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322 2011-08-25 | 影展 |
聆聽膠捲上的歌舞時光
華語歌唱電影回顧展‧名家推薦
文 / 楊皓鈞
國家電影資料館近期推出的「歌聲舞影慶百年—經典華語歌唱電影回顧展」,九月十六日至廿五日將於西門町真善美戲院熱鬧上映。片單挑選了兩岸三地1937-2007年的代表性歌唱電影,時間跨度七十載,涵蓋泰半華人娛樂史,以悠揚音樂引領觀眾感官穿越時光隧道,尋訪記憶中亙古不變的懷舊美聲與流動光影。

四十部影片除了涵納華語影史的迥異片型、名聞遐邇的時代名曲,亦見證歷史巨輪的轉動與社會變遷,從三零年代上海的歌舞昇平,二戰後四零至六零年代初的港產國語歌唱片,六零年代台灣的國台語混聲片和黃梅調旋風,七零年代的文藝愛情電影,到八零年代見證台北都會變遷的懷舊通俗片型,及後續作品中的愛國歌曲、民歌風潮、當代青春流行樂……,影、歌類型無所不包,迷戀老歌和老電影的觀眾可以藉此一飽耳目歡娛,重溫舊日的歌舞風華。

華語電影歌曲的濫觴

細究華語影史,中國默片時期的大型劇院如同歐美,常以現場表演、樂隊伴奏搭配電影放映,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於1926年推出默片《良心的復活》(卜萬蒼執導、改編自托爾斯泰《復活》),本片演到一半,片中女伶楊耐梅親自現身戲院舞台,配合劇情演唱〈乳娘曲〉,可謂電影與歌曲的初次邂逅。1930年,上海另一家影業龍頭-聯華所出品的默片《野草閒花》,由阮玲玉主演,當中出現了第一首蠟盤發音的主題曲〈尋兄詞〉。

1931年,在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女主角胡蝶演唱多段京劇戲曲片段,華語電影自此進入有聲片時期;同年藉助日本技術攝製的《雨過天青》(大中國、暨南電影公司出品),則首度採用膠捲光學聲帶的片上發音技術,全片共有三首歌曲,帶領華語歌唱片邁入下一個里程碑。

三零年代上海歌舞片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主導三、四零年代上海音樂與歌唱電影發展,其所創辦的明月歌舞團,當時被聯華電影公司收編改制為「聯華歌舞班」,提攜培育無數演歌雙棲的女明星,其中以周璇為代表。

不同於當時眾多青衣花旦出身、善使京劇唱腔的歌姬,「金嗓子」周璇以天然聲演唱著稱,其聲線甜美、嗓音細小,投入影壇初期多擔任配角,1937年主演袁牧編導的《馬路天使》使她一炮而紅,本片以周璇飾演的貧苦歌女小紅和鄰人樂手的戀情為主線,描寫上海底層各色人民的悲慘生活,深具左派社會意識,亦揉合喜劇及音樂元素,深切傳達小人物心聲,周璇於劇中演唱的〈四季歌〉、〈天涯歌女〉適切抒發角色心境、烘托情境,蔚為一時經典。

同年另一部影史經典為上海新華影業出品的《夜半歌聲》,由有「中國希區考克」之稱的鬼才-馬徐維邦執導,故事改編自西方《歌劇魅影》,融合當時的左派進步意識,光影陰森、氣氛迷離,獨創中國早期罕見的恐怖片類型。有趣的是,有「噱頭大王」之稱的新華老闆張善琨,在當時便已懂得利用獨特的行銷手法炒作電影,坊間新聞流傳,《夜》片在戲院門口看板上的巨型毀容人像嚇死一名路過的小女孩,恐怖怪譚在口耳相傳下煽動大眾好奇心,為本片成功締造高票房紀錄。

