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32 2013-10-29 | 影展快遞 |
那些年,他們一起得過的金馬獎:專訪《那時此刻》編輯陳嘉蔚
文 / 楊皓鈞

電影獎的意義是什麼?除了名人走紅毯、秀禮服,以及隔日報章上沸騰一時的話題,它究竟為電影界帶來什麼影響?是標記個人事業的高峰?還是活絡整體產業的催化劑?金馬獎奔騰了半世紀,過去影人的廝殺對決、浮華軼事,已成往日雲煙,從現今的角度,又該如何為這個華語影壇盛事撰史,並從中沉澱、提煉出更深層的時代意義?

相較於香港國際電影節每年鎖定一位代表性影人,將訪談與評論集冊出版的做法,金馬執委會過去在人力與預算捉襟見肘下,似乎很難每年固定推出專書。今年適逢金馬五十週年,執委會展現了驚人的企圖心,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毅力找到一百多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最佳導演與男女主角獎得主,大規模進行訪談並出版了《那時此刻》,讓那些大眾仍記憶猶新、或早已隱沒在時光塵埃中的影人影事,透過文字重新浮現於讀者面前,書中不僅有個人心路歷程的自剖,半世紀以來眾多影人的微觀小敘事,更匯聚成了一幅壯觀的華語影史全景。

《那時此刻》的編輯陳嘉蔚是今年金馬執委會競賽部的專案統籌,她曾擔任LOOK電影雜誌採訪編輯,做過台北電影節電影獎統籌、文字編輯,亦是魏德聖監製新片《KANO》的共同編劇,採編、影展實務的資歷均相當豐富,本期週報有幸請她詳談整本書的企劃概念、編書時的種種甘苦,並分享那些令她回味再三的影人自述與身影。

 

可否請談談本書企劃的源起?

陳嘉蔚(以下簡稱陳):我們從2012年中就開始策劃這本書,金馬獎三、四十週年時都有出版過專書,四十週年的內容多為專文,走向較學術,加上坊間也已有不少金馬獎的相關論述,因此想嘗試新的可能,把焦點鎖定在參加金馬獎的「人」身上。

若要談人,大家聯想到的自然是得獎的導演、影帝后,而最直接的處理方式便是專訪,我們很快便整理出112位的訪問名單並著手聯繫,但當初其實並不清楚這本書最終的樣貌,也是在過程中才慢慢摸索出方向,以及做這本書的意義。

實際執行訪問工作後,你們所確立的方向是?

陳:我們從去年九月開始展開訪問,第一位受訪者是楊貴媚小姐,她細細跟我們分享自己從歌唱、電視圈轉入電影的歷程,以及賓哥(李屏賓)如何教導她電影內斂的表演方式,讓她慢慢踏入大銀幕的世界。 

經過這次訪談,我們確定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希望呈現電影人的身影,我們針對每位受訪者資歷設計不同的問題,討論他們演藝生涯的亮點,與個人對表演、電影創作的想法;第二個方向自然是他們之間的共通點:金馬獎,請他們談得獎對人生的意義、電影生涯的影響,或是反過來說,從他們的訪談中看見金馬獎在華語電影五十年以來的價值與痕跡。

進行訪問的形式是?訪問過程有沒有什麼甘苦談? 

陳:除了親自會面訪問之外,對於不住在台灣的影人大多是採用電話、e-mail訪問,甚至有影人很熱心願意自己錄影提供給我們;當然,也有影人因身體不適而不能接受一般的訪問,如蕭芳芳女士因耳疾無法親訪錄影,但她仍寫信向主席侯孝賢致謝,且同意利用聲音檔回覆問題。曾以李行《路》榮登第六屆金馬獎影帝的崔福生近年行動不便,但經過孫越叔叔的說服,仍同意接受專訪,拍攝之前,他還不忘告訴我們不要選NBA轉播的時間喔!他要看球賽。 

