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2011-10-28 | 影人 |
玩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皮克青春》導演專訪
文 / 黃怡玫
如果說2008年八月份《海角七號》吹響了國片市場的號角,同年九月份的《囧男孩》與《九降風》接力上檔,逐漸呈現出國片走向題材多元、或雅俗共賞、或藝術創新的新面貌,這對電影創作者及觀眾而言,無疑都是福音。今年從《命運化妝師》開始、《翻滾吧,阿信》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及《賽德克巴萊》將國片市場帶入另一種新高潮;新聞話題性十足,從故事、明星、特效到導演奮鬥史都成為媒體報導、影迷討論的話題。在鎂光燈追逐著明星對電影本身幾乎失焦的此刻(《電哪吒》的記者會新聞報導中幾乎只見藍正龍與謝欣穎的床戲話題),本週五兩部國片同時上檔《燃燒吧!歐吉桑》與《皮克青春》,故事類型與演員構成幾乎是完全迥異,但也許這兩部片有個完全無法吸引嗜血媒體的共通點,那就是歐吉桑與青春孩子主角/演員們。《燃燒吧!歐吉桑》裡的退伍老兵伯伯們,操著鄉音,講著過時的戰爭用語,但對生存遊戲投入的熱血與情感完全虜獲觀眾目光,套句劇中名言:『生存遊戲?生存可以遊戲的嗎!』榮民伯伯們要用熱血與實戰經驗來給生在太平盛世只能靠生存遊戲自我滿足的年輕人一點顏色瞧瞧!相對於《燃燒吧!歐吉桑》的快節奏槍戰,《皮克青春》要以古典樂和搖滾樂的對決/對話來述說一則醫生世家三代同堂的衝突與不願失落的青春夢想。飾演爺爺的石峰大哥飾演接受日本教育成為小鎮上備受推崇的醫生,威嚴的氣度與自傲的讀書人風采自然流轉;依順著父親的期望而放棄音樂夢想走上從醫之路的不得志中年爸爸則是綜藝節目熟面孔張克帆,導演週記中表示,片中父親的抑鬱形象跟張克帆不得不由偶像/創作歌手轉型通告藝人的歷程相互呼應著,而張克帆接演這部電影似乎也讓他對自己的演藝生涯開始有點不同的想法,也許他也開始思考如何拾起(pick)過去的青春夢想。當然《皮克青春》裡最亮眼的是一群全新的面孔,但也確實都是玩音樂的孩子,導演與製片組跑遍國高中校園音樂性社團、在青少年聚集的西門町守株待兔、最後甚至求助Google大神輸入關鍵字搜尋,讓他挖掘到儼然是明日台灣之光的小提琴音樂家曾宇謙、《青春邊緣》樂團少女高曼華,以及散發最天然毛躁氣息的國中生林昕達、高宇庭。他們所散發出的青春能量將穿透螢幕伴著樂音,直擊觀眾心臟。而故事中三代之間的價值衝突與包容體貼也會讓成人觀眾感觸良多,為順應父母期望或現實考量而放棄夢想,並非青春期的專利,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甚至成人世界求生存的每一天,仍然在面對這樣的抉擇。
陳大璞導演和蔡宗翰編劇是在參與《危險心靈》時結識的,《皮克青春》和《危險心靈》都是講述國中生的故事,那段期間的共事,以及《危險心靈》故事本身對兩人決定合作拍這部片有影響嗎?
陳:我不知道有沒有關係,或許會有一點影響吧,我們合作的開始也不是很刻意的。一開始的時候我跟易導(易智言導演)說我想拍電影,易導說你想拍電影,就開始寫劇本啊。我寫了一、兩稿後,易導建議我找一個專業編劇來一起寫,一起討論比較好。那時候其實我也不認識什麼編劇,印象裡宗翰是編劇。因為在《危險心靈》的時候,我是攝影,他除了是編劇組還做場記,我們就常常在攝影機旁邊聊天。我還記得是在msn上問他可不可以請他看一下我的劇本。