四零年代的巔峰時期

四零年代的歌舞片產量大增,影歌雙棲的女明星周璇、龔秋霞、白光持續受到歡迎,演出影片及主題曲均十分賣座,即使抗戰時期淪為「孤島」的上海電影界亦是如此,抗戰結束以後,中國歌唱片從技術水準、片量、到市場票房均邁入成熟,音樂採用了大型的樂隊編制,並融合更多元的樂器進行編曲。

這段時期的經典電影名曲,諸如抗戰勝利後第一部大型歌舞片《鶯飛人間》的主題曲〈香格里拉〉,《長相思》主題曲〈夜上海〉、〈花樣的年華〉 (王家衛《花樣年華》片名取材於此),均膾炙人口,並收錄在本次影展中。尤其本次影展的《長相思》拷貝,在資料館的調度蒐整下,綜合了中、港、台三地電影資料館的缺本,整合成現存最完整的新版本,再現影史風華。

另外本時期值得一提的還有《血染海棠紅》(1949),四零年代的美國有所謂「黑色電影」類型,多半描寫城市邊緣人、充滿不忠與背叛的罪惡故事,並搭配煙視媚行的蛇蠍美人,本片可謂當時代表性的中國黑色電影,由形象冶艷的「妖姬」白光演出片中的拜金惡女。

歌舞片風潮再起的五零年代

50年代初期,港產國語歌唱片因政治局勢的變化、賣座不佳等因素而顯得發展停滯,直到沈從文小說《邊城》改編的《翠翠》(1953)結合了中國鄉間的民歌與山歌,塑造天真素樸的村姑主角形象,在上映後獲得不錯的迴響,歌唱片類型於是有了復興的跡象。

上海影人張善琨來到香港後幾經輾轉,與製片人妻子童月娟聯手重組過去的老公司「新華」,與當時另一家「電懋」同為香港影壇兩大龍頭。1955年,新華電影公司的《桃花江》開啟了「無片不歌」的歌舞片時代,歌曲在電影中的比重自此逐漸增加,而女演員亦時常以隨片登台作為宣傳號召,整個五零年代的歌唱片產量據所有類型之冠,五部電影至少有一部是歌唱片,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演出新華公司《桃花江》等歌唱片系列的第一女伶為鍾情,其許多作品由固定班底組成:王天林執導、陳蝶衣編劇、哥哥姚敏作詞、妹妹姚莉為其配唱。鍾情承繼《翠翠》的村姑形象,時常扮演天真爛漫的鄉村少女,故事背景宛若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主角鮮少遇人不淑或遭受委屈;值得一提的是鍾情在片中時常洗澡、抹乳液,塑造一種純真含蓄的性感形象。就演員而言,本次影展選入的鍾情代表作品最多,以其新華時期的作品為主:《那個不多情》(1956)、《葡萄仙子》(1956)、《採西瓜的姑娘》(1956)、《郎日如春風》(1957)、《血影燈》(1958)、《百花公主》(1959)、《入室佳人》(1960)。

(註:在新華國語片中備受重用的導演王天林,年輕時出身基層副導,其子為香港娛樂片導演王晶,亦曾提攜過杜琪峰等香港知名大導,在香港影壇備受敬重,晚年時開始演出電影並曾入圍金馬獎,客串過《鎗火》、《黑社會》等片。王於2010年逝世,學者黃愛玲贊其:「活學活用荷里活歌舞片的形式,將音樂、歌曲變成了劇情推進的一部份,打開了國語歌舞片的新局面。」)
六零年代的黃梅調與台語電影

五零末至六零年代,歌唱電影以香港邵氏出品、李翰祥執導的黃梅調電影為代表,除了《貂蟬》(1958)、《江山美人》(1959)等早期名作,本次影展選入曾在台灣引發萬人空巷熱潮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本片在台北三家戲院連演一百六十二天、九百三十場,票房突破八百四十萬台幣(當時電影票價僅約十五元),台北因而被香港形容為「狂人城」。

