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514 2015-07-06 | 台灣製造 |
為祖靈與大地歌唱的女人: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Ado’ Kalitaing Pacidal
文 / 洪健倫;攝影: 沈志煒(Josh Tezuka)

大家都叫她阿洛,卡力亭是她母親的名字,巴奇辣是她的姓氏。她是創作歌手、節目主持人,在鄭有傑與勒嘎・舒米(Lekal Sumi)導演的《太陽的孩子》裡,她是返鄉獨自為復育土地奔走的母親Panay,而這也是她首次的銀幕演出。

第一次拍片就獨挑大樑,導演們為何對阿洛情有獨鍾?聽她說來,一切似乎是奇妙的命運指引。原來,鄭有傑當初想以阿美族搖籃曲做為本片的主題曲,在搜尋過程中愛上了阿洛改編自古調的〈I Yo Yo〉;一段時間後,他在台北街頭看見畫家優席夫(Yosifu)的作品《Can’t Speak》,畫中女子的模樣讓他印象深刻,打聽之下,發現他畫的竟然也是阿洛。再加上本片另一位導演勒嘎在他的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中,也用了阿洛創作的〈逝落〉。所有的巧合,似乎都將主角人選的線索指向了這位阿美族歌手,加上阿洛的身份、成長經歷和創作核心都和《太陽的孩子》探討的主題十分相關,鄭有傑導演變聽從命運的安排,邀起請阿洛領銜主演。

採訪中,阿洛看到牆角的吉他便隨手彈了起來。在《太陽的孩子》裡除了能聽到阿洛的〈I Yo Yo〉外,還有她的另一首〈聖山〉。堅持以母語創作的她,其實也曾拋棄過祖先的語言,小學時從部落進入台東市區生活,口音卻招來同學訕笑。為了雪恥,她不再說族語,並練就字正腔圓的中文,但大學時,她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和最心愛的外婆談心,這才立志重新學會母語,進而用母語創作。阿洛用流行樂元素包裝自己的音樂,希望藉此引起年輕族人的興趣,不讓這古老的語言死去。「用母語作音樂是我人生的核心價值,語言和《太陽的孩子》的土地一樣重要。」阿洛說。

以往阿洛用歌聲打動人心,這次拍片的經驗十分新鮮,「它讓我將自己在音樂創作中找到的體悟、情感,用另一種方式在表演中呈現」阿洛說。未來她也希望繼續嘗試表演,讓她將更多存放心中的各種體悟找到新的詮釋方式。

相關文章
近期徵件訊息
看見台灣經典影展
寶藏巖星空電影院-海市蜃樓:城市與建築專題影展
電影藝術講堂「喜劇。十六味」
2015台北金馬影展各項報名開始
「製片人才工作坊」李屏賓、陳國富授課
「看見大師‧侯孝賢的來時路」經典電影回顧展
金馬影展特別企劃:《刺客聶隱娘》X 侯孝賢大師講堂
精選特映《御愛專用守則》
跟著影片去旅行 高雄拍短片巡迴《凡凡》+《犧牲之旅》
2015亞太暨兩岸創意城市論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15核電影啟動
Kung Fu Movie功夫夢電影主題市集
跟著影片去旅行 高雄拍短片巡迴《毛毛雨》《黑夜來臨》
紀錄片國際網絡發展平台-製片人培育計畫分享會
【府中15】七月份主題:小小夢想家
【南門書院】七月份放映節目
【高雄市電影館】匠心,生活
金馬影展特別企畫:亞洲電影觀察團招募
 
醉生夢死
影像紮根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