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2012-08-24 | 專題 |
無冕王的典範與借鏡
電影中的新聞媒體(一)
文 / 放映週報編輯群
從八零年代末媒體解禁以來,台灣新聞媒體百家爭鳴,但帶來的不是公民素質、民主成熟度的提升,而是為了數量眾多的媒體為爭蠅頭小利,進而罔顧公器本質,一味屈從於收視率掛帥、競逐廣告收入,進而犧牲新聞內涵的市場化思維;媒體經營背後所牽連的政商利益與意識型態鬥爭,更是從未減少。



新聞改革的口號,在媒體亂象叢生的台灣喊了超過十年,但近日的幾則重要事件,恐怕只會讓媒改學者心灰意冷。無論是媒體大亨對於異議者的整肅、前線記者寧作爪牙的自甘墮落、「淫魔富少」腥羶新聞鋪天蓋地的連環報導、對重大公共議題的百般漠視……,都令人不禁對台灣新聞打上一個困窘無比的問號。



近日奧斯卡最佳編劇得主亞倫.索金(Aaron Sorkin)在HBO開的影集新作《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恰好描述一群新聞界的理想主義者,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唐吉軻德精神,力抗媚俗、聳動、失真的新聞,在高層、政客夾殺下仍努力堅持報導「人民在投票時所應知道的訊息」,因為對於民主體制而言,沒有什麼是比「充分知情的選民」(well-informed electorate)來得更重要。



身為新聞報導最前線的記者們,擁有影響公意的至高權柄,往往也在採訪時身臨險境、腹背受敵,權力與責任的天平權衡間,有人善盡職守,也有人違法失格。影史中(尤其是美國電影)有不少刻劃新聞記者形象的經典作品,大致可依此標準區分為兩個典型:出生入死、揭發政商醜聞的英雄;以及欠缺專業素養與操守,甚至蓄意扭曲真相以圖利自己的黑心無冕王。



放映週報本期「電影中的新聞媒體」專題,在爬梳影史後,為讀者整理出下列值得新聞從業人員效仿的楷模,或應引以為鑒的負面教材,當中有不少都是新聞史上赫赫有名的真實人物。面對國內的媒改關鍵時刻,無論是媒體人或一般閱聽大眾,或許正好可從這些影史經典中,好好上一門新聞倫理課。
壹、新聞人典範:力抗權勢、詰問真相的勇者
《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美國/Alan J. Pakula
《大陰謀》從新聞界傳奇人物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的角度,描述他們克服重重阻礙,一步步揭發美國總統選舉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案──水門事件,使當時剛風光續任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形象大傷而黯然下台。本片以位於水門的民主黨總部遭人非法闖入為開端,華盛頓郵報派出了資淺小記者鮑勃(勞勃瑞福飾)和卡爾(達斯汀霍夫曼飾)去報導這件看似單純的竊盜案。然而,兩人憑著過人的洞察力,發現此事並不如表面那般單純,因此開始展開調查。由於水門事件,是由政府高層親自指使、策劃,想要突破強大國家機器所建立的重圍絕非易事。鮑勃和卡爾一開始不但處處碰釘子,連好不容易追查出的重要報導,都被擺在報紙中最不起眼的角落。然而,當關鍵人物「深喉嚨」終於及時伸出援手,向他們揭露本案背後的陰謀內幕,才讓鮑勃與卡爾得以拆穿尼克森的假面具,以及他下令監聽敵對黨選舉內線消息的齷齪手腕。

現實中的鮑勃和卡爾,從此在新聞界聲名大噪,在1973年獲得了新聞界的最高殊榮普立茲獎。他們身為新聞記者,達成深入調查、確實查證與揭露事實的使命,不畏強權打壓、犧牲自身安危,只為堅守本職,披露高官試圖操弄民主體制的醜聞,展現媒體人應有的情操。(陳俐瑋)

【註】:深喉嚨(Deep Throat)一詞源自於70年代紅極一時的同名經典色情電影,在當時被華盛頓郵報編輯霍華.西蒙斯(Howard Simons)引用為這位秘密內線的代號,當時大家一直在猜測深喉嚨的真正身分,而謎底終於在30年後揭曉,深喉嚨經證實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Mark Felt)。