在宗翰加入之前,故事的主要情節就已經決定了嗎?或是他加入後,為這個故事帶來變化?
陳:跟現在完全沒有改變的只有結局以及爸爸v.s.小孩這樣的設定,整個比較完整的狀態,應該是在宗翰筆下決定的。當時我想的方向是比較像日式偶像劇、比較輕鬆一點的東西,宗翰加入之後,整個東西就變得比較…不是變得比較,應該是說就變得非常正經這樣子。(笑)

導演本身是1967年次,而宗翰是1980年次,兩位相差了十來歲,導演為何原先構想的是比較夢幻式的青春物語?
陳:可能是因為國、高中的時候,自己的青春期很普通,期望有點不一樣,長大之後就覺得那一段時間,如果不要那麼普通,應該會更好玩。所以就總是對那一段時期的故事比較喜歡、比較著迷。

這故事裡面有很明顯三代的對立性的關係,比原先的設定更加複雜了?
陳:我剛開始寫的其實是父子,到宗翰這邊就變成阿公、爸爸跟兒子,他把那個關係再延展一點,那那個時間,故事的面向變得比較廣、比較立體。整個過程就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看誰能說服誰,其實不一定年紀大了,觀點就比較好。我覺得這個故事蠻有趣的是,其實有一些觀點是以往我們比較不常這樣思考的。例如說以阿公的角色來講,感覺是一個高壓的象徵,最後他把這個高壓的象徵用另一個角度重新做一個詮釋,高壓在瞬間就變成是一個關愛。或許這一個橋段以前也是有人用過,可是我覺得在細膩度跟切入點上,宗翰是蠻細緻的。

電影中演出醫生阿公的是資深演員石峰大哥,爸爸是前青春偶像張克帆,小孩們則是一群素人演員,十分多樣的結合,如何找到適合的素人青少年呢?
陳:我覺得有時候是緣份、緣份啦。找演員的步驟,其實大家應該都差不多,例如說先有一個角色的樣子,之後就開始用消去法,不符合的不選。你去找地方就是盡量比較有機會符合你想要條件的小朋友的地方,例如說要找一個小朋友喜歡混網咖的,你就不可能在圖書館找這個角色嘛。我們開始找的時候,有音樂背景是首要條件,所以都朝著音樂社團跟學校去找。像劇中角色這個年紀,大概是17歲以下,國中二、三年級啊,其實是比較難找的年紀,因為要有音樂表演的水準,其實是比較難找的,所以就找很久啊。不過可能故事題材正面,然後整個拍片團隊都是新人,大家比較沒有壓力這樣,通常casting(選角)來了的孩子,意願都蠻高的。

