒未老,繼前年以《10+10》中〈有家小店叫永久〉後再試身手,以〈新年頭,老日子〉描寫中產階級的空虛心靈與對生命的惘然,林美秀洗練的演技兼具喜劇效果及情感深度,繼《親愛的奶奶》之後,再度成功詮釋親切的本省「國民母親」。儘管本片有大量的台語對白,但香港觀眾觀影時的笑聲與專注,證明其成功拍出跨文化的普同情境,比較可惜的是,全片鏡位、男主角羅北安唸白節奏都稍嫌劇場化,少了電影形式的獨特韻味。


▲《美好2013》四位導演於世界首映禮上的合照,
由左至右分別為吳念真、張婉婷、黑澤清、呂樂

馮小剛御用攝影師呂樂的〈一維〉則是在視覺形式與劇本上最洗鍊且突出的一部,真人剪影融合水墨動畫的效果奇佳,故事亦頗具禪機,但似乎和「美好」題旨缺乏關聯;另一位香港資深女導張婉婷的〈深藍〉雖有緬懷老香港風情、關注自閉症兒童的誠意,但影像風格透著過於廣告化的甜美虛假與煽情,金燕玲所飾演母親的儘管表演到位,卻難以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部首映港片《毒戰》開頭乍似尋常的緝毒警匪片,看到中間一度以為杜琪峰複製《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橋段,但全片如倒吃甘蔗愈顯出彩,到後頭徹底失速狂飆,辛辣又諷刺,濺血程度不輸昆汀塔倫提諾新作《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無怪乎被今年金馬奇幻影展選作開幕,而孫紅雷與古天樂互飆雙面演技,頗值得一看。 


▲《毒戰》首映禮上導演杜琪峰(前排右三)與演職員合影

名為「中國電影生力軍」的單元,片單在製作公司的運作下,竟與去年金馬影展的中國獨立電影專題幾乎如出一轍;其他的華語獨立電影中,獲得威尼斯地平線單元大獎的《三姊妹》,是兩小時半農村貧苦兒童的鬆散生活寫照,低畫質的DV加上灰濛的霧氣,揮灑出滿是煤灰與汙泥的人生,王兵側寫著孩子們日復一日的勞動、進食,作者的身影可說幾乎完全消失,鮮少呈現人物的情感、紀錄者的觀點;王兵不妥協的創作姿態,逼人直視貧窮的真實面貌,觀影過程並不舒服,但粗樸中可瞥見作者生猛的韌性。


▲王兵《三姊妹》描寫一貧如洗的農村兒童生活

而賈樟柯拔擢新導演的「添翼計畫」亦是本次電影節的焦點單元之一,侯孝賢《紅汽球》裡氣質空靈的留法學生宋方,這回在《記憶望著我》中執起導筒,遊走於紀實與虛構間,拍攝自己返鄉時與年邁父母、家族親友的大量對話,悠悠吐出親情的眷戀,還原已逝的私密家族記憶;片中人物的真情演繹、低調的室內攝影與門窗景框構圖,頗有早年侯導的清新韻味。

亞洲電影中的最大驚喜,莫過於菲律賓的《怪老頭與公主狗》(Bwakaw),本片描寫鄉間孤僻老人和小黃狗相依為命的故事,導演於常見的老年生活題材中,融入酷兒視野與在地宗教色彩,溫馨幽默之餘,呈現出刻板印象之外的異質生命樣貌。本片主角艾迪賈西亞(Eddie Garcia)更以詮釋老年同志一角,獲得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男演員肯定。


▲(菲律賓電影《怪老頭與公主狗》為獨居老人題材注入性別視野

歐洲電影的陣容中,不乏坎城和威尼斯影展的競賽片,當中不少作品如《天使威士忌》(Angel’s Share)、《靈欲告白》(Beyond the Hills)、《舐夢人》(Light After Darkness)……均已在台灣藝術院線與影展上映。而威尼斯影展的競賽片中,泰倫斯馬利克的《愛‧穹蒼》To the Wonder)、阿薩亞斯的《五月風暴》(Something in the Air)亦已被台灣片商購入。