《晚安,祝你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美國/George Clooney
1950年代的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強權從戰時盟友演變為劍拔弩張的對立陣營,共產黨的滲透美國境內的傳聞,亦是風聲鶴唳,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乘勢成立調查委員會,大肆選染共產黨員早已潛伏在政府機構、輿論媒體中,進而對人民進行言論思想的檢查,發動許多侵害人權的調查行動,此後政府到民間人人自危,深怕被貼上「共黨顛覆份子」的染紅標籤,故形成有「紅色恐怖」(Red Scare)之稱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晚安,祝你好運》刻劃當時CBS當家新聞主播蒙洛(Edward R. Murrow)與其團隊,因無法坐視麥卡錫惡行,在新聞節目《馬上看》(See It Now)中挺身批判報導麥卡錫的「獵巫」事件,此舉引發麥卡錫的強烈不滿,先後派軍官到CBS「關切」製作團隊,又上電視公然抹黑主播蒙洛等人是共產黨員。但蒙洛一路以理性而堅定的聲音,駁斥麥卡錫的謊言,批判其煽動人心、威脅恫嚇的伎倆,指出他以「保護民主自由」之名行戕害人權之實。蒙洛雖受主管施壓、右派專欄作家攻訐,卻也獲得《紐約時報》等盟友的讚賞,最終有效扭轉民意,讓大眾辨清是非曲直。

本片光影氤氳的迷人黑白攝影,搭配大量歷史新聞膠片,讓史實與虛構在視覺風貌上形成有趣的交融;而充滿懷舊氣氛的爵士女伶歌聲,更在歌詞中畫龍點睛地道出電視媒體的盛行,並巧妙暗喻人物的處境。

麥卡錫最終在蒙洛推波助瀾的輿論下,黯然步下委員會職位。可惜的是,同台主播哈倫貝克(Don Hollenbeck)已因屢被報紙指控為共黨同路人,難耐生活壓力而選擇自盡;蒙洛最終也因贊助商撤資、高層壓力等因素,被迫將節目挪至週日冷門時段。過往媒體人的風骨如今已不復往昔,只能在歷史的殘像中回魂,透過電影讓大眾追憶。(楊皓鈞)

《大特寫》(The China Syndrome)

1979/美國/James Bridges
《大特寫》探討號稱安全無虞、永續發展的核電所潛藏的危機。本片由珍芳達飾演的新聞記者角度切入,她與攝影師(麥可.道格拉斯飾)在錄製核電廠的專題報導時,正巧碰到地震引起的意外,引發核子反應爐心鎔化的疑慮,雖然負責的工程師極力否認(傑克.李蒙飾)。攝影師機警地將事件錄下,但由於事關新核電廠能否獲得營運執照,其背後財團的惡勢力遂迫使電視台停止播出新聞與追蹤報導。

身為剛要出頭的新聞記者,她若配合電視台要求,只做不敏感的娛樂性報導,很快就能升上主播。但她對新聞專業的自我期許,也一直提醒她要實事求是,為社會大眾做出有貢獻的報導。面對名利、升遷、甚至是自身安全的難題,記者與攝影師選擇捍衛媒體人的天職。他們帶著所拍攝的影片去詢問核能專家,找出問題的解答。積極的態度讓工程師重新檢查核廠問題,並答應在核評會上提供證據。片末,當工程師為揭露核廠意外事件而慘遭殺害時,記者為求真實報導事件,隱忍自己難過驚恐的情緒,做出成功的訪問,進而讓核電意外得以揭露。

本片的記者與攝影師揭示了媒體人的責任與力量,當記者能夠善盡職責,媒體所擁的力量才能被正面運用,反之,若媒體人無法保持中立而濫用權力,社會大眾也永遠獲得真實的報導。(何鈺婷)

《驚爆內幕》(The Insider)

1999/美國/Michael Mann
1999年上映的《驚爆內幕》改編自真人真事,典型的小蝦米對上大鯨魚的情節,讓觀眾體會那股有苦說不出、被上位者壓迫的無力感。知名新聞節目《六十分鐘》的製作人兼記者羅威.伯格曼(Lowell Bergman, 艾爾帕西諾飾)察覺原為他從事單純翻譯工作的科學家傑弗瑞.華肯博士(Jeffrey Wigand, 羅素克洛飾)背後,似乎有不能說的隱情,因此開始試圖挖掘其背景與內心秘密。出乎意料的是,傑弗瑞知悉的竟是影響全國人民健康隱憂的致命秘密。曾擔任知名菸草公司研發部主管的他,清楚明白菸草內含的尼古丁絕對會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公司高層為求獲利而隱瞞事實,並在全國人民面前撒謊。身為有良知的科學家,傑弗瑞克服被威脅恐嚇的恐懼,冒著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答應在《六十分鐘》節目上披露菸草公司傷天害理的陰謀。

