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87 2006-12-14 | 影展 |
揹著金馬奔騰的人(1)
專訪金馬獎執委會競賽組周敏總監
文 / 林文淇、張雅倫、廖葦筑、蘇意棻
第四十三屆金馬獎競賽與影展順利落幕。這個國內最重要、歷史最悠久的影展,雖然整個活動過程中發生了蔡明亮導演因為不滿競賽評審選片標準而開記者會撤片的事件,曾志偉在頒獎典禮上大開吳君如跟陳可辛玩笑的精彩插曲,算是為今年的頒獎典禮留下一個愉快的句點。







另外,影展部份由於是老字號的影展,加上策劃得宜,雖然沒有行銷經費作為推廣影展之用,還是藉由架設部落格與活潑的分眾策展策略,讓影展票房達到一千三百萬,創歷年新高。不論是老影迷或是闔家光臨的新觀眾,儘管對於新光影城周邊以及座談會設備稍有微詞,大體而言,算是在台北歡度了一次電影嘉年華。







然而,此次蔡明亮事件還是反映了金馬獎數十年來隨著台灣電影產業的興衰一直無法擺脫的定位與評審爭議。今年頒獎典禮眾多受獎人缺席,也令人憂心是否金馬獎在亞洲電影圈的地位已有下滑的趨勢。在外片影展的部份,眼看舉辦八屆的台北電影節在黃建業與聞天祥幾年的努力耕耘下,已逐漸打響名號,成為一個成功訴求年輕與活力的影展,與金馬影展分庭亢禮。







走過四十三個年頭的金馬影展,展望未來會看見哪些隱憂與更上層樓的契機?【放映週報】曾於十一月初(81期)專訪金馬執委會影展組總監陳俊蓉小姐,為讀者介紹影展策展的方向與內容。在金馬熱鬧奔騰過後,週報特別再為讀者分別專訪負責金馬獎華語電影競賽組的周敏總監,以及負責外片觀摩影展的陳俊蓉總監。一方面請他們分享執行影展籌備工作的甘苦談,一方面也藉此機會,聽聽他們從影展一線工作者的角度來分析金馬獎的目前面臨的問題與具備的優勢。







本期放映頭條率先刊出周敏總監的專訪。陳俊蓉總監的專訪將於近期內刊出,敬請期待。







問: 首先請您介紹一下自己與金馬獎執行委員會競賽組,也談談您今年辦完金馬獎感覺如何?您自己怎麼看今年的成果?
周:我在金馬獎執委會好些年了,之前一直都是在數位競賽,然後第一年的數位競賽隸屬於國際組,第二年改在競賽組,之後我就一直待在競賽組,一直到去年做了頒獎典禮。得競賽組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如何維持影展競賽的公平性,也就是評審制度。不管是評審組成,入圍名單、得獎名單,再來就是頒獎典禮,到底是要名單漂亮,還是頒獎典禮漂亮,都是競賽組的重要任務。今年做完的感覺就是很刺激,因為其實每一年狀況都不一樣。我覺得重點在於前期的準備。我們今年有一個心理準備:就是碰到問題要趕快準備。今年辦完之後,會發現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但是沒有那麼失望。

你對於今年頒獎典禮的地點與過程還滿意嗎?

我覺得小巨蛋還不錯。因為有太多活動在那裡舉辦過了,所以我們請的工讀生都非常熟西場地,執行上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也就因為是這樣,很多東西像人事以及政策反而還需要特別去熟悉。其實光是座位就是很難控制的,還有像是觀眾人數等。其實為了頒獎典禮要好看,一定要坐滿,可是我們票已經發了很多了,但是來的人還是很少。這是台北跟台北以外地區的差別,其他地區觀眾都很熱,會很想來到現場,但是台北的觀眾就不是如此了。整體而言典禮的過程還不錯,但有點太長。主要是不想限制得獎人發表感言的時間,像是郭富城一個人就講了兩分鐘,以前只有30或是45秒,但是還是有人沒有那麼長的感謝詞,但主要還是頒獎人太即興而拉長了頒獎時間。

