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68 2014-07-21 | 台灣製造 |
專業與正義的雙重肯定:「社會公義獎」公布入圍名單
文 / 梁家瑋

農委會,我來了。

拿到百萬首獎這筆獎金,對獨立的導演是很重要的,原本我們要打很多工賺錢,才能繼續拍,有了這筆錢後,《不能戳的秘密3》可以提前出來了。這部片會得獎要感謝在影片背後,默默為台灣發聲,真正有良知的學者們。同時也將本片獻給台灣萌芽的公民意識與公平正義,最後祝福台灣加油!香港的民主加油!

整理自2014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與最佳紀錄片獎得主一
李惠仁導演得獎感言

 

電影,不只是娛樂,也是公民行動催化劑

2014年對台灣公民社會來說是個風起雲湧的一年,三月初,關廠工人抗爭勝利;3月18日,學生及公民團體衝入立法院,進行為期24天的佔領行動;4月底,林義雄先生絕食抗核四,廢核團體齊聚凱道,進而佔領忠孝東路;五月初有樂生聯盟十七公里苦行護樂生行動,到了六月,收費員更是進逼國道,迫使交通部出面協商。在這些公民參與的行動中,我們皆可看到影像的社會參與,不論是在立法院佔領期間,週邊露天電影院不斷播放各式社會議題電影,讓參與行動的公民透過這個機會進一步認識這些議題,都會成為後續參與行動的養分。

公民意識與民主思潮崛起 反映於入圍影片中

台北電影節的競賽單元「台北電影獎」是國內唯一針對各類型國產電影的獎項,更是台灣電影創作者重要的競賽舞台。包括「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在內等團體,為推動電影與社會實踐間的聯繫,不斷致力於以台北電影節「會外賽」之形式,舉辦「社會公義獎」,今年為第四屆。本獎從台北電影獎的入圍影片中,遴選出最具社會公義精神的台灣電影,作為「影像專業」與「社會正義」兼具的雙重肯定。

而正如評審團主席陳國富的讚嘆「沒有想到台灣電影這麼的激動、豐富、深刻以及社會參與,這真是台灣電影新的黃金時代」,而正是公民行動帶起社會氛圍的轉化並間接影響台北電影獎評審意向最好的寫照。

短片:社會議題的多元呈現

本次社會公義獎共有十二部影片入圍,類型涵蓋短片、劇情長片、紀錄片、動畫等形式,其中短片有三部作品入圍。《豬》是出自於《台北工廠》中四位台灣導演與四位外國青年導演分組合作,拍攝以台北為靈感的短片作品,由陳芯宜導演和南韓導演Jero Yun共同執導。本片影射華光社區的迫遷爭議,刻畫出「所有被遺棄者」的無能為力。《鼻子》則是本次入圍影片中唯一以動畫形式進行的創作,台灣性別議題電影大多聚焦在同志議題,但本片卻以鼻子的整型象徵變性手術,探討台灣較少人談論的變性議題,並以手繪風格描繪出主角所面對的處境以及被迫找密醫所造成的一連串後果。近年「小清新」、「微電影」、「小確幸」似乎成了都市「文青」的身分象徵,《小清新大爆炸》以反諷、搞笑的形式描繪這種看似美好生活背後商品化的宰制,不管是「咖啡、拍照、陳綺貞」,最重要的是你要花錢購買各式各樣的文創商品。

劇情片:「社會底層的人們」在金剛與猩猩的圍攻下,搶占院線通路

本次共有兩部劇情長片入圍社會公義獎,都是在描繪社會底層的人們。《行動代號:孫中山》則是以台灣清貧學生為主角,以戲謔、喜劇般的手法描述一群貧窮學生在無計可施之下,想到從儲藏室中偷走孫中山銅像,變換成錢財以換成取日常生活之所需。《冰毒》刻劃出緬甸、甚至是整個開發中國家在全球化下的處境,當國家逐步走向資本主義,底層年輕人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只能挖玉礦、販毒掙錢。但不管他們怎麼做,卻永遠處於邊陲中的邊陲,能讓他們產生勇氣信心的,唯有那一顆顆潔白的冰毒。