當時香港的邵氏與電懋均出品大量家喻戶曉的黃梅調電影,掀起東亞華人地區的黃梅調風潮,而邵氏崛起初期挾彩色寬銀幕的技術規格,聲勢更勝。黃梅調電影以傳統越劇為基礎,融合山歌民謠、崑腔、江南小調、時代流行曲等民間戲曲的精髓,再結合舞蹈與當代電影拍攝技巧,使黃梅調成為歌唱片發展中特殊的里程碑。

六零年中國大陸的歌唱電影以美聲唱腔的山歌電影為主,《劉三姐》(1961)不但在大陸走紅,並在香港引起拍攝「山歌片」的熱潮,例如邵氏公司拍了《山歌戀》、《山歌姻緣》、《菁菁》等片。同時間的台灣,除了出現官方色彩濃厚的「健康寫實」類型之外,台語電影開始於1962年復甦,產量較前一年的三十七部攀升至一百二十部。

此時期的台語電影開始藉由知名歌星吸引觀眾,在這一波台語歌唱片中,本次影展選錄了描寫族群融合、國台語混聲的愛情喜劇《龍山寺之戀》(1962)、寶島歌王洪一峰主演的《舊情綿綿》(1962)、及「阿文哥」文夏身兼編劇與詞曲創作的《再見台北》(1969)。值得一提的是,在《舊情綿綿》中,洪一峰唱紅了〈舊情綿綿〉、〈悲情的城市〉等歌曲,而導演侯孝賢多年後在楊德昌家聆聽其子洪榮宏的翻唱版本後,才因此觸發拍攝《悲情城市》的念頭。

五零末至六零年代,台灣也陸陸續續拍了一些自製歌唱片,主要作曲家以往來港、台兩地的周藍萍為代表,其為名曲〈綠島小夜曲〉的創作者,電影音樂的代表作有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龍山寺之戀》的歌曲,以及《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所有插曲,其他如左宏元、史惟亮、駱明道等人,亦為知名的電影作曲及配樂家。

七零年代的文藝愛情風

此時期的台灣歌唱電影以文藝愛情片型為大宗,據林文淇教授的觀察與歸納,此時期的電影名稱與歌詞往往融入花、鳥、月、雲等自然夢幻元素,輔以角色觀點出發的詰問語氣,劇情不食人間煙火,顯示某種苦悶中逃避現實的傾向。

當時被譽為「鬼才」的導演劉家昌時常為電影自編自導、填詞譜曲,影展選入的代表作有:《愛的天地》(1973)、《雲河》(1974)、《雲飄飄》(1974)、《梅花》(1976)等四部作品。(如果年輕影迷覺得劉家昌為其愛兒劉子千所作的《唸你》有種「不合時宜」的荒謬感,不妨可以藉本次影展進戲院還原那個時代的氣氛,體驗原汁原味的劉家昌魅力。)

而同段時期的瓊瑤電影,則選入瓊瑤「巨星」公司創業作《我是一片雲》(1976),也難得與「雙秦」男偶像同台上演難解的三角戀,彷彿冥冥預示了三人日後現實中的關係發展。左宏元譜曲、鳳飛飛主唱、瓊瑤作詞也成了當時電影插曲的黃金組合,鳳飛飛的電影同名專輯更是全台熱賣六十萬張。可供對照的是,《閃亮的日子》(1977)中羅大佑作詞作曲、劉文正與張艾嘉演唱的熱門歌曲,也隨劉文正的個人專輯暢銷;而《歡顏》中李泰祥、齊豫的組合除了以〈歡顏〉獲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橄欖樹〉更成了歷久不衰、一再被翻唱的流浪名曲。

這幾部電影說明了七零年代明星效應對電影工業的裨益(「雙秦雙林」、「學生王子」鄧光榮、「小淘氣」甄珍),以及當時國片和流行音樂產業更密切的結合。
八零年代至今歌唱片的懷舊傾向、城市形象

