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83 2020-12-18 | 紀錄之眼 |
連鎖戲院系統對製作與消費端的影響(下)
文 / 膝關節;圖/《孤味》票房破億,主創大合照,由威視電影提供

編按:本文轉載自即將上線、影視聽中心發行的《2020台灣電影年鑑》,聚焦討論的是2019年台灣電影大事,由現任威秀影城公關資深經理、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膝關節執筆,梳理連鎖戲院系統對電影消費端與製作端的影響。文章拆成上下篇,上篇分析近年連鎖戲院的趨勢變化,包括多廳化、小廳化、影院大量拓點,以及影廳吸引消費者的差異化策略;下篇談及連鎖戲院除了競爭亦有合作,攜手合資的伯樂影業,將與文策院共同投資國片,而此舉又能為台灣電影產業的製作端帶來哪些契機。

戲院既要競爭,也要合作,才能突破新局

前述全台灣現階段的戲院總營收,大約100億以上為基本低標學分。現階段面臨的幾個問題,分別是:過度仰賴好萊塢大片,以及影院的社交功能下降中。

好萊塢大片畢竟還是電影院觀眾主流,他們需要視聽享受刺激,觀眾特別熱愛欣賞災難片、動作片,以及大明星大卡司的話題之作。多數商業片觀眾都有一種迷思,就是要花兩、三百元票價的話,就是要看製作成本數十億台幣的才有看頭。

這也是為何近30部片的好萊塢作品,或是其他商業話題電影就佔了全台六成票房。許多觀眾在週末消費,不管影片口碑如何,就是要先看好萊塢作品,有話題延燒的國片與韓片、日片、歐洲片都是第二週之後才會考量的選項。

觀眾的基本輪廓很難改變,這是市場供需法則,加上合法OTT平台的影響力增加、YouTube上的有趣節目也增加中,現在年輕人的注意力已經分散,要能完全集中,是相對有困難的。所以電影院過去特別仰賴的社交經濟,特別是加上了疫情來攪局,這波電影院票房修正潮,還可能仍舊沒看到真正退潮的時候。

雖然,影院的社交功能暫時還不會被串流平台取代,但電影院業者普遍已經意識到必須推出更有話題的規格、作品,才有可能維持住電影院基本消費客層。


國片困境,輔導金的問題到底在哪?

政府這些年來一直想對國片盡心力,輔導金只能協助拍片資金,但輔導金多年來也有部分陋習,導致於輔導金是「越輔越倒」。對於小型製作,輔導金確實是救命仙丹,但多年來常有人拿輔導金條件找漏洞。

輔導金規定業者要對等投資,也就是輔導金提供五百萬,你也要證明花了五百萬拍攝才能核銷領款。造成某些片主生出那些單據來核銷,實際上根本沒有花到那麼多錢拍攝,這也折煞了政府美意。

如果真的要好,多半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找合適的資方投錢,希望帶來「1+1大於2」的效益。不過也有些製片方,寧可自己籌資拍片就好,不想拿政府半毛錢,向投資方完全負責。這些電影從業人員當然更值得欽佩,但不等同於送件輔導金拿政府補助有什麼錯,只是有些製片、出品方,對於政府的行政繁文縟節的節奏敬謝不敏罷了。


《紅衣小女孩》的驚悚紅利,改變了國片工業化

從《紅衣小女孩》(2015)開始,這部鬼片成了重要指標,當時出品製作方找到中環娛樂、華映娛樂合作,票房大好,到了續集大家都想投資。因為成本控制得宜,類型化作品也有特定觀眾,好口碑擴散拉到並非原本這個市場的觀眾,才成功飆到近9千萬的票房。

續集變成中環娛樂與投資的威秀影城與國賓影城、秀泰影城三大影城首度聯合攜手投資。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讓多家戲院合股投資之作,也許投資占比不大,但象徵意義大。

威秀影城的母公司中環娛樂占該片20%,國賓、秀泰分別占5%,雖然看起來戲院業者佔了總資金的30%並不算多,但因為這案子賺錢,最後成功破億。

這使得《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2018)被看好,投資方更擴大,連華研音樂、樂到家也都成為出品投資方。因為有確保回收的保險牌,有了成功的魔神仔成了國內電影IP,慢慢地工業化之後,對台灣電影圈來說,肯定是好事。


戲院投資的好處

讀者可能會好奇,戲院投資到底有什麼好處?那些大賣座的電影,沒有戲院投資不也能賣座嗎?