問:今年大家對競賽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蔡明亮導演開記者會批評評審的事件。金馬獎歷年的爭議中,很大的部分都跟評審有關。競賽部份的評審是如何產生的?對於蔡明亮的事件,您有什麼看法?
周:我們每年都會做一個評審名單的統整,就不同的類別我們會舉出各種評審,以前是有比較嚴厲的情況出現。最早以前,是執委跟董監事都可以兼任評審,中間有因為有一些市場上面或電影事業當中的一些人士的關心,所以又規定不可以兼任評審這個職位。我們今年又回到了開放董監事跟執委還是可以擔任評審,但是今年整個評審名單裡面,只有一位有出現執委跟評審兼任的情況。其實那個狀況是在於,我們在整理整個評審名單後,最後要開一個執委會,基金會的董事長會參與執委會的召開,然後由執委來通過這個名單,考量名單是否過關或是建議更好的人選,可是其實最重要的部份在於當年有片子的創作者,就不能出現在評審名單中。其實目前在線上的大概就是這些創作人,我們也是最希望這些人可以參與,可是產業越好,表示評審的人選就越少。關於蔡明亮導演這個部份,我覺得以執委會的立場比較難去做解釋,因為這個問題畢竟還是卡在創作者跟評審之間。這個事件對整個金馬獎的影響多多少少都有,但是工作人員也都了解這樣的狀況。我們尊重評審,但同時我們也很喜歡蔡明亮導演的作品,所以我們也一直在表達這樣的關心,最後演變成這樣的結果 我們也覺得相當可惜。

針對明年的金馬獎,評審制度方面您認為能夠如何改進?如果增加外籍評審的名額對金馬獎會不會有幫助?

我覺得應該要開始規劃金馬獎的定位以及評審制度的方向。一一列出整個國際上面的影展來做評估以及比較,看看金馬獎適合哪一種。據我所知,1995年的時候邱復生擔任主席,他執意用大評審團制,就是公會投票,那一年應該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人力在評審這個部份,但是我想就參與的程度和執行的效果都應該要再評估。前提還是在於,如果像是奧斯卡的狀況,它還是有規定你的片子要在美國上過片,這可能也是金馬獎要考慮到的部份,也就是在條件上的限制,怎麼樣的電影才能夠來參加,那這樣就要做蠻多功課的。今年的金馬獎,技術性的評審比較不夠。如果前期有很多技術性的人員,那後面國際的部份可能就可以是影評人或是學者。外籍評審是否有幫助真的很難說,因為他們想要支持的片子可能會跟大多數的評審的選擇有所出入。
問:這次像蔡明亮導演的問題,其實是一個老問題,金馬獎到底是著重影片的藝術水準?還是像評審所希望的能一樣,能夠去鼓勵比較商業的片子?
周: 其實評審是沒有要鼓勵比較商業的部份,就是解讀的不同,我想這也是評審組成的一個瑕疵。像國外有一些影展,他們也是像我們一樣用小評審的制度,但是他們會先選一個評審主席。那這個評審主席可能已經見過非常多的大場面,對媒體也是能言善道的,那接下來他的評審名單是由他來擬訂或是邀請,而我們在製作上並沒有這樣。歷年來有非常多的評審團其實都是學者或者是影評人,那總是面對媒體會比較生疏。

金馬獎給評審團選影片的標準是?

我們其實沒有明訂規則,規定如何評定百分比等。這個是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改進的,在規章上面,或是在評定的準則,就像回到我剛剛說的,應該要回歸到要鼓勵什麼樣的片子,然後給評審比較明確的標準,像是視覺效果,其中包含了哪些部份等,因為每年獎項可能都有一些改變。像是美術設計又應該包含哪些項目等,這是我們一直沒有做的,而且已經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我會覺得,對外界或對會內也好,都應該更明確地規定每一個獎項包含哪些項目。因為我是第一次接手,所以我個人覺得,前面這麼多人做過,應該大家都有嘗試擬過,但是到底為什麼改進的不夠多,我想我們都還要再評估。但是大部分的競賽也沒有做這麼明確的規定。以其他國際影展來看,為什麼評審團主席非常重要,因為他會主導每一次影展要的是怎麼樣的片型,什麼樣的人可以得獎等。
問: 現在金馬獎一方面當然是面臨了整個台灣電影產量的問題,也就是說是不是有那麼多的電影可以撐起一個好的競賽。從原來的國片影展,現在轉為華語電影展,是否跟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幾個知名影展有定位雷同的問題?
周: 這個問題我現在需要和大家一起討論。我們現在開放華語影片競賽,它是要以地區性為主,還是以這個語言為主?我們要鼓勵的是有華人參與,片中又有華語的部份(就是中華文化的發揚)的電影?這都還需要討論。我想今年比較有趣的就是,我們把所謂的「年度台灣電影」,改成「福爾摩沙」獎,雖然字面上是非常台灣的,可是我們把整個條件擴大,變成六個條件中,你只要符合其中三個規定就可以參賽。比方說,就算是有港資的電影,它在台灣拍,用台灣的演員,用台灣的工作人員,它也可以角逐這個獎項。我想未來金馬獎應該也是要朝這個方向,它有地區性的限制,也有語言的限制,只是說條件可以列的比較廣,然後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就可以來參加金馬獎的競賽。

您的意思是說還是希望以台灣為主嗎?