八零年代後純歌唱片數量屈指可數,電影出現了社會變遷下的城市形象與愈趨濃烈的懷舊傾向。

侯孝賢導演處女作《就是溜溜的她》(1981),在類似三廳文藝片型包裝下,融入無厘頭的詼諧風格與生活化的自然風格,演繹一齣生動的都會愛情喜劇,有別於新電影以降對都市的灰暗論述,本片將台北的城市與其郊區形象建構得歡愉可愛,全盛時期一年出十張專輯的「帽子歌后」鳳飛飛與港星阿B鍾鎮濤的合作值得一看。

開幕片年虞戡平導演的《搭錯車》(1983)中,孫越飾演一名以拾荒為業的啞巴,居住在破敗的眷村違建中,與養女阿美相依為命,養女長大後被唱片公司發掘成為歌星,被迫與過去落魄身世切割。片中女主角劉瑞琪在豪華的佈景上演唱〈一樣的月光〉等經典名曲,身旁伴隨了服裝前衛的舞者、華麗熱鬧的雷射煙火、聲光效果,是當時難得的大手筆場面。此外,本片更呈現了現代化下都市地景劇烈更迭後的滄桑,以及舊時溫煦人情及資本功利價值的淒涼對比。

八零年代的歌唱片時常在電影中遙想往日風情,如香港徐克的懷舊喜劇《上海之夜》(1984,張艾嘉、鍾鎮濤主演)便重現抗戰時期的上海風華;本次影展選錄的台灣電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由白景瑞導演、白先勇原著小說改編,講述西門町夜巴黎舞女金兆麗,嫁做人婦前在舞廳最後一晚的表演中,憶起四零年代上海百樂門的舊情往事,懷舊色彩亦十分濃厚,全片出現〈滿場飛〉、〈戀之火〉、〈小親親〉等多首新編老歌,而歌手蔡琴更以歌女身分親自演唱主題曲〈最後一夜〉,道出曲終人散的悠悠感傷。

到了九零年代,本屆「歌聲舞影慶百年」代言人蔡明亮導演的歌舞代表作《洞》(1998),更在末世瘟疫的情境中,透過樓上樓下男女間的現實疏離與魔幻歌舞,從宛如時空甬道的「洞」迸發出一首首葛蘭的曼妙金曲,用懷舊年代中奔放的「熱」來抵抗荒涼世紀末的「冷」。深愛老歌的蔡明亮導演在電影資料館的訪談中,自陳這些年輕時候鍾愛的歌曲,一直伴隨著他成為日後的創作養分,他過去常常帶著這些老歌跑影展推薦給世界影人;更在去年與熟識的日方片商約定,要共同創作以「老歌」為主題的電影,一圓彼此的音樂電影夢。


※ 名家私房推薦片單【一】知名部落客-粟子
粟子,1980年出生,大學時迷上老電影,繼而展開蒐集、整理電影史料等工作,範圍以二○至七○年的國粵語影壇為主,目前持續於部落格發表影評及影星相關文章。

2004年開始經營「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曾獲選2008年嚴選中時部落格,2007、08年先後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生活品味」、「最佳藝術文化」項目決選。主持中央廣播電台節目「台灣紅不讓」每週四的「電影筆記」單元,主題式回顧早期電影點滴。

電影相關著作:《愛戀老電影:五、六○年代香江女星的美麗與哀愁》(2010年9月)、《愛戀老電影:五、六○年代香江男星的英姿與豪情》(2010年12月)。

1.夜半歌聲(1937)


圖片來源:左桂芳、姚立群編,《童月娟》,國家電影資料館,民90。)

推薦理由:導演馬徐維邦開華語恐怖片電影先河,將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 Gaston Leroux)的小說《歌劇魅影》與當時社會背景結合,營造獨樹一格的無鬼驚悚。

馬徐維邦(1905~1961)在《歌劇魅影》原本愛情悲劇的架構下將其中國化,把男主角塑造為反封建壓迫、熱心革命事業的有為青年,他因故遭到毀容,被迫隱居劇院閣樓,在暗夜以歌聲安慰精神恍惚的愛侶。馬徐維邦善用黑白片特殊的光影變化效果,堆砌撲朔迷離的虛幻氛圍,電影不僅創下極高賣座,更使他成為首屈一指的恐怖大師。