我們原本擔心年紀較大的資深藝人會因體力因素無法配合採訪,但看到高齡九十歲的常楓叔叔精神奕奕地踏進攝影棚,侃侃而談,訪談結束之後還氣定神閒地搭公車回家;和孫越叔叔約時間,他也會立刻拿出iPad,自在輕鬆地操作;旅居美國的盧燕女士也是美洲、亞洲兩頭飛,致電給她時,電話另一頭的聲音悅耳清晰、條理分明,和她用email書信來往亦迅速無礙,她甚至還有自己的電子簽名檔。即便早就過了退休之齡,但這群影人所表現的精力、學習力,一點都不像年過八十的長者,令我們這些年輕人非常敬佩。 

部分已逝影人,我們則會訪問過去與他合作的親密夥伴,當中也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例如我們請李安談郎雄「郎叔」,他回憶起和包珈女士(郎夫人)在金馬獎後台擁抱痛哭,說出好像一個時代也過去時,十分真切;請石雋談胡金銓導演,問他最懷念胡導演什麼?石叔想了一下,露出笑容說:「胡導演喜歡跟人辯論,辯贏後他轉身的那個表情。」此外,我們也可能請影人撰文,回憶已逝得獎者,例如關錦鵬導演寫給梅艷芳的那兩封信,毫不煽情,卻道出兩人深摯的情誼和思念,如果上述形式都行不通,我們才會另外請影評人撰寫專文。 

112位影人當中,我們親訪與電訪的影人加起來共約八十多位,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要從影人短暫的訪台行程中找出空檔,搶在他們出席首映、錄影、開會等行程中間迅速完成訪問與拍攝工作。除了時間緊湊之外,我們前前後後共跑了十六個不同的地方,甚至還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期間飛去香港進行專訪,在短短五天內拍完十組影人,相當密集。  

進行《那時此刻》一書訪談作業時,金馬執委會亦出機拍攝許多得獎影人的珍貴受訪身影

要找到一百多位受訪者,聽起來是個超級尋人任務,你們是如何聯繫上影人? 

陳:主要是透過他們電影圈的同仁、私人親友去打聽聯絡方式,聽起來很困難,但電影圈有種特殊的凝聚力,有些人未必能直接聯絡上受訪者,但都很樂意提供線索,讓我們得以透過層層關係去接上線。 

最後一個辦法是透過媒體去尋人,許多媒體都知道我們在找人,並關切我們的尋人進度,我們會也發相關新聞稿,請他們報導以廣發消息,例如以李翰祥《武松》得獎的汪萍女士近年旅居兩岸,她的香港媒體友人看到報紙後向她轉知此事,有天她就親自打電話聯絡我們;上官靈鳳也非常曲折,因為她長年住在美國,我們就拜託一同主演《龍門客棧》的石叔(石雋)打聽消息,因為她剛好最近打算搬回台灣,開始找許多老朋友碰面,石叔因此輾轉找到她,有天就突然帶著她出現在辦公室,之後她就開始參加一系列「金馬50在金門」的活動。 

聯繫過程中常常覺得冥冥中得到老天爺的幫忙,從聯絡、約訪,到看見、聽見一位位影人的故事,隨著訪問的人數慢慢增加,我們也慢慢感受到為什麼要做這麼一件事。 

除了專訪之外,書中還會有哪些內容? 

陳:112篇訪問與專文絕對是本書的重點,每篇文章還會附上得獎者當年的感言,除此之外,我們還回頭尋找受訪者當年走星光大道、上台領獎、後台的照片,並整理歷年金馬獎獎座的造型、材質上的變化。在這個蒐集、彙整的過程中,書名就自然浮現了,我們從得獎瞬間的moment作為出發點去思考,在不斷看到過去與現今影像的兩相對照,便有了《那時此刻》這個書名的靈感。 

籌備本書過程中,您也看了許多過去金馬獎典禮的資料帶,看下來的心得是什麼?例如歷屆典禮樣貌的轉變,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影人致詞? 