在面對社會議題影片進入商業體系的挑戰,兩位導演卻都有著相同毅力與堅持。導演易智言在勇奪最佳編劇獎之餘,忍不住大聲宣告「在金剛與猩猩的圍攻下,孫中山還在院線上」;而最佳導演獎得主趙德胤則強調「獨立製片不等於沒錢,重要的是在物質條件限制下,思考電影本質。」

紀錄片:環境、國家機器及遷徙

除了劇情片外,本次入圍七部紀錄片,其中三部關注於環境議題。柯金源導演則占兩部,《黑》討論台灣土地與水的污染問題。土地為什麼會黑? 水又為什麼是黑的? 本片以歷史、現狀與制度等多角度回答這些問題,並讓我們看到土地污染的實際情況、對農業及國民健康的影響,以及當前制度的嚴重缺失。同樣是柯金源導演的《空襲警報》則是關注空氣污染問題,本片呈現出台灣從北到南,包括金門,無時無刻都有空氣污染的問題,尤其是許多我們過去認為很乾淨的地方,其實空污相當嚴重。

獲得最佳剪接獎的《刪海經》將歷史影像與設計畫面交錯使用,把將場景拉到金門的後豐港,國共激戰時,因金門屬於一級戰區,禁止開發,後豐港的環境生態得以保存。諷刺的是,隨著國共和解,金門政府為了商業利益計畫在後豐村建商港,當地環境遭受生態,過去安居於此地的鱟也不再出現。

獨立媒體人與官僚體系的對抗

不管在324或是428的鎮壓中,我們都可看到國家機器的非法行為及其對人民施展的國家暴力,本次社會公義獎有兩部入圍紀錄片正是在討論國家制度與國家暴力。陳育青導演在2008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時受到警方的不當對待,這使得她發起拍《公民不服從》的念頭。這部歷時五年完成的記錄片探討台灣現行集遊法對人民集會自由的不當箝制、國家家器對抗議群眾的暴力對待,並希望大眾能重新思考「服從」的意義與教育。

百萬首獎與最佳紀錄片獎得主李惠仁導演在前作《不能戳的祕密》中討論台灣禽流感的出現及其變種,並對國家的不作為及隱匿進行嚴厲批判。在本次得到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及「百萬首獎」的《不能戳的祕密2:國家機器》中,李惠仁更是直指農委會對禽流感疫情的隱瞞、串改資料及一連串鬼打牆似的荒謬舉動,並對國家機器的荒唐舉動進行最嚴正的指控。

是「遷徙」?還是「被迫移動」?

獲得最佳攝影獎的《餘生—賽德克•巴萊》用影像的張力,承載賽德克族、日本管理者遺族的餘生故事,訴說賽德克族在霧社事件後被日人強迫遷徙,面臨失去摯愛、遠離家園的痛苦。導演分別從賽德克遺族、學者、原住民正名運動者、日本管理者後代等多角度切入,拼湊出這些「活著的人」的悲痛及他們對起源地的追憶。在《邊界移動兩百年》中,鐘適芳導演透過詳盡的資料與訪談,從政治、經濟、種族、文化等多層面耙梳移民至印度的客家人這兩百年來的歷史及當前處境。

8月決選、10月映演: 思辨多元價值觀

本次社會公義獎入圍作品涵蓋議題多元且深刻,12部影片中,不管是性別、都更、階級、環境、國家機器等議題,都有深刻的闡述及思辨,該競賽將在8月進行決選,10月在新竹影像博物館所有放映入圍的12部影片。希望透過社會公義影片的討論與對話,讓大眾思考台灣電影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情/慾‧流動 專題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當南風吹起--証言、劇場 影像展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徵聘專案教師公告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