破舊的劇院、懸吊的人體模型、似遠似近的歌聲……〈夜半歌聲〉處處讓人懸著一顆心,彷彿隨時都可能被驚嚇。電影氣氛與日系鬼片異曲同工,不迷信尖叫殺人的血淋淋鏡頭,而是隨著劇中人一同解謎懸疑,類似手法也可在由他編導的〈瓊樓恨〉(1949)中見到。巧合的是,兩部都是典型的「假鬼」電影,眾人所恐懼的對象,正是一個口耳相傳、共同塑造的鬼魅想像。

2.長相思(1947)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金嗓子」周璇在四0年代黃金時期代表作,收錄「夜上海」、「花樣的年華」、「星心相印」等七首插曲,至今仍是傳唱經典。

抗戰爆發,丈夫毅然投身前線,將年輕妻子託付結拜兄弟,未幾身亡消息傳來,妻子與友人相互照料、情愫漸生。戰爭雖毀壞平靜生活,卻也是新開始的契機,情節令人聯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1943)—失去與獲得不像表面看到的那般絕對,烽火漫天裡,不只有喪親失子的悲痛,也可能萌生永生難忘的摯愛。〈長相思〉將個人情愛與大時代的動盪連結,看似個人的故事,實際卻是許多真實血淚經驗的混和。電影末了,失去一隻手臂的丈夫歷劫歸來,已經心心相印的兩人被迫退回原點。因戰爭開始的愛情,也隨著戰爭結束劃下句點,患難真情敵不過夫妻之情、朋友之義,注定留下有緣無份的淡淡哀愁。

3.採西瓜的姑娘(1956)


圖片來源:左桂芳、姚立群編,《童月娟》,國家電影資料館,民90。

推薦理由:將五0年代紅極一時的歌唱片與台灣農村現況結合,由最受歡迎的銀幕情侶鍾情、金峰搭檔,詮釋純樸清新的青春戀曲。

小成本製作的〈桃花江〉(1956)創下年度賣座冠軍佳績,促使「新華影業」開拍連串歌唱片,故事多將背景設定在鄉村,不僅展現別於都市、天真爛漫的氣息,村姑也可隨時隨地引吭高歌。〈採西瓜的姑娘〉原計畫拍攝台灣另一特產蔗糖,因此暫名為「甜蜜蜜的姑娘」,後由於無法配合開拍時間而改以西瓜為主角。電影充分展現歌唱片無憂無慮的桃花源特質,男女主角的誤會很快就解開,壞人的奸計也迅速被戳破,毫無揪心壓力。

〈採西瓜的姑娘〉的插曲同樣由歌唱片「鐵三角」負責,即姚敏作曲、陳蝶衣作詞、「銀嗓子」姚莉幕後代唱。實際上,這類電影融合先前受歡迎兩種歌唱片形式「山歌」與「流行曲」,不同於過去只是一個角色對另一個角色演唱的簡單場面,而是利用歌唱巧妙串起全片劇情,顯得更加精彩豐富。

4.龍山寺之戀(1962)


圖片來源:黃仁主編,《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集》,台北:亞太圖書,2003。

推薦理由:以龍山寺為背景的國台語混聲片,由廈語片「歌舞皇后」莊雪芳與寶島首席國、台語小生唐菁、龍松(即凌雲)合作,共同演繹一段「孔融讓愛」的愛情喜劇。

相較同樣以跨省籍戀愛為主題的香港〈南北和〉(1962)系列,〈龍山寺之戀〉著重在兩男一女的愛情追逐,父執輩的省籍隔閡雖比重較輕,但依舊觸及議題核心,可謂寓教於樂。末了,講國語的唐菁原是龍松的本省籍父母多年前走失的長子,深受感動的弟弟承諾讓愛,造就溫馨溫暖的大團圓結局。

