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81 2020-11-22 | 紀錄之眼 |
2020金馬獎總評:金馬獎航向何方?
文 / 翁煌德;圖/2020金馬主視覺,金馬執委會提供

2020年,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國際影展、電影獎項紛紛因此停辦或取消實體典禮,但金馬獎仍在風雨飄搖中綻放。此外,今年金馬獎更可能是近年來台灣人參與度最高的一年,因為疫情拖累,許多好萊塢大片檔期延宕,過去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台灣電影躍升為市場主力,這次的幾部入圍作品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無聲》、《親愛的房客》等作都獲得了很高的討論聲量。

同時這也是中共抵制金馬獎的第二年,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電影沒有參賽,也因此讓台灣電影成為入圍主力。今年最佳劇情長片,國片便佔據四個名額,是1995年來最好的成績。在最後得獎結果來看,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包辦最佳劇情長片、導演獎,男女主配也皆由台灣電影、影人瓜分,上一次拿下如此滿貫成績,竟是遠在1980年的事情。

 延伸閱讀
 
 
676期【放映頭條】

帳面成績上看來固然可喜,可以樂觀地說台灣電影是如何頂天立地。不過入圍者與獲獎者固然開心,但也不可能沒有察覺金馬獎較往年貶值的事實。

有別於去年一部中國電影都沒有入圍金馬獎(但據悉仍有少數作品提交報名),今年入圍了兩部,分別是動畫短片《白露》和紀錄片《爺爺和父親》,但因為兩部作品皆非工業化的商業製作,也不太可能走向市場發行,導演選擇報名金馬獎是在情理之中。《爺爺和父親》之中的爺爺甚至在片中辱罵江澤民、大批一胎化政策沒人性,本身就是一部跨線之作。

上述作品算是特例,但至少證明未來金馬獎仍可能吸取到一些中國獨立製作與異議導演的作品。隨著現在兩岸局勢越趨緊張,獲獎影人也不再忌諱在台上進行政治表態,若非中國走向民主化道路,否則金馬獎已經確定不可能回歸到2019年以前百花齊放的盛況。如何讓金馬獎在未來成功轉型,實在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無標題

 

星馬華語電影的活力挹注
《南巫》、《你是豬》

不過,常言道:「危機就是轉機。」從去年開始,金馬獎逐漸將視野從西往南移,開始審視來自東南亞的創作。以今年來看,來自馬來西亞的《南巫》與《你是豬》和新加坡的《男兒王》與《今宵多珍重》獲得提名,而且皆獲得了相當程度的關注。

執導《南巫》的張吉安尤其是今年的最大贏家,除了榮膺最佳新導演殊榮,他還囊括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等三項會外獎項及一個創投大獎,其竄升的模式令人不禁聯想到當年以《路邊野餐》出世的畢贛。

雖然是電影系畢業,但張吉安往後十餘年時間都深根廣播界,並自發性地採集鄉音與口述歷史,關注鄉野脈搏。2017年,他執導了短片《義山》。這部作品的背景是一處墳場,埋葬著因為513事件逝去的無名生命。導演以長鏡頭記述掃墓者的哀傷,看似要娓娓道出塵封的歷史,卻又感覺有口難言。

這次幾座獎項肯定,無疑很有助於他下一部作品的籌劃,即在創投廣受褒獎的長片計畫《五月雪》。該作將是《義山》的延伸,一樣聚焦513事件。許多台灣人未必知道513事件,但如果說它是馬來西亞的228事件,可能可以讓大家有了基本的概念。廖克發去年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還有一些樹》(2019)當中,便闡述了這段全為官方掩蓋的種族衝突史。

 延伸閱讀
 
 
681期【焦點影評】

1969年五月,在野的華人為勝選上街遊行,觸怒執政的馬來人,雙方的歧見衍生成流血衝突,上百人葬送性命,華人死傷尤其慘重。這成了馬來西亞歷史上一道難以直視的傷疤,也成了禁語。現在的馬來西亞人談到513,就像上個世紀的台灣人談到228事件一樣戒慎恐懼。

張吉安說自己受到了侯孝賢導演的影響,以同樣描述自己兒時見聞的《南巫》向《童年往事》(1985)致敬。但我卻感覺,他真正想拍的根本是《悲情城市》(1989)。金馬獎評審對他的肯定,相信不僅是看見他的作品如何鶴立雞群與濃厚的人文氣息,也絕對是在他身上看見了現在難以在台灣導演身上尋得的反叛氣質。

