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灣製造    國際瞭望    影展快遞    電影名人堂    紀錄之眼   
635 2018-11-21
重啟「國片」定義:《我想要你記得_》監製王琮訪談
主創、場景、演員、資金來源等各方面如此「混血」的一部電影,能代表「台灣」嗎?稱得上是「國片」嗎?王琮自己向我們提問,他說可能因為他長期住在法國,又跟蔡明亮導演多年合作,觀念比較不一樣。他舉例,事實上,多部蔡明亮導演的作品都是台法合製,在法國就被認為是他們的「國片」,儘管蔡明亮導演至今仍不會幾句法文;所謂「法國電影」經常未必是法國導演所拍,比如侯孝賢導演就曾受邀到巴黎拍攝《紅氣球》。
634 2018-11-03
打出一條血路,我們想建立臺灣動作類型片的品牌:專訪《狂徒》導演洪子烜
動作片不僅需要動作設計上的專業,還要熟悉鏡頭調度、攝影機運動、剪接和身體語言之間的關係,才能達成某種風格。早在申請輔導金階段,洪子烜便與動作指導洪昰顥密切聯繫,替全片動作風格定調。他表示:「我之前的動作戲比較硬派、武學。這次想嘗試如果主角不要弄得像特務、警察那種標準格鬥方式,可以玩出什麼花樣。」考量港式動作片有其血統淵源,韓式動作片取經港片與好萊塢並加上寫實格鬥,亦有其既定路線。導演不直接套用他人風格,企圖煉造臺灣特色的動作片。
632 2018-10-05
一名中國流亡者的半自傳電影——《自由行》導演應亮專訪
「我在六年前其實是有過迷惑的,包括我跟電影的關係,到底應該要如何發展下去,我現在有想清楚,尤其是經過《自由行》的創作之後。電影能夠完成一些直接政治行動完成不了的東西,它是從情感的角度,故事的角度,甚至於當能夠與權力進行對抗的媒體不在場的情況下,有時候藝術變成一種媒體,變成一種跟權力進行抗衡的東西。但是那個抗衡不是直接抗衡,是一種情感或者美學抗衡。這些東西是電影特有的。」應亮如是說。
630 2018-09-05
《生生》:談的不只是死亡,還有希望
《生生》是導演安邦自編自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談起為什麼會開始寫這個劇本,安邦告訴我們,雖然前一部《兒子老子》確實是寫給爸爸的,但這一部並不是那麼明確的為母親而寫,他並沒有那麼眷戀於一定要寫出家庭幾部曲什麼的,《生生》事實上只是一個安邦長久以來就想要處理的題目,關於人怎樣面對死亡的故事。對安邦而言,這段創作過程是他到目前為止最痛苦的經歷,因為這也是一次挖掘自己記憶深處的過程。
629 2018-08-29
同志,趴場,藥物:這是我的「毀經滅典」第一部——專訪《紅樓夢》導演吳星翔
臺灣同志電影不乏多元議題,《阿莉芙》圍繞原民同志、《飄浪青春》描繪感染者、《滿月酒》聚焦借孕生子;弔詭的是,似乎擔心抹黑同志運動二十年苦心建立的健康平權形象,娛樂性用藥竟成避而不談的潛文化。吳星翔不滿於此:「用藥我只看過陳俊志導演的《延海岸線徵友》,那是好久之前,這跟我觀察到的排山倒海狀況差太多。交友軟體一半以上在用藥,它徹底影響同志社會結構,改變多少人交往的初衷跟方式。不去談實在太奇怪了!」
629 2018-08-30
講究專業,就有工業,然後就會有產業——專訪《引爆點》監製馬天宗
面對首次拍攝電影又是大製作的莊景燊,馬天宗仍堅持著尊重彼此專業的理念:「導演是做創作的人,我則是做支持(support)他的人。我的哲學一直都是說,做創意的人,是講『效果』;做support的人,是講『效率』,這兩件事情並不衝突。」馬天宗認為,如果就是得花這麼多錢才能達成導演想要的效果,你就是得給他,一個需要300萬預算才能達到的效果,卻只給150萬的預算,最後不僅效果達不到,連同提供的資源都是浪費了;「但是如果這個效果只要五塊錢就可以做,我一定逼他用五塊錢做,因為這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其他更需要資源的效果上。」
628 2018-08-04
妳的身體像什麼?——專訪《尋找乳房》導演陳芯宜
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樣的我?這類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思考的基本問題不斷佔據在她作品裡最主要的位置,而在紀錄片作品《尋找乳房》(2018)中,她更直接地藉由近三十位女性關於身體的訪談群像,探問從被外在環境包覆的身體到進入個人精神內裡的習性。
627 2018-07-19
在「參與」及「干涉」之間:專訪《血琥珀》導演李永超
之前的短片,因為認識演員的關係,可以先set好,拍攝不滿意的話可以再演一次。但是這一次拍攝,我覺得可以用就用,但是他如果不回答,也就只能算了。當然,我覺得如果有太多的對話反而是不太好的,反而變成創作者干預,好像為了得到一個答案,你去把他引導到那裡去一樣。還是希望之後拍攝的話,這方面的干預可以少一點。我去那邊拍,吃住睡都是跟他們一起,有時候也幫他們挑水,或是他們去砍木材,我會幫他們扛木材,他們做工,我也會幫忙倒一點廢土。在那邊待了一兩個月之後,你可以說我也是一個礦工吧。
625 2018-06-14
母性的摯/窒愛——專訪公視主題戲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須過動》導演陳慧翎
陳慧翎覺得其實一直以來考試競爭導向的社會中,沒有給父母與孩子太多選擇與想像,要跳脫主流價值觀的框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似乎只能按照最簡單的成功定義: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好對象,走向結婚生子的康莊大道。編劇的結局原本打算讓母親有所反思,留下人性光輝,但陳慧翎還是決定在最後擊出有力的一拳,打破既有觀念,讓我們認真思考孩子的未來,在這樣主流社會設定的單一成功模式中,僵化教育制度下,到底要讓小孩變成什麼樣子?
625 2018-06-25
尋找沙地中的靈光——記《行者.蔡明亮》展
無所不在的沙覆蓋在整間館內,走在沙上,觀者自然放慢腳步,加上蔡明亮獨有的緩慢影像,時間、空間與身體一切彷彿回到母體般的柔軟,在裡頭睡著確實不令人意外,即使睡著也構成了與影像新的相遇關係,這也嘗試回答了「這幾部慢走長征系列的影像在網路串流上即可看見,為何要在現場觀看?」透過蔡明亮導演在影像、裝置與空間配置的思考,在在呼喚著觀眾唯有在現場才能感受到當中的靈光。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34頁
Fa188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徵件中,12/20止
「高雄劇」投資徵件(12/30止)
2021歐洲影展(12/10起,想映電影院線上放映)
2021無限影展線上放映(11/20-12/12)
【府中15】11-12月「無限」線上主題策展
【桃園光影文化館】11-12月「孤寂邊界」主題影展
南方影展「疫情一天」競賽即日起開跑(至政府宣布疫情警戒至二期解除截止)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TFAI-logo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