陳:過去未解嚴時由新聞局主辦的金馬獎較為官派,得獎者致詞也較制式且簡短,例如第十五屆之前出席的女明星幾乎都穿旗袍,不像現在禮服爭奇鬥艷;從第十六左右開始,得獎者致詞時會比較放得開,開始感謝工作人員、家人,並且不時真情流露。 

第十五屆李行導演以《汪洋中的一條船》致詞時說:「這是公平的!」,令我印象很深,這句話也被節錄在書中,因為金馬獎從那一屆起有了重大變革,評審開始預先評選並公佈入圍名單,並在典禮現場才公佈得獎者,之前他第三屆《養鴨人家》、第十屆《秋決》已經拿過兩次最佳導演,他原本以為那年會輪到《蒂蒂日記》陳耀圻導演得獎,但他三度得獎,證明金馬獎每年是就作品論作品,而非考量獎項的分配。

 李行導演以《汪洋中的一條船》三度榮獲最佳導演時,在台上有感而發的說:「這是公平的!」

另一個是吳宇森導演獲第二十六屆最佳導演時的感言,在《英雄本色》前他的電影事業充滿波折,因此他一上台便和身為該片監製的頒獎人徐克大大擁抱,並說:「我和徐克是惺惺相惜,所以才有《英雄本色》。」因為電影與人結識相交的情誼非常感人,而他的電影也一直在講「友情」這件事;最後他還感謝他太太,當時他和太太結婚十週年,他說那座獎是送給她最好的禮物。 

第二十七屆的梁家輝也是如此,他愛家愛妻的好男人形象在圈內眾所皆知,他上台後說:從今他得到的任何榮耀、薪水,都要和他的妻子分享,當時坐在台下的梁太太還站起來向大家鞠躬,台上的梁家輝還調皮地和她開玩笑,非常可愛。 

關於本書的編輯、製作過程,是否有其他想分享的內幕? 

陳:這本書的內文由23位寫手完成,從聯繫、訪問、撰文、挑選照片到編排設計,過程相當繁瑣,在聯絡影人時要透過層層窗口,訪問時也要照應隨行的經紀人或助理,親訪錄影通常要出雙機以上,至少要有兩位攝影師,但我們的預算其實不那麼夠,所以有過程中有許多好朋友來當義工相挺。 

在後端的設計和製作上我們也花了許多新心思,書封是請在國內設計界與聶永真、蕭青陽等人齊名的王志弘先生設計,他的作品走簡約風格,書封上的兩個圈圈其實就是代表「那時」、「此刻」兩個不同的時空;書衣與內頁的紙質也是偏向手作質感,封面上的油墨僅有白、金兩色,採取網版印刷,會產生獨特的微凸質感與光澤,這個技術必須一張一張去印製,我們首刷有一千本,是個不小的工程。 

最後請談談編完此書的感想?以及您希望讀者從中看見什麼? 

陳:回頭再看這個為「金馬五十」而訪問歷屆最佳導演、男主角、女主角得主的計畫,還是覺得是一個非常緊湊刺激、難以預期,但幸而結果是令人感到意外欣喜、且收穫豐富的工作。 

希望能透過這些訪談,能讓大家更能瞭解這些影人的想法,進而對書中所提到的電影有興趣。那些電影不僅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時代。就如胡金銓導演曾經說過:「一部好的電影,是超越時空、跨過語言,能流傳後世的。」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想走進戲院、回味華語電影經典,體會看電影最純粹的樂趣。

 

◎以上圖片和影像引用自金馬官方網站《那時此刻》於博客來等網路及實體通路均有販售。

相關文章
「虛擬藝術村V2.0」網路和影音與公共的藝術教育平台登場
2015年「草草影展」3/14~22@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摯愛.李麗華」春季影展3/21~5/30@國家電影中心
「遊牧影展」戶外派對4/18@微遠虎山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第六屆2015 讓我們用影像改變世界 紀錄片培訓營
【高雄市電影館】烈火如歌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第七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