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灣製造    國際瞭望    影展快遞    電影名人堂    紀錄之眼   
651 2019-08-11
消失在時間裏:專訪《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導演黃邦銓
日文中有一個字叫做「物哀」(もののあはれ),大意是在說:世間萬物皆有靈,像是一顆石頭、一片落葉或是一粒灰塵,那麼萬物總有一天會消失,這份悲傷它們無法表達。唯有人類可以表達哀悼,所以我們的職責就是去幫它們表達這份哀傷。那影片裡所有的訪談,都是試著在為逝去的那一個瞬間表達哀悼。而最後幾個鏡頭,就是在傳達當光線穿過鏡頭打在底片上,底片慢慢由負片轉變成正片顯影,就像是回憶慢慢被固定的那個瞬間。
651 2019-08-14
以影片為介質的陪伴──專訪《未來無恙》導演賀照緹
這是一部關於兩個花蓮偏鄉女孩的成長故事,影片呈現她們每日面對的難以掙脫的結構性困境、階級複製的一步步逼近,兇險而潛伏的日常。影片主要聚焦在兩人15到18歲,跨越成年關卡的階段。賀照緹的作品向來關照個人與結構的層次,在這部新作裡,兩位女孩的生命經驗與其社經位置仍是焦點,但更特別的轉變發生在導演對於兩個女孩的一種女性的凝視,帶著近乎母女關係的情感連結。
648 2019-06-17
人、機器人與牯嶺街的小四:鄧兆旻作品《代理人訓練》及《一個紀念碑,紀念釐清的(不)可能性》
北師美術館「即溶生活 未來記憶的想像」展覽,不管在展覽的宣傳露出,或者社群媒體上的參觀者打卡圖片,我們都能看見一個佈滿透視網格的立體白盒空間,中間置放了一個大紅色沙發椅——這個特別吸睛且具科幻電影感的場景,來自藝術家鄧兆旻的作品《代理人訓練》(Training an Avatar)。影迷圈可能對鄧兆旻這個名字不陌生,在許多影展講座上能知道他是Giloo紀實影音平台的總監,然而這篇文章要回到他身為藝術家的面向上。
647 2019-06-08
截至2019年的工作路徑─《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藝術家許家維專訪
一進入展場,會被一個名為《截至2019年的工作路徑》大型看板裝置吸引,當中由多組動物、遺跡、文獻的圖像拼貼而成。從歷史軸線來看,是從以東印度公司為主的大航海時期,再到近代的亞洲發展,這也呼應著臺灣荷西時期到日治時期的歷史軌跡。從地理經緯來看,則是從東南亞的新加坡與柬埔寨,再到東北亞日本,而環繞其中的中心點是臺灣基隆和平島的造船廠。其實,這條路徑就是許家維這十年來在亞洲地區駐村、展覽的足跡。
646 2019-05-21
第四十一屆金穗獎,未得獎的是……《姊姊》導演阮鳳儀╳《年尾巴》導演楊婕 創作對談
今年我的個人金穗十強名單中,七部是女性編導作品,如此壓倒性的氣勢簡直前所未見,也讓過去抗拒以創作者性別來框架作品、覺得無須過度渲染性別議題的我,一個轉念得到本篇對談企劃的靈感──當中兩位導演,一位是《姊姊》的編導阮鳳儀,一位是《年尾巴》的編導楊婕,她們的養成背景異於其他人但又彼此相似,兩人還是創作路上的好友,以這個「生長於九0至千禧年的台灣、旅居過美國、即將邁向三十歲的女性編導」組合來談拍片的經驗和體會,相信會格外精實犀利。
645 2019-05-13
以一個下沉的蚵村,作為台灣縮影:訪《蚵豐村》導演林龍吟
《蚵豐村》的故事發生在台灣西南角落,一個不管是地層抑或生氣皆日漸下沉的濱海蚵村。這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但林龍吟強調,有別於很多人在講的美好的返鄉青年神話,「普遍當代狀態是很多人『有家歸不得』,不是真的有家歸不得,而是不知怎麼重新連結他離開的那個地方」。面對家園轉型,家的樣貌已經跟離開時所認識的不一樣了。在林龍吟的觀察中,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時代現象,國內外皆然,而他的初衷是想把這點記錄下來:人如何連結家鄉。
644 2019-04-10
個人的事後——對話《街頭》江偉華導演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導演
去年台北電影獎入選的兩部紀錄片——《街頭》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不約而同地在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四年之後,帶領觀眾重返了這場運動,我們有幸請到同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兩位導演進行一場對談 ,希望能就紀錄片方法上的各種異同,開啟更多想像與對話空間,並回應「個人敘事」如何重構社會運動,以及在時間點上共享的「事後狀態」,期待在賦予視角與時間座標之後,將近年來不斷反覆為各界討論之上述影像提問進一步拓展:為何及如何在此刻再現太陽花?
644 2019-04-28
無淚的傷痛怎麼說?《Goodnight & Goodbye》導演吳耀東專訪
2014的10月,「紀錄觀點」製作人王派彰燃起了吳耀東導演「重回創作原點」的拍片衝動,曾經隔著攝影機「不打不相識」的辜國瑭和他終於在隔年年初再次相遇,隨後又在沒人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驟然分離。針對這部後來「招惹爭議」、「評價兩極」的紀錄片作品《Goodnight & Goodbye》,《放映週報》在去年與導演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訪談,在此重新寫成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帶領讀者一起重回本片誕生前後,傾聽導演沿途走過的各種心路歷程,只願腳踏實地的生命經驗,從天而降的道德人倫,都交織在這部紀實影像的身體與靈魂。
643 2019-04-07
「我覺得電影應該要有牙齒」 ——專訪《潰爛癒合掩藏》導演洪子健
「我的電影不是一個形式,而是要有內容,我覺得電影應該要有牙齒,這是我的隱喻。」洪子健補充說:「有一些實驗電影沒有政治關聯、沒有議題,(對我來說)沒有意思。每個藝術家都有(對於自身所處的)階級興趣,假如是一種很有錢的藝術家,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好,不需要改變,那(他的作品)就是沒有意思的電影。」試圖梳理洪子健因為英中文間轉譯而略趨曖昧的字句,筆者拋出直接一點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比較大膽地說,你不喜歡這個世界,覺得應該要改變?」他回答:「每個藝術家都應該要有這種目的。」
639 2019-01-26
弱弱相殘的難解局面:《寒單》黃朝亮導演專訪
既然要拍攝《寒單》,自然就會聚焦在台東這座鄉下小城。導演坦言:「我自己也是鄉下長大的孩子,知道在台灣很多會參與陣頭活動的孩子都是家境有狀況的人,例如清寒、長輩無暇照顧,或者成長過程被誤導。所以我一開始的故事設定,主人翁就全都是這樣的:男主角林正昆(胡宇威飾演)是單親、媽媽做回收養大小孩;阿義(鄭人碩飾演)爸爸家暴、媽媽跑走、與阿嬤相依為命、隔代教養。」兩個男孩的背景都是台東鄉下的典型之一,成長過程都不容易,即便曾經互相欣賞,也一度相濡以沫、彼此扶持,卻又無奈走向弱弱相殘的難解局面。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34頁
Fa188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徵件中,12/20止
「高雄劇」投資徵件(12/30止)
2021歐洲影展(12/10起,想映電影院線上放映)
2021無限影展線上放映(11/20-12/12)
【府中15】11-12月「無限」線上主題策展
【桃園光影文化館】11-12月「孤寂邊界」主題影展
南方影展「疫情一天」競賽即日起開跑(至政府宣布疫情警戒至二期解除截止)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TFAI-logo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