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82 2020-12-15 | 紀錄之眼 |
展現豐沛創作能量,百花齊放:2019台灣短片綜論(下)
文 / 翁煌德;圖/《合十》劇照,金穗獎提供

編按:本文轉載自即將上線、影視聽中心發行的《2020台灣電影年鑑》,聚焦討論的是2019年的台灣電影大事。短片比起長片向來不受矚目,可是台灣每年短片產量之豐富與精彩,實不遜於長片。本文由影評人翁煌德撰稿,分上下篇,綜觀2019年台灣短片的豐沛創作能量。

 

 取材民間習俗,嘗試科幻故事

另一部以女性為主軸的作品,是來自台北藝術大學,由丁冠濠導演的《合十》(2020)。故事描述四名女高中生相信了網上流傳的都市傳說,為了實現願望,她們必須在午夜之後造訪台北的十間廟宇,並且在天亮之前都不能說話、不能回頭。然而,問題是她們並不知道彼此的願望是相同,抑或相互抵觸。在劇中,女性之間的鬥爭或許未必寫實,但導演的長才展現在他對敘事節奏的掌握、角色衝突的刻畫,在他的渲染之下,深夜的遊走出現了詩意感,看似可笑的都市傳說也有了肅穆的儀式性。

導演丁冠濠是一名澳門籍留學生,他將自己對台灣廟宇文化的觀察置放在作品之中,編寫出了一個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故事。這部作品與風靡全國的劇集《通靈少女》(2017)一樣,都是台灣信仰、民俗文化的變奏。當許多台灣的影視工作者焦慮地在尋找一個普世可以被接受的題材時,往往會發現與其一味追求的全球化,珍視在地的獨有文化,從中取材之,或許更有機會殺出一條新路。像《合十》這樣的作品,若細膩雕琢,確實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該片榮獲了2020年金穗獎學生組最佳劇情片。

進而也不能不略過來自崑山科技大學,由周嘉賢導演的《令》(2019)。劇情同樣也脫胎自民俗文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定祐(潘親御飾)在民俗家將團當中擔任「文差」,但這次的出陣時間恰好與藝術大學獨召日撞期,這使他陷入「天人交戰」,一邊是天的旨意,一邊是自己想走的路。與父親(廖欽亮飾)的衝突,也意味著與天命與道統的衝撞。劇末的人神相會益發迷人,傳統宮廟文化的玄奧在此獲得了體現。

 延伸閱讀
 
 
665期【電影特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的《掉人》(2019)同樣具有高度的可看性,導演康銪倫的企圖比許多故弄玄虛的鬼片導演來得更實際許多,他很清楚知道只要能嚇著人的鬼片才是稱職的鬼片。導演強化了聲音效果與攝影的質感,將觀者逼至精神耗弱的邊緣。但幫助最大的,或許還是完美的場景環境,真正使人具有信服度。雖然故事很大程度被弱化,甚至有些殘缺不全,也存在難以解釋之處,但整體創造出的影像質感以及剪輯節奏,都能喚起觀眾的恐懼反應。

來自台北藝術大學,由鄭安群導演的《地獄裡的惡夢》(2019)一樣是啟發自民俗信仰的概念。故事描述一對相約自殺的陌生男女(賴建宇、李夢苡樺飾),從結識到了結生命的過程。不過在這個故事的世界觀之中,自殺之人必須反覆重複同樣的步驟,哪怕兩人再有心力求生,也必須反覆重現殺死自己的動作,並且重新開始。導演讓兩人在每次的輪迴時都提供一點新資訊,使得這個重複的過程不顯枯燥,反而越看越有興味。在負面能量的包裝底下,作品實際卻蘊藏了一絲生機。

略帶奇幻韻味題材的作品,在短片領域當中,已經不算多。科幻片更是屈指可數,世新大學尤其常見到這樣類型的作品,其中由彭肇萱導演的《請問是神明大人嗎?》(2019)可能是近年來呈現最可觀的科幻嘗試。故事以2030年為背景,一款名為「美好昨日」的裝置被政府下令禁止,它可供人類重遊過去特定的記憶片段,但卻也讓使用者過度沉溺於昔日回憶。測試員映彤(林映彤飾)決定在系統關閉之前決定進入其中重遊舊日,卻巧遇了一個身分不明的男子(賴建宇飾)。

