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22 2018-04-30 | 國際瞭望 |
記2018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內外(上)——台灣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文 / 王振愷

從農曆年後到復活節連假為期將近兩個月,無數多樣的藝術活動在香港密集發生,三月更被稱為「香港藝術月」。以電影活動來說,3月6日起由香港藝術中心所舉辦的「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打頭陣,這個鼓勵亞洲新銳以短片、實驗片、動畫等不同型態進行創作的競賽平台,近年來也能發現許多臺灣年輕導演與錄像藝術家的身影,成為他們除了金穗獎外另一投件選項;四月初則有針對香港本地新銳的扶植,由杜琪峰導演帶領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包括本地競賽與國際短片交流兩部分,鼓勵並培育新一代的電影創作者,為他們開發更多資源及尋找機會,今年邁向第十二屆,而從近年來不論金馬獎或是香港金像獎已能看見相關成果,香港新一輩電影工作者的浪潮正在起頭。

 延伸閱讀
 
 

除了著重教育與扶植新銳的競賽,3月18到21日三天,在會議展覽中心有「香港國際影視展」,以香港本身經貿區位優勢打出「作為亞太區影視及娛樂產品的生產及分銷中心」的目標,創造出華語地區跨媒體的影視交易平台,今年臺灣有文化部影視發展司、CNEX視納華仁等單位參展並參與座談。3月19日起,為期將近三週的「香港國際電影節」1則搭配「香港國際影視展」在同個場地盛大開幕,而一連串的電影活動在4月15日所舉行的香港金像獎達到最高峰。

從年後這一連串影展、競賽、商展與頒獎典禮,可以看見香港如何透過這些大型活動的串聯讓其電影產業具有在地能動性,又能具備國際市場跟視野,並且連結華語世界到擴及整個亞洲的影視圈。

今年三月底至四月初,身為九零年代後的我首次踏入香港,在這個與臺灣文化上具有多重相似性的國際匯集之都,短短九天內參與了多個電影與動態影像的現場。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彙整此行的參與及相關觀察,分別從此次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外三月底另一個香港藝術重頭戲——亞洲最大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Hong Kong及其週邊的動態影像策展,以及這段期間更貼近香港本地的電影事件寫起。 

 


1. ‭ ‬標題圖片擷取自香港國際電影節官方網站的每日影訊:http://www.hkiff.org.hk/news/detail?id=225


臺灣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開幕片、家在蘭若寺、林青霞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是『臺灣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朋友口中的這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今年兩部開幕片都是臺灣電影,分別是松竹攝影所台日跨國合作的《盛情款待》國際首映(這部影片的選擇不僅可以看出台日友好關係,也能看見香港對於台灣與日本文化的喜愛)以及鍾孟宏導演最新監製的《小美》亞洲首映,兩部都是臺灣新銳導演陳鈺杰與黃榮昇的首部劇情長片。此外,去年在金馬影展造成搶票風潮、HTC VIVE與蔡明亮導演合作的VR作品《家在蘭若寺》同樣秒殺,並為他開辦大師講座。

無標題

另一個重點就是每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華語片專題中的焦點影人單元,從前年的張艾嘉、去年的楊德昌再到今年的林青霞,能看見香港國際電影節如何重新挖掘港台在過去共同締造的華語片盛事。本屆以林青霞多部經典電影名稱組成的「雲外笑紅塵」為主題,除了經典選片也搭配出版與延伸講座,重探這位七零年代在臺灣以文藝片發跡、八零年代中轉往香港發展,經歷港臺華語片極盛時期的電影巨星。在其最主要的二十一年演藝生涯中所演過的百部以上電影,類型從文藝片、愛國片、喜劇片、警匪片到武俠片都有參與,演出的角色能動能靜、亦正亦邪、可男可女。這次透過大銀幕觀影,更能驚覺林青霞的臉打從她第一部電影《窗外》那個面向窗外、雙手托腮沈思的江雁容,她面容上的喜怒哀樂、一顰一笑,只要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足以帶動整部電影的情緒漣漪,是七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初華語電影銀幕的重要印記。

這次專題緣起於目前版權在王家衛導演手上的《窗外》完成修復,而臺灣國家電影中心也正好完成標誌著開啟瓊瑤文學改編電影第三時期及其自組巨星公司第一部出品的《我是一片雲》(1977,此片已在金馬奇幻影展播映)的修復。除了這兩部台灣文藝片重點作品,宋存壽導演的古裝片《古鏡幽魂》(1974)以及晚期與賴聲川從劇場走到電影的《暗戀桃花源》(1992)亦是台灣出品。

專題選片策略上,可以發現更著重香港時期的林青霞,從早期到香港邵氏與李翰祥導演合作並埋下未來反串演出的《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遠赴美國休養卻開啟和香港電影緣分的《愛殺》(1981)、延續朱延平喜劇接續與新藝城合作的喜劇片《我愛夜來香》(1983)《刀馬旦》(1986)、與湯臣電影合作述說不同大時代的愛情文藝片《今夜星光燦爛》(1988)《滾滾紅塵》(1990,此片亦為全新的數位修復版,林更以此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再到奠定後期銀幕形象高峰的《東方不敗》(1982)《白髮魔女傳》(1993),以及在王家衛導演電影中奇異卻畫龍點睛現身的《重慶森林》(1994)《東邪西毒終極版》(2008)。

林青霞參與演出電影之多,再怎麼選都會有缺漏,只能呈現這位女神容貌的局部,此專題也只是重探林青霞的開始。意外的是此次影展期間林青霞與施南生對談的名家講座中,多半參與的觀眾是中國八零、九零後的年輕人,在現場提問時間紛紛說著他們與父母輩都一起看、也一起愛著林青霞。從觀眾接收角度上看,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對於港台影視觀賞上的延遲,卻讓他們與上一輩共同有著迷林青霞的文化記憶,這就與臺灣同輩觀眾對於林青霞感到陌生,又或者常把過去的文藝片放置在cult film去討論不同;而於我,則覺得她是父母輩與臺灣電影片廠黃金年代之明星,一種較為鄉愁式的回望。

同樣在講座現場尾段(講座完整影片見上方youtube連結),林青霞以一段「台灣的女兒、香港的妻子、大陸的親戚」自居,作為在面對當下兩岸三地政治情境下其作為臺灣外省第二代、嫁給香港人並與國民黨長期友好的華語巨星身份認同的宣言,也不禁讓人思考以及期待臺灣方面如何重新看待與討論林青霞,以及數位修復時代中臺灣電影如何承接林青霞這位巨星豐厚的遺產。

 

 2018 香港國際電影節之內與外相關報導
622期【電影特寫】
 
622期【電影特寫】
622期【電影特寫】

 

相關文章
Fa180上市
己亥年《國影本事》第十四期冬季號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至2020/3/15止)
【桃園光影文化館】2020年1-2月「音像搖擺」主題影展
【光點台北】2020年2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2020年2月主題「雞蛋與高牆」節目資訊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阿尼瑪 國際徵件開跑!(2020/4/30止)
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至3/16止)
2020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報名開跑
 
第九屆「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
府中15二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