這些素人演員們有相當吃重的戲份,請導演為我們介紹每一個小朋友的來頭。首先是飾演男主角阿森的曾宇謙,在故事中是個音樂小神童,先是拉小彈琴,之後改彈吉他馬上上手。
陳:其實我們那時候一直找這個小朋友,就是找不到。有的樣子好看,可是才剛開始練小提琴;有的是有一點點演奏成績了,可是樣子不太適合。其實曾宇謙就是在網路上找到的,就是用Google輸入關鍵字:小提琴、少年。因為其實台灣對古典音樂的關注度是比較小群,古典音樂圈裡發生的事,你如果不是非常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通常不太注意。我們在Google上找到他的時,也沒有注意到他已經算是世界級的演奏家了。曾宇謙那時候是15歲,那一年他贏得西班牙Sarasate小提琴比賽的首獎,其實這在樂壇是一個很大的新聞,可是因為我們對古典音樂沒那麼關心,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這個事情。我們在搜尋的時候看到他的照片,覺得他樣子也不錯,但沒有抱很大的期望。因為看看他的演奏資歷介紹,覺得他應該會很忙,而且那時候他已經就讀美國的蔻帝斯音樂學院了。我們在他的部落格留言,問問看他有沒有興趣拍電影,結果他還蠻有興趣的。他好奇心蠻強的,他說一開始他以為是開玩笑,剛好他那個時候也要回台灣過暑假,可是最主要是他對拍片這件事還蠻好奇的,所以他就說他要參加這個演出。
當然他對音樂的態度跟男主角其實有點不太一樣的。其實他對小提琴這件事情,就我的瞭解,他也是到15歲之後,才開始很認真看待這件事。其實他15歲之前也得過一些獎,參加過一些國際性比賽,成績也不錯,可是他一直覺得是好玩,因為可以出國啊,可以遇到不同的人,他一直把它當成是一個好玩的事情在看。他是15歲之後,才開始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他以後這一生都要做的事情,他開始有這種感覺,就對小提琴演奏這個事情變得比較嚴肅。
學音樂的小孩喔,其實基本上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很多,你跟他講一件事情,他馬上就懂。阿森的故事跟他原本的經驗是不一樣的事情嘛,其實曾宇謙家裡很支持他,但戲裡面阿森是被阻礙,你只要換個方向跟他講,他就懂了。例如說,你跟他說,就像你很喜歡打籃球,你家裡都一直不給你打籃球,因為怕你手指頭會受傷,他馬上就清楚你要他做的是什麼。

阿森/曾宇謙是學古典樂的,另一群小朋友則是玩搖滾樂的,像是女主角高曼華本來就是樂團成員。
陳:對,他們有一個青少年樂團,叫「青春邊緣」,其實他們在中學生裡面好像有一點點名氣了。其實這個年紀啊,16歲左右,我發現是真的還蠻難找的,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這個年紀的時候,其實個性上比較不穩定,就是在青春期的時候。曾宇謙跟高曼華是比劇中設定年齡大1歲多,另外林昕達跟高宇庭則是小1歲多,所以他們四個裡面互相年紀大概差2歲多,可是在青春期差2歲多,其實差蠻多的。你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曾宇謙跟高曼華的企圖心稍微強一點,那林昕達跟高宇庭則是你要一直推他,一直催促,一直push他。可能一方面他們也有點不太清楚,不知道從哪裡施力這樣子。

演出非常抑鬱的中年單親爸爸角色的是電視綜藝節目的熟面孔張克帆,但他本片的表演跟平常大鳴大放的綜藝搞笑完全不同,對他來說這樣的電影經驗帶來什麼刺激?
陳:我覺得他拍了這個電影之後,他可能對他原本的規劃、原本準備繼續下去的路線,有點不太一樣,他感覺上還是有一點點疑惑啦。我知道他原本在電視圈已經有一點點說要看開,不要再矜持所謂偶像啊,或者音樂人這樣的角色,就是卯起來做通告藝人。但他拍完這部電影之後,大家都覺得比預期的好,我在想他可能自己也有一點點不知道之後他應該要怎麼繼續下去。

全片都在高雄旗山拍攝,如何選定這地點的?
陳:當初劇本的設定就是一個南部的小鎮,那個小鎮應該是有點歷史,我覺得是宗翰在符合劇情上的思考。一個醫生家族在地方會有這樣的知名度,或者說關注度,那個地方相對來講,應該不是太大,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培養出醫生這樣的人才,應該也有某個程度的文化背景,對,然後,大概就是這個方向的思考。另外因為高雄市政府有給補助,所以就從高雄開始找啊。第一批回來的照片還有彌陀啦。有一些地方其實還不錯,可是因為那一陣子剛好八八水災,之後,有一些地方還沒有復原,當地人建議我們不要去,就怕危險,然後一方面他們也在忙重建。