我們這樣講好了,假設李安導演,他是台灣人,可是他一直在好萊塢發展,可是他現在又在中國大陸拍戲。他的電影比較容易區分,他是華語,是華人,在華語地區,但是如果以《斷背山》為例,假設它有華人演員,有部分華語地區的資金,裡面有一些華語,我覺得那樣的電影也應該被金馬獎所接受。其實不只是國內,現在金馬獎鼓勵的是華語電影,只要是有華語的電影都可以來參加,當然整個說法來說還是希望可以對台灣整個產業是有幫助的,但是並沒有真的明文規定要怎樣有幫助。應該是說我們沒有限制任何的國家,或是任何地區,比如說像今年的《好奇害死貓》就有報名,也順利放映了,只是說可能就政策上來說,別的地方有自己的限制。比方說,我們就會聽說大陸那邊的電影工作者會因為害怕觸犯法規,所以部報名參加金馬獎,可是大陸官方又說他們從來沒有這樣限制,任何人要參加也從來不會阻止,也就是各說各話。但是我們對外一向都是開放,只要這個規章寫的規定你符合,我們就接受報名。
問:金馬獎這幾年跟整個國內的電影產業比較正面的關係如何?我們現在的電影產業整個情況並不是非常好,金馬獎在這個部份有沒有特別嘗試透過一些活動來幫助整個電影產業?
周: 如果說金馬獎可以為國片做什麼的話,這部份如果以評審的角度來看,還是要東西夠好,才能夠有所提升跟鼓勵,畢竟好的東西才會被看到。可是可能「福爾摩沙」獎項對提升台灣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管是吸引外資進來拍片,或者是讓台灣的電影工作者或演員被其他地方的人看到,然後可以被邀請參加他們的電影,這是這個獎項的意義。還有,今年比較有趣的是,頒獎典禮的露出,我們想要仿照金像獎,讓所有的電影工作者都能參加。今年的金馬獎在台北,所以我們就在想說有沒有可能讓所有台灣國片的新導演或是演員等電影工作者都來參加,那可能沒有做到非常好,因為很多人有工作,或是在國外,但是能參與的人都有來。包括德國的一個女導演也有前來參加,她就特別要求要參加頒獎典禮,她說因為她要拍一部新片,要找一個女主角,她想要看看在頒獎典禮能不能夠碰到好的人選。我覺得這個是比較明顯且實際幫助到電影產業的部份,讓台灣的電影產業能夠被看到。

國內與各地導演、演員參加頒獎典禮出席的意願是否有降低的趨勢?

沒有,他們都很幫忙,如果沒有開工就一定會到。包括藝人、導演他們都很願意參加。像今年有一位剪輯師,他本來是說要來的,也答應了,但臨時手上有一個案子,就臨時不能參加。原則上,對於這些電影工作者,我都抱持著感謝的態度,因為覺得大家都把金馬獎當作一回事,包括林強,他很少出席任何公開場合,所以他這次的出席對我們來說其實是相當榮幸的。
問:最後,請您發表一點心情感言。就今年金馬獎的舉辦,您最滿意的地方以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周: 最滿意的是國片的抬頭,跟創作者之間的團結以及融合度。不管是有入圍的部份,或是在影展的部份,至少大家都是團結的,有一個目標是,其實不管我是不是有參加這個競賽,或是我的片子在影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未來這一條路就是要一直走下去的,所以大家其實就是在每一個環節中緊緊相連。當然中間困難度其實就是在於,我的拷貝出得來,我的資料蒐集,我的所有東西在最後能不能在時間之內完成,那個是每年都有的困難。可是今年最大的狀況,其實是回到最基本的,就是我們的規章是不是很明確告訴人家我們需要的是什麼?跟金馬獎鼓勵電影最初的初衷,以及未來的目標,這是我覺得比較辛苦的地方,也就是金馬獎定位的問題。因為今年在明文裡面已經是這樣的了,那開始有人對於華語影片競賽在字面上定義也好,或者是說他有一個真正鼓勵的大方向是什麼,這是今年面對到最大的問題。

作為競賽組的總監,您在過程中感覺最害怕的情況是什麼?

我想應該是對媒體發言。因為他們會把明明不是妳說的話,加上妳的名子變成是妳說的。整個狀況裡面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會開始大作文章。我覺得我們今年宣傳統籌也不錯,但是如果你跟這個記者講了一些消息,而另一個記者沒有講到,那就會出現紛爭。

那最 high 的是什麼呢?

一直都是很high的。尤其是決定評審名單、入圍名單部分、主持人、頒獎人、得獎名單確定的過程,真的讓人感動、很想哭。
相關文章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情/慾‧流動 專題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當南風吹起--証言、劇場 影像展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徵聘專案教師公告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