影片開頭就瀰漫著緊繃的氛圍,羅威帶著新聞節目的工作人員,罔顧性命安全,前往黎巴嫩試圖採訪真主黨的領袖法拉拉。而在專訪時,主持人麥克.華勒斯(Mike Wallace, 克里斯多夫普拉瑪飾)開門見山地問法拉拉他的組織是否為恐怖組織,完全不在乎有無數槍口正對著他,展現媒體應有的過人膽識。然而,當羅威要將傑弗瑞的專訪公諸於世時,卻出現來自上層的壓力。羅威節目所屬的電視公司即將被集團併購,而一旦播出,遭爆料的菸草公司將對電視台提出訴訟,進而影響眼前的併購案。當單純的新聞事件牽涉到商業利益,媒體人瞬間淪為生意人,新聞自由被企業打壓到抬不起頭。

原本極具媒體使命感的《六十分鐘》,因為上層的壓力,從敢說敢言淪為噤若寒蟬,也因此被報章媒體抨擊、批評,喪失昔日風采。因為選擇勇敢站出來而導致生活四分五裂的傑弗瑞,因此對羅威感到不諒解。但羅威從未放棄希望,他知道身為新聞媒體的使命,就是應該不畏阻礙地說出被刻意掩蓋的事實。而最後他狗急跳牆,出賣了自己的公司,一心只為一伸傑弗瑞所受的冤屈、揭發菸草公司的致命陰謀。羅威身為媒體工作者,甘為新聞自由犧牲自己努力奮鬥多年的成就,寧願死為媒體人,也不願以生意人身分苟活。(陳俐瑋)

貳、新聞人借鏡:未盡查證職責、扭曲真相的大說謊家
《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美國/Alexander Mackendrick
早在1957年,黑色電影(Film noir)《成功的滋味》就已經注意到媒體和名嘴的社會影響力背後所潛藏的危險,呈現兩位大小媒體人如何利用資源、權力予取予求。媒體仲介(press agent)席尼(湯尼寇蒂斯飾)在權威報紙專欄名家J. J. 杭賽格(畢蘭卡斯特飾)底下工作,仲介店家評價、名人八卦作為杭賽格專欄題材,但他卻因為無法替杭賽格拆散他妹妹和爵士樂手史提夫的戀情,遭杭賽格以封殺作為報復。為了保住飯碗,席尼收買友報名嘴誣指樂手史提夫是個左派份子和毒蟲,讓他丟了工作。在杭賽特以讓他替自己專欄執筆三個月的條件吸引下,席尼更答應進一步栽贓史提夫,讓他在紐約永遠不得翻身。

席尼為了滿足雇主要求和自身對地位的追求,而無所不用其極詆毀他人名譽,而他的作為也讓我們看到原本應有威信的評論專欄在操守不佳的名家筆下,竟可以變成充滿置入性行銷的廣告專刊。而J. J.杭賽特身為備受信賴、「為民喉舌」的媒體名嘴,則仗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人脈為所欲為,對冒犯他的人則可毫不留情地展開報復或棄如敝屣,但他的自負和高傲最終卻讓他最心愛、最呵護的妹妹離他而去,贏得了全世界卻輸掉了最心愛的人,值得嗎?(洪健倫)

《惡意的缺席》(Absence of Malice)

1981/美國/Sydney Pollack
「我們可以保護某人,也可以傷害某人,但我們不可能兩者兼顧。」片中報社編輯馬克對女記者梅格.卡特(莎莉.弗爾德飾)一席話道盡媒體力量的影響與媒體人需要自由心證的取捨。好萊塢經典名導薛尼.波拉克所執導的《惡意的缺席》,內容描述一個原本沒有惡意的想法,卻因記者不去查明真相就直接報導,淪為被利用的工具而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後果。英文片名:Absence of Malice其實是法律用語,意指無心之過、沒有犯意。在美國,媒體一旦犯了在沒查證情況下披露新聞,對當事人造成傷害等此類錯誤而挨告時,通常會以此作為訴訟時辯護的藉口。

全片劇情起伏不大,但節奏清晰,許多對話和場景引人深思。最具戲劇張力的一幕,就是梅格所寫的報導揭露了麥可.加勒格(保羅.紐曼飾)好友的私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麥可撕裂梅格的上衣作勢要強暴她並痛心得說:「她一定感覺被……強暴了!」用強暴造成的痛苦與傷害暗喻強大媒體的勢力對人民無形中所施加的暴力。私密的事情被公諸於世,無疑就像被媒體的筆桿剝光衣服,赤裸地被大眾檢視。

當真相並非只是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媒體追求所謂「真相」的同時,未經查明胡亂引用或只一味聽信單方面之說詞。那麼為了挖掘所謂「真相」而犯的這些沒有惡意的過錯,真是最大的「惡意」了!(吳若綺)

《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

2003/美國/Billy Ray
《欲蓋彌彰》取材自真實事件。任職於《新共和》雜誌的年輕記者史蒂芬.葛拉斯(Stephen Glass)藉報導有趣且具娛樂價值的奇聞軼事迅速成名,各大雜誌社爭相邀稿。然而,史蒂芬一篇關於駭客的報導引起一位網路雜誌記者的懷疑。《新共和》主編查克為回應質疑,開始逐步查證史蒂芬的報導,最後竟發現他在《新共和》所寫的41篇文章中有27篇是捏造的假新聞!