編劇:旗山以前應該是很有錢的地方。看當地建築就知道,以前很有錢,然後現在比較沒落,這個東西也跟阿公的那個樣子比較相配。

當然這部片中很重要的就是音樂的部分,包括小演員們的音樂演出,還有配樂的部份,搖滾樂與古典樂巧妙的融合又相互對話,請導演介紹擔任配樂的張藝老師,他其實擔任過多部電影的配樂,像是參與關錦鵬導演的《阮玲玉》中原創歌曲的編曲、張作驥導演的《忠仔》、《黑暗之光》、《美麗時光》。
陳:我從很久以前就認識張藝了,我還在做助理的時候就認識他,張藝老師個性就是跟年輕人、小朋友很容易就打成一片,所以就一直有在聯絡。那時候要申請輔導金的時候,要提工作人員嘛,還要有同意書啊,我就想說先問問看他怎麼樣啊。其實新導演要找人跟你配合,人家也不一定願意,張藝就說可以啊,沒問題啊。他也沒有看劇本,只是問我大概是什麼故事,他就說好。這個片子比較特別一點就是,有很多音樂是拍之前要先做好,因為是故事裡面要使用的東西,變成他整個製作期其實相對比較長的,我們也請他對小朋做一點點訓練或是教學。
電影的一開頭就是曾宇謙本人所演奏的小提琴樂曲,而在故事最後那場最重要的戲的時候,則是同時有搖滾樂團和小提琴演奏的樂音。我們外行人對於古典樂和搖滾樂要如何搭配沒有概念,以為是像現在很多古典樂器電氣化的作法,但張藝老師解釋給我聽,樂曲就像一條河流,隨著地形不同水流速度也會不同,這其中的快慢變化,以及水流和河岸、河床的碰撞衝擊,就好像不同樂器之間的合作。所以最後他做出非常厲害的小提琴和搖滾樂相互呼應卻也有相互對抗的時候。

故事中的阿森是個音樂神童,從小提琴轉換到吉他,第一次接觸就上手,實際狀況曾宇謙也是如此嗎?
陳:很多人看過那個部分就說,你那一個弄得太神了吧,可是真正的狀況就是這樣。那時候有一些音樂要去張藝老師的錄音室預錄,然後,曾宇謙拉他的小提琴,可是他需要聽一個吉他的音符去搭那個節奏,結果他在錄了兩、三次之後,他拿起吉他自己在那邊玩,就已經可以彈出那個曲子。就是因為其實小提琴是一個平面在使用的樂器嘛,吉他是立面在使用,所以他有點不太習慣這個方向,可是他對聲音的敏感度讓他一下子就瞭解了,張藝在教他彈吉他的時候,差不多半個小時他就可以彈了。

最後請導演給週報讀者強力推薦《皮克青春》非看不可的理由。
陳:以表面上來看,其實是很平凡的、每個人生活都有機會遇到的一個狀態,可是劇中人解決事情的方法,其實比較不像我們平常講的叛逆,我覺得比叛逆更加的有想法,是革命啦!例如說,辛亥革命的那些人就是在忤逆皇上嘛,那其實是經過思考而做的事情。所以與其說叛逆,我覺得用忤逆形容他們更貼切。叛逆聽起來是比較年輕,但這故事還包含中年人對人生的遺憾的掙扎。
我覺得只要是對人生還有一點點期望的人都適合看《皮克青春》,因為它講了祖孫三代嘛。父子關係是一個宿命,對小孩來講沒有選擇權,那對長輩來講,他只能選擇要生或不生而已,那生出來就是你的小孩,那在這種無奈的宿命裡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還是有很多人不會無奈的接受,試著找出更好的出口。我其實從宣傳開始常常遇到這個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定位《皮克青春》,有人說是音樂電影,可是音樂在這個故事裡只是一個事件的象徵。說它是青春物語,可是它也反映中年人的心態,那你如果說它是中年危機的電影,它又有對青少年時期自己的期望在裡面。其實你不論用任何角度切入都會得到某些想法。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