生長於廈門的導演白克熟悉國台語的妙趣,選擇以輕鬆愛情喜劇包裝的〈龍山寺之戀〉,其內蘊含不同省籍間由對抗而包容的心路歷程。既有誇張的戲劇效果,也有源自日常生活的機智對白,令人會心一笑。

5.小雲雀(1965)


圖片來源:吳昊主編,《文藝‧歌舞‧輕喜劇》,香港:三聯2005。

推薦理由:以一段精彩輕鬆的愛情喜劇,串連多位知名歌星的演唱畫面,六0年代獨霸香港影壇的「邵氏」展現東方好萊塢的氣勢,令觀眾大飽眼耳之福。

〈小雲雀〉是以女主角顧媚(1935~)外號命名的電影,她在片中飾演到港登台的歌手與欲打聽歌星桃色秘聞的記者,發生一段陰錯陽差的愛情奇緣。其實,同樣暱稱「小雲雀」的劇中人,幾乎是顧媚現實生活的翻版,必須面臨記者逼問感情生活、與老闆建立良好關係、甚至被紈絝子弟欺負的無奈與無助。

由顧媚主演的電影,自少不了歌唱場面,除她本人,片中還邀請多位名歌星客串,包括:方逸華、潘秀瓊、藍娣、華怡保、麥韻等,演唱各自名曲。精心設計的舞台搭配熟練的舞者,每一首歌的演出都彷彿是目不暇給的MV。


※ 名家私房推薦片單【二】影展企劃統籌-陳煒智
陳煒智,擔任今年「歌聲舞影慶百年—經典華語歌唱電影回顧展」企劃統籌,紐約大學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Arts)電影研究所畢業,現為北美《世界日報》週刊專欄主筆、美國紐約大學Topics in Chinese Culture系列課程客座教授、紐約華人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教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學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

1.不了情(1961)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不了情》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歌舞片」。充其量它也不過就是一部文藝電影,中間包含幾首插曲,就像西片《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一樣。然而陶秦導演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作品,始終有這個特色,音樂、歌曲、故事,相輔相成。我看《不了情》,倒不是為了看關山和林黛,反而是看陶秦。身兼編劇、導演、作詞者的陶秦。

有報導指出,《不了情》是大導演本人最滿意的作品,我個人懷疑。畢竟論起調度功力、敘事技巧,《藍與黑》、《船》等片遠在《不了情》之上;但若說《不了情》是大導演「個人最偏愛」,或甚至「最私密」的作品,那我就舉雙手贊成了。

《不了情》的原編劇潘柳黛給了大導演一個煽情無比的失衡故事,在觀賞《不了情》時,看陶秦怎麼「救」這個故事,反而成為樂趣之一(奉勸大家,假如只是為了觀賞這個動人的故事,潘壘導演的《新不了情》端正且均衡得多)。再加上聽說風流才子當時盛傳與某青春女星扯出婚外情,導演夫人殺到片廠怒斥當事人,《不了情》一片約莫就出現在此風口浪尖之上(演藝圈的八卦多不勝數,能從當年流傳至今,應該有其所本吧…)。或許因此,每次重新品味片中插曲,尤其是主題曲〈不了情〉時,總覺得曲中所唱「你的叮嚀」:忘了!忘了!還有「我的衷曲」:難了!難了!這些字句,顯得特別真,特別感人。

《不了情》另一個讓我回味無窮的重點,是林黛在夜總會吟罷絕唱,下台之前特意和樂師們一一握手致意。這個小動作,林黛演來優雅而從容,宛如一場告別式,而且是藝界中人才體會得到的告別式。

2.血染海棠紅(1949)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白光在片中嗲辣兼備,雖然只唱一首歌曲,但這首〈東山一把青〉完全發揮出她的特色,從意氣風發、成熟嫵媚,再到沉醉浮華、心靈空虛的淒涼,精采絕倫。