影片用許多篇幅描寫史蒂芬善於迎合討好、譁眾取寵的人格特質,以反映此事件背後隱含的媒體文化問題。《新共和》號稱「空軍一號」上唯一會擺放的雜誌,在美國極具指標性與政治影響力,卻未仔細查證就刊登史蒂芬的故事只因為他的文章「具娛樂性」(entertaining)。在史蒂芬成名後,他的同事也開始改變寫作風格、企圖在報導加入有趣元素以博取更多注目。相對於史蒂芬的譁眾取寵,《新共和》新任編輯查克則平實且實事求是。

影片中藉一場員工會議突顯史蒂芬與查克的對比。會議上,史蒂芬用誇張生動的言語與肢體動作講述他的報導內容,甚至跳到會議桌上手舞足蹈以增加臨場感,他的表演贏得所有同事的歡呼喝采。查克則僅僅平鋪直敘、略顯單調乏味的陳述他的報導。然而,查克雖然一開始不得人緣且備受質疑,影片最後他堅持追求真相的做法終於贏得眾人的肯定與掌聲。(洪毓萱)

《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

1987/美國/James L. Brooks
《收播新聞》是1987年一部極獲好評的嚴肅喜劇類電影。自編自導的詹姆斯.布魯克斯,以編寫電視影集與電影劇本聞名,作品包括《辛普森家庭〉和《愛你在心口難開》。他初執導演筒就拍出口碑甚佳的《親密關係》。《收播新聞》以一位真有其人的女性主播為藍本,呈現電視新聞轉播的後台工作實況,以及新聞工作者在收視率與新聞道德之間的抉擇,成績更佳,在1988年奧斯卡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編劇等七項提名。

電影描寫三位年輕的新聞記者在電視公司工作的甘苦經歷。珍(荷莉.杭特飾)與艾倫(亞伯.布魯克斯飾)是同組工作的好夥伴,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於新聞工作的熱誠,即使趕赴戰地採訪都毫無怨言。然而,暗戀珍的艾倫由於不善於交際,在鏡頭前又不討好,因此一直上不上主播檯。而新到公司的湯姆(威廉.赫特飾)卻是鏡頭前大受歡迎的帥哥主播。他雖所學不多,但在播報新聞時,善於生動表演珍透過耳機所提供的台詞,並加入個人情感的細膩表達,讓他主播的新聞收視率節節升高,連珍也在他熱烈追求下墜入情網。

艾倫於是處於雙重痛苦之中;心愛的珍愛了別人,愛的竟然還是代表新聞媒體媚俗化的湯姆。他原本不願破壞珍的感情,最後還是忍不住提醒珍去仔細看看湯姆獨家採訪一位約會強暴受害女性的影帶。原來湯姆為了吸引觀眾,他在採訪後要攝影記者拍一段他流淚的畫面,剪入訪問的片段中。珍發現湯姆這個違反新聞道德的行徑後,影片情節急轉直下……。

在此不透露影片結局,希望讀者可以去看看這部片。把《收播新聞》裡的情節放在台灣當今媒體的生態來看,不免納悶如果只是剪一段自己流淚的畫面插入訪談裡作為反應鏡頭,就嚴重到可以做為整部電影最關鍵的醜聞,那國內合成照片作為報紙頭條、播報選舉開票票數大量灌票、為了所擁護的政黨意識形態扭曲採訪觀點、還有最近為了維護老闆個人利益報假新聞的記者們,難道不會羞愧到無顏面對讀者與觀眾?還是新聞都是寫給別人看,記者自己不必看?主播只要唸稿,有問題的播報或是不實的新聞,到時候再打出字幕:「以上新聞內容純屬虛構」,或是「以上播報新聞不代表本台立場」即可?(林文淇)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數位時代下的修復任務」工作坊
第七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開始徵件
2013巴黎電影節 巴黎創投徵件
第26屆東京影展競賽片徵件
【特映贈票】一生必須掌握的6小時!《歡聚時光》 午夜特映贈票 (4/25-4/30)
【特映贈票】一生必須掌握的6小時!《歡聚時光》 午夜特映贈票 (4/25-4/30)
歡聚時光
尋找甜秘客 4/22-5/5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