戲院投資的好處,就在於確保排片場次。好電影最怕沒場次,假設有好的場次,當然能確保回收。這個問題過去困擾雙方許久。戲院害怕國片沒有觀眾,有些電影上映,戲院還會要求出品方包場,保證最低票數,否則開了場次卻只賣出小貓兩三隻,這對營運的影院股東來說,可是非常難交代的。

國片經歷了1990年代,長達二十年左右的國片,都屬於風格化的藝術殿堂之作,所以過往排了場次,也未必找到賞識作品的觀眾。進入2000年之後,只要能賣座破百萬,都可以開慶功宴,現在要開慶功宴,好歹也要賣個七、八千萬,破億更是必要門檻。

想想觀眾這麼多年來看不懂國片,成了一門刻板印象,導致這二十年來的觀眾斷層。也幸虧這些年來商業電影努力要走類型化,進入工業條件,這能確保品質與回收。讓國片不再只是貼上三大影展的時尚外衣而已,這一點算是近年來最大的改變。從業人員希望找回觀眾、票房、討論話題,對於影展這個美譽迷思,新生代創作者相對「務實」許多。這也是為何,現階段國片賣座,是可以用千萬、破億當成新聞標題。

 

四大影城合作的伯樂影業,國片未來新希望

有了前面兩個案子的合作愉快,《紅衣小女孩2》以及《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都是賺錢的案子。戲院業者雖然競爭,但透過合作,能夠創作商業最大價值。在商言商,走這條路,其實是對本土產業更健康的方向。

由威秀影城、秀泰影城、國賓影城與新光影城四家連鎖戲院將共同出資成立「推手影業」,2019年成立,並於2020年正式啟動,由「推手影業」出資上億元資金,與文策院合作爭取國發基金投資。

無標題

可能有些讀者不太清楚,明明四大影城跟政府合作一家公司就好,為何還要四大影城先成立一家公司,再跟文策院合作成立「伯樂影業公司」?

因為政府規定文策院投資必須過半,為了日後合作方便,四大影城必須先成立一家公司,藉此雙方股份明確,再加入文策院,伯樂影業就這樣成立。奈何由於受限政府法令問題,還需要經過公平會同意才能成立,導致原本發行的首部作品,應該是徐若瑄擔任監製的《孤味》(2020)。如今《孤味》則陰錯陽差,無法如期成為第一部開門見山作品,但賣座超乎預期,全台攻上1.8億,讓各界始料未及。

「伯樂影業」顧名思義,當然是希望成為更多國片的伯樂,協助拍攝新作品。但基於市場務實條件,伯樂本來預計每年拍攝五部作品,成本鎖定在三至六千萬台幣(含宣發費用)。現在受到疫情衝擊,可能暫時會放慢腳步。預計2022年才有可能誕生真正的第一部作品。

(編註:上兩段於12/28發稿日,請作者膝關節微調補充《孤味》後續)

 

伯樂真的能當大家的伯樂嗎?

國片過去最缺乏的,就是影城通路、資金、行銷宣發跟海內外發行資源,「伯樂影業」得利於影城資源,也預定目前已經有幾部確定籌拍計畫,應該會在今年金馬獎期間舉辦電影發表會。

「伯樂影業」主打的是相對保守的風格,因為要能維持政府投資的公部門形象,又要能對影城通路交代,不難想像中規格製作的壓力,某種程度上並不亞於大型製作風險。

但能透過影城之間的串聯,這對拍片者來說,有特定場次守護,若口碑能發酵,當然可以有比較良好的次週續航力,這也是戲院需要的力道。因為國片過往的藝術風格,使得觀眾「膽戰心驚」。

 延伸閱讀
 
 
680期【焦點影評】
 

上映後首週都是觀望週,偏偏過去國片如果首週票房不好,第二週就算有好口碑,場次也都砍半,等多數觀眾意識到有這部片後,可能已經是第三週,就算有場次,也可能只剩早場跟午夜場。這對觀眾來說,並非友善場次,所以能留到第三週的國片也不一定有好票房。

影城投資,自然希望能在首週就可以回收票房,所以場次能想辦法開好開滿,是非常重要的利多。連鎖影城其實處在美商壓力底下,國片能一天排出漂亮場次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何有些國片要找美商排片,透過美商與戲院的合作關係,想辦法把場次開出最大產值,但當然也不是每部片透過美商就能拿到最好的場次。

美商只能確保場次數、可以映演幾週,但口碑若沒有如預期發酵,強迫留下來的場次,就跟變了心的女朋友一樣,就算有場次也只是小貓兩三隻。但若非美商排片,可能第一週掛了就掰掰,第二週剩下陽春場次數,或是根本排不到影廳也都有可能。影城投資的好處在於確保場次,也可能會比較願意把黃金場次、主要大廳,開出來給自己投資的作品。

由政府作莊的美意,更需要高規格審查,期望由政府主導的文策院,能大破大立地前進,這樣才能在師法韓國之餘,得到真正的勇氣,而不用被官僚主義箝制,或是受到其他業者、不明就裡的雜音影響,如此一來,伯樂才能真正當大家的伯樂,帶領國片前往新的未知領域冒險突破。

 

 

 延伸閱讀
 
 683期【電影特寫】
 

 

相關文章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