《血染海棠紅》是本次影展另一部歌曲不多,但非看不可的傑作。陶秦的劇本、岳楓的導演,嚴俊、白光、龔秋霞、高占非的組合,讓人深覺可靠、可喜。早先我一直偏愛《蕩婦心》而不那麼喜歡《血染海棠紅》,直到後來看了重拍的李麗華彩色版《海棠紅》,才重新體會到白光版本的好。

3.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這次有機會能看到《金大班》,實在開心、興奮。不管是范冰冰的版本、劉曉慶的版本,都比不上姚煒的原版;她在片中展現的風華氣韻,才是真正的金大班。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當年首映時,與之錯身而過,因為年紀太輕,不能觀賞限制級電影。但金馬獎典禮當晚,主持人之一的姚煒以絕佳風采震懾全場,又勾起我高度的好奇心。多年之後觀賞錄影帶版本,畫面糊黑、配音嘈雜,讓人不耐,但影片中、故事裡千絲萬縷的線索,又一直牽扯、勾引著我的注意力。

4.鶯飛人間(1946)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方導演的片子精采,不只是表現、浮面的繽紛燦爛;我個人最大的樂趣是從方導演的作品裡,去探索、分析,看看阿方哥到底吃了什麼桑葉,才吐出這般動人精采的絲。再順著這些線索回頭細品,視野自然加寬,看到的也不再僅止於一城一人一片,而是整個二零、三零、四零年代的摩登、時尚與雋永。

最早知道這部電影是從王禎和的短篇小說〈香格里拉〉,故事裡描寫一家電影院的宣傳員,採著腳踏車,帶著廣播大聲公一直嚷著:請來觀賞歐陽飛鶯主演電影《鶯飛人間》。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個女明星,名叫「歐陽飛鶯」;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香格里拉〉這首歌曲,是電影《鶯飛人間》的插曲。

不久之後,聽到飛鶯女士的原唱,愛;接著又聽到飛鶯女士演唱片中另一首插曲,〈雨濛濛〉,更愛。直到2009年,因個人研究課題來到北京電影資料館,看到了《萬紫千紅》和《鶯飛人間》兩部片子,自此成為方沛霖導演的忠實信徒。

5.七匹狼(1989)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熱血青春其實很短暫。《海角七號》、《七匹狼》、《龍的傳人》都是青春—不同年代的青春;《鶯飛人間》、《白屋之戀》、《閃亮的日子》都很熱血—不同時空背景的熱血。

《七匹狼》是朱延平電影文化的縮影,是台灣八零年代中後期流行歌曲文化的縮影,更是一個時代偶像崇拜的精采切片。什麼叫熱血?飛車黨圍攻加油站,大爆炸之後直接接到演唱會現場,眾家偶像歌星高唱「永遠不回頭」,這就是熱血!


※ 名家私房推薦片單【三】電影學者-林文淇
林文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放映週報》總編輯與《電影欣賞學刊》主編。著有專書《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影評集《我和電影一國》,並編有《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生命的影像︰台灣紀錄片的七堂課》、《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與《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

1.馬路天使(1937)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華語電影經典中經典,各項華語電影百大或五十大票選皆名列前茅的佳作。


在《色戒》裡,湯唯飾演的王佳芝在易先生(梁朝偉飾)面前所唱的〈天涯歌女〉正是本片的插曲。影片以1930年代中後時期的上海為背景,將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中的困頓與苦中作樂的趣味在銀幕上傳神地演出。片中的男女主角趙丹與周璇所飾演的樂對手與賣唱女如同孩童般純真,對比出當時國民政府腐敗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天涯歌女〉由周璇主唱,畫面帶出戰火的蹂躪,比起《色戒》的日本餐廳場景,更讓人動容。本片畫質不甚佳的DVD版本流傳甚廣,國內也可輕易取得。本次影展帶來高畫質全新轉拷版本,不看可惜。