特別值得注目的應屬塞德爾(Ulrich Seidl)分別以「信、望、愛」為題的《天堂三部曲》,這位奧地利導演一出手便連續入圍歐洲三大影展,以情慾和肉身諷刺宗教美德的犀利姿態引人非議,卻也在去年威尼斯抱走評審團大獎,香港電影節此次特別集結三部一同聯映,深受影迷期待。


▲(圖12)塞德爾(Ulrich Seidl)《天堂三部曲之望》劇照

另外,曾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的義大利老將馬可‧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探討安樂死議題的《睡美人》(Dormant Beauty)、《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導演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邀請醫療人球新聞事件主角重演自身真實人生的波士尼亞片《拆車佬的日與夜》(An Episode in the Life of an Iron Picker),也都是本屆電影節的歐陸佳作。

但這次筆者要特別推薦的歐洲片,應屬西班牙導演Pablo Berger繼《幸福黃色電影》(Torremolinos 73)闊別十年後的新作《白雪公主之鬥牛場激情篇》(Blancanieves),這部新拍的黑白默片以30年代的鬥牛場文化重新演繹經典童話,比起《大藝術家》(The Artist)的古典好萊塢風情,其剪接與攝影運動上更有蘇聯蒙太奇的前衛色彩,但同樣通俗好看。


▲ 迥異於好萊塢近年的童話改編熱潮,
《白雪公主之鬥牛場激情篇》以黑白默片形式賦予經典更鮮明的生命力

南美電影中,筆者想特別推薦描寫智利民歌教母的傳記電影《紫紅色的一生》(Violetta Went to Heaven),極為動聽的歌曲、出色的表演,是屬於大銀幕的佳作,導演以南美電影中一貫的魔幻寫實手法,打破傳記電影的線性邏輯,然而跳躍的時序與記憶,反而更突顯了角色的心境與精神。

而在西亞/東歐的電影版圖上,土耳其電影《一千零一新婚夜》(Night of Silence)在年齡懸殊的老少配新婚夜上,透過兩個角色於一個晚上室內互動,突顯父權體制、宗族壓力對人性的桎梏與戕害;因政治異議而流亡海外的伊朗老導演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則在《園丁偈語》(The Gardner)中,透過三方鏡頭的多重辯證,描繪受到伊朗政權迫害的巴哈伊信仰,當中有靈性的玄妙,也有宗教本質的深入辯證,是筆者特別喜歡的作品。

儘管電影節外圍洶湧著商業活動的狂潮,電影節的節目策劃,仍維持著以美學為本位的文化高度,從舊金山文藝復興的實驗影像詩人James Broughton的回顧展,到每年必備的「前衛眼」實驗電影專題,都是台灣年度大型影展鮮少涉足、票房不被看好的領域。


▲ 本屆香港電影節特別策劃美國西岸實驗電影大師James Broughton回顧專題

而另一個值得影痴膜拜的是「經典修復」單元。網羅多部馬丁史柯西斯「世界電影基金會」、波隆納電影資料館(Cineteca di Bologna)的「失而復得影像工作室」(L'Immagine Ritrovata)所合作搶救的經典神作,當中包括巴西影史中曾一度失傳、申報聯合國UNESCO珍貴人類遺產的詩意電影《極限》(Limite);印尼電影之父伊士美(Usmar Ismail)1953年的代表作《戒嚴夜》(After the Curfew);自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尋得16釐米拷貝,再送至義大利修復的《苦兒流浪記》(卜萬蒼執導、蕭芳芳童星時期主演);尋訪納粹屠猶遺址的十小時法國史詩紀錄片《大浩劫》(Shoah)……都是難得一見的珍稀作品,此外,電影節還特別邀請修復計畫主持人Davide Pozzi在映前解說修復過程,足見策展單位在電影文化保存與推廣上的用心良苦。


▲ 修復經典:巴西《極限》(左)、卜萬蒼《苦兒流浪記》(右)劇照

相關文章
【放映頭條】  380期  奔馳在2012世界電影的尖端
【放映頭條】  360期  從第65屆坎城影展看影壇風華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情/慾‧流動 專題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當南風吹起--証言、劇場 影像展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徵聘專案教師公告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