同樣地,以爭議形象出名的知名歌手黃明志,這次也不約而同地交出了關乎種族衝突的主題。其導演作品《你是豬》的靈感來自真實事件,描述一所中學之中,馬來人、印度人與華人三個族群的衝突故事。有如《羅生門》(1950)的形式,讓觀眾看見不同族群學生對事件的認知。不過這些同學未必說謊,只是所處角度不同,對事件的了解亦有限。真正謊話連篇的,反而是師長。

這樣的處理堪稱高明,暗示了黃明志認為馬來西亞三族之間對彼此本來不存在惡意,真正造成分化的,是掌權者或者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有別於張吉安對事件所保留的距離感,黃明志將自己的憤怒完全宣洩在劇中,放大他所認為的惡,並透過情節報復之。雖然風格差距甚遠,卻也能說是殊途同歸,他們都想透過電影去再現不為人知的歷史,以影像來進行衝撞。

無標題

 

兩部香港電影的時代反芻與反應
紀錄片《迷航》、劇情短片《夜更》

香港電影今年有七部電影入圍,成績略勝去年。其中最可觀的作品是由李哲昕執導的《迷航》,該片最終也獲得最佳紀錄片殊榮。《迷航》是她費時八年完成的一部史詩級製作,作品記述了廣東烏坎村的抗爭行動始末,當地居民因為不滿村委會官員私賣土地,揭竿而起。

在發生抗爭之前,世人根本不知烏坎村所在何方。許多人意識到此地存在時,已是中共當局允許村民進行民主選舉之後。當時有觀察家認為這將是中共願意有限度開放民主的第一步,不過當時已是胡錦濤執政末期,也是開明改革派汪洋得以主導之時。

許多人或許會將烏坎村第二次抗爭的失利,歸咎於後來上台的習近平的強人作風,不過在片中訪問了所有事件主事者的李哲昕,卻也讓我們看見了中間更複雜的結構性原因,即民主化之後造成的矛盾。社運領袖們取得權位之後,發現自己仍然得按照上頭辦事、寸步難行,也難以抵擋權力伴隨而來的利益,捲入收賄醜聞。原先拱他們上位的村民也改變立場,想要再立人馬。這些情節對我們台灣人都不陌生,但對於烏坎村民而言,這是一堂關於民主的震撼教育。

望向這個小村,似乎可以看見的是整個中國的命運。如果中共是一艘大船,它究竟是在駛向何方,沒人說得準。在疫情時代,全球秩序面臨劇烈轉變,《迷航》無論就觀點與片名本身,都相當具有代表性,是今年金馬獎最佳之作。

有別於《迷航》是對一起事件長期消化與反芻的結果,榮獲最佳劇情短片的《夜更》與提名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則是對時代最即時性的紀錄與反應。《夜更》描述了一名計程車司機的一夜所見,他碰到力挺反送中(全稱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黃絲乘客就酸言酸語,聽見支持警察的藍絲乘客的激進言論卻也嗤之以鼻。

經過這一夜,憤世忌俗的司機漸漸軟化心房,開始同理年輕人的處境。導演郭臻不以言語來描繪司機的情緒轉折,而是透過鏡頭語言與他的眼神來表現所感,令人折服。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乃是在抗爭發生之時拍攝,相信也是為了避免樹大招風而招到警察取締,才選擇讓全片在車內取景拍攝完成。

這樣的創作背景讓人不由得想到《計程人生》(Taxi,2015),導演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因為遭受政府軟禁,只得在車內進行影片攝製。原以為這種事只會發生在我們想像不到的極權社會,但自由逐漸遭到限縮的香港卻已然步向這樣的處境,電影導演因為創作題材遭受軟禁甚至入獄的狀況,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的問題。因為執導《十年》(2015)而被列進黑名單的郭臻,等同是冒著失去自由的風險來進行影像創作,令人敬佩卻也令人擔憂。

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導演郭臻無法出席領獎,製片莊淑芬在台上代替致上感言,說道:「這個獎暫時由我們保管,到有日黎明來到,再交還給大家。願大家好好療傷,好好休息,好好去愛,好好地去照顧人性的複雜,然後擇善固執。最後想向全世界講:願自由歸於人民!Night is young, we keep on fighting! Save 12!」