2.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曾經於1963年在台灣掀起萬人空巷的黃梅調經典。

凌波、樂蒂女伴男裝俊俏無比,周藍萍所作的黃梅調曲支支動聽,歌詞與劇情幾乎無縫接合。本片先有祝英台易裝騙過父母以及與梁山伯兩人求學過程的輕鬆逗趣橋段,再有十八相送中祝英台欲表明女兒身與愛意的欲語還休,梁山伯這隻「呆頭鵝」的不解風情,到最後梁祝兩人驚天動地,非君不嫁、非妹不娶的愛情悲劇,一首一首可以朗朗上口吟唱的歌曲,加上以古裝歷史片知名的李翰祥的導演,將民間傳奇、古典戲曲與彩色電影的魅力作了完美的融合。即使你已經看過十遍,本次影展再看兩遍也值得。

還有一個私人特別推薦的理由:本片也是我尚未出生就在母親懷孕時看的第一部電影。

3.五對佳偶(1970)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好一部政宣娛樂片!

以一個簡單的老父老母從花蓮分別到台灣各地探訪女兒的故事,帶觀眾到台北、高雄、台南等都市,再到陽明山、日月潭、澄清湖、愛何等景點。要看六零年代台灣的風土人情樣貌,這裡都有。加上每個景點都安排與劇情無關但是知名的歌星演唱歌曲,真是「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買一送一得好康。年紀夠大的觀眾可以回味青山、容蓉、包娜娜、紫薇、湯蘭花、蔡咪咪的精彩歌聲,年紀不夠大,沒有福氣生在台灣那個群星會年代的觀眾,正好可以透過本片見識上一代或上兩代的生活與娛樂樣貌。

4.龍的傳人(1981)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我的偶像阿B(鍾鎮濤)主演,有多首我私人偏好的校園民歌(〈讓我們看雲去〉和〈那一盆火〉)。

本片以侯德建1978年所寫的愛國歌曲〈龍的傳人〉為主軸,描述中美斷交時國內的年輕人如何自立自強,以愛台灣的行動來幫助國家度過艱難的處境。影片開頭雖然是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的嚴肅歷史氛圍,但是很快劇情就轉為李行拿手的家庭劇,呈現兩個同在農業研究單位服務,但是個性與工作態度截然不同的公務員(老牌演員曹健與崔福生飾演)有趣的生活面。除了阿B,本片還有秦漢、林鳳嬌與蘇明明,加上當時樣貌清新的校園民歌手李建復、侯德建等人難得在大銀幕上露臉。校園民歌迷尤其不要錯過。

5.搭錯車(1983)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推薦理由:極力推薦欣賞這部影展開幕片,在淚水與歌聲中懷念台灣的80年代。

這是虞戡平導演在83年開創孫越外省老兵與江霞本省太太絕佳銀幕組合的80年代經典影片。幾首由蘇芮幕後主唱的經典歌曲如〈一樣的月光〉、〈酒矸倘賣無〉以及〈請跟我來〉,是結合80年代國內第一流的曲詞編寫音樂人才:羅大佑、李壽全、梁宏志、侯德健、陳志遠與吳念真等人共同創作。影片的故事是關於台灣舊的社會無可避免必須在現代化的巨輪下消失的悲劇。以拾舊貨又瘖啞的老兵(孫越)、賣麵的苦命太太(江霞)與一間由空酒瓶搭建的違章建築來代表那個善良、美麗的舊時代,是本片在時代影像的塑造上十分成功的手法。撿拾來的養女長大後成為電視巨星在大型演唱會上,以華麗的歌舞表演悼念父親,傳達時代與社會發展非個人所能左右的無可奈何。

相關文章
從《無情》到《至情》:韓國電資館獲贈台灣珍藏拷貝 深化台韓電影文化遺產交流
【中影製片廠】2017影像製作實務營
【高雄市電影館】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
總獎金 70 萬!「綠色台灣紀錄片」高額獎金徵件開跑
第九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5月5日起徵件開跑!
影視夢想 隨心所映「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最高獨得300萬獎金
 
【到達蘭薩拉禮佛】6/16 醍醐灌頂
《祝你有個甜美的夢》6/23 甜美上映
墨利斯的情人 經典數位修復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