片中可見學生製作當中難得一見的精美特效上呈現,美術、服裝等製作面向都頗具野心。帶有懸疑氣息的故事發展,也有效吸引觀眾目光。不過作品之所以成立,並非建立於科幻世界觀的構築,其中難免還是存在力有未逮之處。事實上,導演對青春的悼念才是故事最深刻的核心。許多意圖嘗試科幻作品的短片製作團隊或許都有能力創建出令人信服的場面,然而真正的癥結點或許不是這些表象,而是在於自己是否理解所欲傳達的核心意念。《請問是神明大人嗎?》在科幻片的外衣之下,核心設計並沒有給人好高騖遠之感,在故事概念與視覺呈現的完美調和之下,作品最後的成就的確不俗。

 延伸閱讀
 
 
656期【電影特寫】
 

以科幻式構想進行包裝的還有「高雄拍」短片《未來的衝擊》(2019),導演是聞名國際的台灣當代錄像藝術家蘇匯宇。延續前作《唐朝.綺麗男》(2018)悖離傳統的敘事法則,他運用數個具有後現代特質的長鏡頭,安排旁白喃喃讀著晦澀的學術性文字。他的故事概念脫胎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在1970年代的同名著作,作品當中談及了新知事物對人類認知能力的擾亂,未來將面對的是社會異化、核心家庭解體、無科技倫理造成的浩劫云云。某些現象已經是現在進行式,某些預言似乎也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實現。作品雖然艱澀,但這是因為導演並不遵從傳統的語彙與邏輯,近年經常以其錄像作品「衝擊」影展的蘇匯宇,對國內其他的影像創作者而言無非是一個有趣的刺激。

 

「高雄拍」短片獎助計劃,為創作搭建實踐的平台

由高雄市電影館主導的「高雄拍」短片獎助計劃尤其值得一書,因為它向來不排斥鼓勵非主流的創作實驗,過去傳統上認為天馬行空的題材都容易在此獲得尊重與認可,如此精神恰恰也貼合了高雄電影節的選片調性。這一年除了《未來的衝擊》,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謝沛如導演的《雄雞卡克》(2019)。這部作品的概念來自於過去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身)推出的教學紀錄短片《雞人工授精技術》,該影片的目的乃在於推廣人工授精的好處。導演看見這些被集中管理的雞隻被剝奪了正常的性慾,公雞的精液全是由人工採集,以至於他們幾乎喪失了動物的本能。

 延伸閱讀
 
 
669期【電影特寫】
 

《雄雞卡克》像是對這支教學影片的戲仿,處處引人發噱,卻又始終帶有一種有點不懷好意,許多時候導演似乎是想喚起觀眾的笑聲來達到自己揭示偽善的作用,這種黑色特性的喜劇之作,唯謝沛如能夠輕鬆駕馭,創作力驚人的她在同年也年推出了個人首部劇情長片《大餓》(2019),這部作品也存在類似的特質。導演請來真人來扮演種雞卡克(黃士勛飾),描述一隻被寄予繁衍任務的動物平常的生活際遇。同時,導演也別出心裁地以採集者的處境與雞的慾望進行呼應。與其說本片是一部呼籲保護動物權的作品,導演的企圖或許更像是「藉雞喻人」。透過無人性的勞動馴化,人與雞都可能面臨異化的後果,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本質意義。

顯然目前在台灣最可能處在這類認同邊緣的,便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群體。關於人口遷徙、文化衝突一直是國際影展尤其關注的趨勢,或許是因為台灣過去也有多部以此為主題的短片獲得國際影展的褒獎,近年相關命題的討論從來沒少過。過去曾以《街舞狂潮》(2010)榮獲金馬獎的紀錄片導演蘇哲賢也跨足劇情片領域,同樣由高雄拍資助的短片《九發子彈》(2019)改編自越南移工遭警察槍殺的「阮國非案」。「九發子彈」指的是警察持槍殺害越南移工時所射擊的數目,導演以一鏡到底創造臨場感,不繞圈圈,逼觀眾直視社會悲劇的產生。這樣的臨場感幾乎不可能透過紀錄片來達成,蘇哲賢在創作形式的改變,說明了他認可了劇情片對事件的重構,更有助於他推動真相的辯證。