無標題

最後言及的「Save 12」是指聲援今年八月秘密逃往台灣卻遭中共當局逮捕的12位香港人,目前事發已達三個月,仍杳無音信,他們所面臨的最糟可能是終身監禁。這是今年金馬獎之夜的第一個政治宣言,在兩年前傅榆獲獎時的政治宣言還被指控是騎劫了金馬獎,但隨著整體政治局勢的變化,這類言論反而成了金馬獎的美好所在。在這一刻,我會認為比起邀集更多、更全面的華語電影來共同競逐,保持自由本色,才更能彰顯金馬獎的價值。

 

《佔領立法會》的非戰之罪
建議金馬獎增設紀錄短片項目

另一部以反送中運動為主題的《佔領立法會》並未獲獎,為了保護參與的創作者,這部片甚至無法標示導演誰屬。此片描述了2019年7月1日當日立法會被佔領的前後始末,不是戲劇化的重現,而是事發當下的真實樣貌組織而成。比起《迷航》長達八年的紀實,更完整的事件梳理與觀點彙整,《佔領立法會》本來就不被看好獲獎。

但我認為這是非戰之罪,因為該片的意圖本來就是要對社會的樣貌做出最即時的反應,片長也僅有46分鐘。我認為這可以帶出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金馬獎目前的獎項設計已經不敷需求。在亂局之下,類似這種對社會問題更直接、立即的紀實作品肯定更多,但這些作品未必都能撐起一個長片的結構。建議金馬獎應該效法奧斯卡獎,增設「最佳紀錄短片獎」。

金馬獎或許會指出,增設這類獎項得看報名的紀錄短片片量,是否足以支撐出一個項目(但我覺得依照這個標準,動畫長片項目都可以廢除了)。此說法不無道理,不過逆向思考,是否有許多紀錄片創作者正是不覺得短片有可能與長片匹敵,因此選擇不報名,而多少使得報名片量看起來少呢?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無標題

以過去五年為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獎作的平均片長達2小時又44分鐘,其中三部片超過或將近三個小時。然而,近年曾入圍的紀錄短片《32+4》和《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分別才32分鐘與18分鐘,光是片長太短都有可能成為評審不予青睞的可能理由。這說明了紀錄短片在金馬獎的弱勢地位。

另外一方面,金馬獎也別忘了自己絕對能形成鼓舞的作用,有些創作者也可能反向過來,因為有這樣的項目,而有了創作動力。屆時如果真有這樣的項目,像是《佔領立法會》這類的作品就有望受惠,其它包括具有紀實色彩的實驗短片,也能找到被看見的一席之地。

郭臻在得獎感言中呼籲香港金像獎增設最佳紀錄片與短片項目,但他也知道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紀錄片與短片多半比較不具有商業回收考量,因此碰觸政治議題可能性更大。香港金像獎現在根本不可能去承擔一部《佔領立法會》或《理大圍城》獲獎的政治風險。期待金馬獎能夠從善如流,透過增設獎項,讓金馬獎的影響力得以擴展,也讓更多影像創作者有施展拳腳的空間。

 

平盤、失望與潛力股
綜觀今年金馬獎台灣電影與新秀

 延伸閱讀
 
 
680期【焦點影評】

回到台灣電影來看,今年雖然在金馬獎成績奇佳,就院線的市佔率來看也相當理想。但其實就作品成色來看,卻是小年。中生代與老將黃信堯、鄭有傑、陳玉勳都以新作入圍最佳導演、劇情片,卻都不是石破天驚之作。陳玉勳以《消失的情人節》東山再起、黃信堯的《同學麥娜絲》表現堪稱維持平盤、鄭有傑的《親愛的房客》則不如以往犀利。

不過好處是,今年台灣新銳導演雖然人數少過去年,但整體素質比起去年更為整齊,也更具有潛力。留美歸國的許承傑端上的《孤味》,是女性觀點的家庭故事,他與黃怡玫構思的劇本看得見人情世故的細節,令台灣人深有共鳴,受歡迎的程度直接反映在出色的票房上。

而柯貞年的《無聲》大膽挑戰將真實發生的聾人學校性侵事件拍成劇情片,無論在各個製作層面,都是台灣今年電影極高的規格。雖然敘事者立場、劇本角度屢受質疑,但就整個場面調度來看,她已經展現了無可否認的絕佳實力。

無標題

作品迴響褒貶不一的王逸帆,今年以長片《逃出立法院》與短片《伏魔殿》兩部作品問鼎金馬獎。之所以獲得兩極評價,主要是因為他的敘事路數堪稱前所未見、特立獨行。前者關於殭屍大鬧立法院,後者是轉世魔君大鬧人間,兩部片都有大量血漿,且剪輯快得令人難以喘息。他的作品顯然不是金馬獎的菜,但中國大陸與香港或許都可以出現《孤味》或《怪胎》,只有台灣能誕生《逃出立法院》與短片《伏魔殿》,它的選材自由、敘事自由、表現自由,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不可能看不見它,王逸帆如果未來不打算走進主流敘事,或許還能以Cult導演自居。

此外,在劇情與動畫短片類,也可看見幾位後起之秀,包括未來可能將要進一步往長片發展的林亞佑《主管再見》、李宜珊《手事業》、連俊傑《多雲時晴》。其中敗給了《夜車》的《多雲時晴》,等同是長片《造雲師》的前導作品,也許就短片的概念來說,它不如古怪的《夜車》這麼奪人眼目,但之後發展成動畫長片,相信是大有可為。

不過另一部獲獎之作《廢棄之城》就著實令人憂心,這部片目標觀眾不詳,市場性欠奉,電影整體呈現更在水準之下,這份最佳動畫長片獎的鼓勵多少有些鄉愿。金馬獎背書當然不是票房萬靈丹,但至少也算是品質金鐘罩,只希望後續其它國內動畫電影的籌資不會受到這部作品的牽連。

 延伸閱讀
  
 
677期【放映頭條】

新演員一樣精銳盡出,包括陳姸霏《無聲》、吳奕蓉《大吉大利 闔家平安》、劉俊謙《幻愛》、霍嘉豪《狂舞派3》、陳昊森《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林道禹《伏魔殿》、林幻夢露《伏魔殿》、張雅玲《迷走廣州》、 劉子銓《無聲》等演員都兼具實力與未來性。其中主流多數觀眾更有感的,或許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所帶來的明星效應。畢竟要發展商業電影,就要有能夠創造票房的明星,兩位主角陳昊森與曾敬驊透過本片演出紅出一遍天、打破同溫層,使得國片未來更顯樂觀。

 

典禮點評,亮點與遺憾

回到金馬獎的典禮設計,除了絕美的舞台視覺設計,林雍益精彩剪輯的開場片相信是當夜大家最難忘的橋段。所有入圍作品被串接起來,竟然可以理出類似劇情的邏輯,讓我們看見疫情籠罩之下人心的低迷,以及谷底反彈,對美好明天的追求與渴望,著實令人感動。親歷金馬獎現場,可以感受到一股電影大家庭的氛圍,因為電影工作比起其他領域,本來就更重視合作,很難有人單打獨鬥完成作品。因此那種團結意識相當明顯。

無標題

不過金馬獎也得留意,有時因為活得太圈內,便會忘記自己溝通的對象還包括誰。例如今年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介紹短片就是敗筆,全片未提他的終身成就何在,沒有對其作品脈絡的梳理,也無提及他對台灣影壇乃至國際影壇的影響。反而只是拍攝他在沙發上與舒淇與張震聊劇本,以及其他影人受訪片段。對於影迷以及電影業界人士,不用介紹也知道侯孝賢的崇高地位。但如果今天是一名一般觀眾的立場,看完這段影片根本不會知道侯孝賢的貢獻何在,恐怕也不會對他好奇。

另一項遺憾之處,則是黃明志的現場表演〈小鮮肉變男子漢〉,雖然歌詞本身妙趣橫生,黃明志現場演唱實力也不容否定,誠意十足。但太過直男的歌詞設計,表現出了一種性別刻板印象。表演尾聲安排清一色男性上台,像是要觀眾向這群「男子漢」致敬,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在《孤味》這類女性視角作品都有機會出頭天的2020年,竟還存在這樣欠缺性別意識的橋段設計,著實令人不解。

所幸幾個得獎人的橋段,讓金馬獎掀起高潮,無論是陳淑芳與于子育的合體演唱、盧廣仲與陳昊森的連線演唱與連線領獎、陳淑芳二度獲獎的激情場面,還是導演張吉安向恩師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與侯孝賢的致敬,不僅讓人開始回味電影的美好,也讓人感受到電影的偉大。也或許像是張吉安所言:「電影不偉大,偉大的是拍成電影的所有人。」

最後也得引用以《親愛的房客》榮獲金馬影帝的莫子儀所言,他的得獎詞意外地能為今年的金馬獎,或是這個時代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

相關文章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