無標題

另一位對移工處境付出矚目的還包括孫介珩導演,他在一年之內交出兩部短片:《第一鮪》(2019)與《流出品》(2018),兩部片的觀點所在之處不同,前者是拍台灣漁船的悲劇事件,後者則是在越南拍攝,探討台商在當地的境遇。整體故事結構更完整的《第一鮪》尤其值得一書,長期關注海洋生態與漁業文化的導演發覺政府對「第一鮪」(即漁船競相爭捕第一條黑鮪魚的活動)的盲目鼓吹,使得第一線的勞工被迫面臨超乎想像的工作壓力。

在劇中,背負經濟壓力的船長(萬中南飾)謊稱自己已經抓到了「第一鮪」,被岸上人認為他已成贏家。為了順利圓謊,他必須在限時之內逼迫勞工們達成目標。菲律賓工頭阿強(Dariel Eva Salonga飾)與印尼移工Vanna(吉曼Nue Najman Ade Putra飾)之間的關係隨著船長施加的壓力,關係越趨緊張,不過在只為私慾驅動的船長眼中,這群東南亞面孔的勞工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分別,他只求這群人能為他創造利潤。導演成功透過一艘船的對立,隱喻乘載著不同族群的台灣社會。像是示警一樣,導演提醒觀者,若同船者未能細膩地找到與對方溝通的方式,關係失衡之後,終會形成難以挽回的悲劇。本片亦獲得2020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提名。

其他尚有許多優秀的短片作品值得一論,或許這些作品在命題上難以明確歸納進一個議題脈絡之中,但出色的劇本、場面調度,都令人再再難忘。好比林誼如導演的《踮腳尖》(2019),與上述提到的大多導演不同,她本身不是影視科系的科班出身,但其首部創作就入選了柏林影展世代兒童短片競賽單元,成為歷來少數能前進歐洲三大影展的創作者。《踮腳尖》的故事聽來並沒有太複雜的起承轉合,只是專注地刻畫姐弟佳佳(姜棠甯飾)與小凱(謝恩慈飾)在面對母親離家之後的日常際遇。然而,導演從中不著痕跡地捕捉了孩子成長的片刻,令人動容,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詮釋這兩個角色的不二人選,並且也找到了有效的執導、引導方式。

最後再提幾部或許拍攝背景不在台灣,題材也不具「台灣性」,但未來可期的台灣導演創作。旅法導演梁閎凱在《冬日陽光》(2018)當中描述一對母子的關係,他模糊了時間的界線,以宛如油畫的視覺構圖,勾勒出了如夢似幻的絕美情景。旅美導演羅晨文的《幽魂之境》(2019)選擇的題材竟是緬甸童兵,他以富有人道關懷的視角呈現了生靈塗炭的戰場,其調度實力不容小覷,該作也獲得2020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肯定。台裔導演王凱民(KEFF)則以《紐約深夜之亞洲人之秘密生活》(2019)展現了他出人意表的幽默感,將美國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發揮到最大值,並且從中再找到翻轉與顛覆的空間,其中一個饒富生趣的安排,是他讓來自不同族裔的亞洲人各操各的語言對話,其目的像是在自嘲────「反正美國人也聽不出差別」。

台灣短片的取材範疇甚廣,擴大定義來看,台灣籍、台灣族裔在海內外的作品,同樣具有豐沛的創作能量。但由於學生在畢業之後受限資金,難以再獲得繼續創作機會。哪怕是富有經驗的影像創作者即便獲得補助,也不代表作品有機會跳脫出影展的場域被投資者看見。國內短片在議題與影像創作形式上的多元展現勝過劇情長片,卻無奈仍欠缺一個良好的機制,讓作品挑脫不出實體影展的侷限,殊為遺憾。

 

 延伸閱讀
 
 682期【電影特寫】
 

 

相關文章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