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放映筆記    電影情書    私房影評    電影五四三   
356 2013-07-05
電影起源,城市映射
蘇聯作家高爾基曾寫過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初次看電影的印象。銀幕上那些蒼白、沉默的影子,在他看來,有些像與我們周遭聲色世界不同的鬼魂幽靈:人影走過街市,車馬經過橋、旅館、倉庫,背景裡被污染的工業天空……電影自誕生以來,便與城市空間及其中的風景、建築、人的質地、紋路、痕跡等唇齒相依,在幽暗空間的一束閃爍光線中,明暗、動靜、生死的置換或共存,將碎片式影像雕刻於具體的膠片或抽象的時間。從攝影術到電影,從傳統膠片到數碼影像,帶著久遠時代的靈光,電影與城市不斷死亡和重生……
355 2013-07-05
鐘錶、機械人、魔術師和他的電影
梅里葉是個深深浸淫在十九世紀魔術傳統裡的魔術師,當他第一眼看見電影的時候,他看到的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能夠模擬生命的魔術道具,梅里葉對電影的重大貢獻無庸置疑,在他鼎盛時期,他的電影廣受觀眾和盜拷者的歡迎,在推廣電影這個新媒介上,梅里葉絕對是個關鍵人物,但是他的電影和今天的電影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以今天的主流敘事電影的角度回頭解釋梅里葉,往往看不到重點……
354 2013-07-05
花蓮電影院系列之一:關於「國聲」的那段美好歲月
1994年傅老闆將原本由江前議長夫人租賃的國聲戲院買下,再一次為戲院進行大改造,老舊電扇換成新式冷氣、木椅變成標準的泡綿座椅,除蚊滅蠅之外,也把還是糞坑的廁所翻修成現代化的蹲式抽水馬桶。嶄新的觀影環境配上大量宣傳和低價策略,傅老闆讓原本售票率每場不到10%的老戲院成為花蓮人休閒育樂的新指標。1996年,新美琪和國聲皆改成多廳化的空間配置 ,傅老闆並首度引進杜比環繞音響。在1990年代後期,西片在都會地區票房已超越華語片(含港片),但在花蓮,華語片市場(包括港片)仍佔有龍頭地位。對於其他只經營華語片的戲院來說,新美琪和國聲一次可以上映六部西片,儼然是個瓜分有限觀影人口的威脅。
353 2013-07-05
像是碎形:由皴裂影像至敘事變體1
組裝與散裂是動態影像形構的邏輯,更幾乎是整個電影史的縮影。初始電影以等同於單一圖畫的鏡頭(plan-tableau)見長,爾後影像配置在波特(Edwin S. Porter)與格里菲斯(D. W. Griffith)的作品中愈顯繁複,畫面既是同步視象的連續體也是平行或交錯的驚爆點。而被美國電影所啟發的艾森斯坦(S. M. Eisenstein)對影像裝配的想法,更是獨特非凡。他以為影像是活性的,像細胞般,會持續地滋長、相遇、撞擊,亦會分裂,模塑為多重形象與多質意義的變體。《罷工》(Stachka, 1925)以動物性譬喻專制政體的生靈塗炭......
352 2013-07-05
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懷念鳳飛飛
鳳飛飛突然過世的消息在二月來得突然。看著她在電視上反覆被播放的畫面,聽著她悅耳的輕快歌聲,我難過得流下淚來。她不是我的偶像。要說的話,應該更像是親人。在目前看得到電視重播節目中,鳳飛飛經常是舞台上盛裝華麗的明星樣貌,帶著微笑高歌,或是與費玉清一搭一唱逗笑。這應該是我在國中時期邊吃飯邊看電視所熟悉的鳳飛飛。但是在她離開人世後,我看著這些畫面反而覺得陌生。我閉上眼睛所想念的,都是她在侯孝賢電影裡的一顰一笑與身影,彷彿那才是曾經一路陪我走過70年代青春年少的鳳飛飛。
351 2013-07-05
數位時代的機械鄉愁
在傳統膠片電影遭遇數位技術衝擊、電影學者驚呼「電影已死」時刻,史科西斯以時髦的數位3D與電腦特技技術向傳統電影的輝煌過往致敬,意味深長。耗資一億七千萬美元的鉅製《雨果》於感恩節假期在美國上映,評論界反響甚佳。卡麥隆的《阿凡達》幾乎具「分水嶺」意義,使得美國影評人將之後的3D電影時期稱為「後阿凡達時代」。不但好萊塢知名導演紛紛對3D技術躍躍欲試(史匹柏的3D動畫《丁丁歷險記》也在美國上映),之前的賣座片如《獅子王》及《鐵達尼號》也重新以3D版本面世。除了商業考量(加3D佐料再炒冷飯,電影票價更高),這3D潮流是電影面對其他媒介挑戰......
350 2013-07-05
肉眼之外:Now You See; Now You Don’t.
《駭客任務》影片接近結尾的時候,尼爾終於開悟了。片中大半時間他都被史密斯幹員窮追猛打,打呢打不過,逃又逃不掉,尤其令人苦惱的是他並非不理解史密斯不過是個防衛軟體,一組程式碼,只可惜理解是一回事,真正體證又是另一回事。其實理解並不難,所有的反抗軍都能理解,因為只要被帶出the Matrix的A系統,置身在真實世界的B系統,把參考坐標這麼一轉換,就能看穿原本A系統的基本命題。但關鍵在於要拆解the Matrix,還是必須進入其系統,無法從外面直接撼動它,可是一旦進入A系統,又立即被系統遮障,結果依然被the Matrix裡的娑婆世界所騙,好一個兩難。眾人寄望尼爾為救世主,正是因為他似乎有潛力可以身入the Matrix,但仍能看穿色相,了解色即是空。
349 2013-07-05
創傷記憶的出口:紀錄片《暴力毛線團》
在實驗紀錄片《暴力毛線團》(Metamorphasis, 2006) 中,以色列導演納塔莉‧布朗 (Netalie Braun) 以「變形」為核心概念串組性侵倖存者的親身經歷,並將其編入西方文明史上女性受創的眾生相。影片穿插四位女性倖存者面對攝影機的自我陳述及第三人旁白所道出古羅馬詩人歐維德(Ovid) 筆下情節相仿的希臘神話故事。透過倖存者的受創歷程與神話故事的互文指涉,布朗製造了駁倒線性歷史的平行悲劇,正如影片開頭的「巧合」--在歐維德的曠世鉅作《變形記》中,有五分之一的故事是女性被性侵的故事,同樣的五分之一也是西方世界中女性曾遭受性侵的比例,導演刻意製造這令人震驚的一致性來凸顯倖存者的言說必須被聽到的原因和動機。Shoshana Felman和Dori Laub在討論與猶太大屠殺有關的證詞時曾提到,倖存者的證詞是面對心理和社會,甚至使其獲得解放的關鍵。「證詞」(testimony)的意義不在於取得可知的事實,而是產生一次「事實的危機」(crisis of truth)或是製造一場目擊的「意外」(accident)......
348 2013-07-05
電影院極樂園:影迷的微型系譜學
在後──電影紀年重探電影部署(dispositif)及迎臨顯現影像的人之間的關係,是個能反映百年以來影像體制、科技演化乃至視聽感知與思辯的重要議題。其複雜性多少能夠從近十幾年來視覺研究或媒體考古學──這些外於電影研究的新興學科-教人目不暇給卻創意十足的跨領域書寫,看出端倪。其中,最具啟發性的命題之一,無疑是將電影置放於總體動態影像的發展脈絡(而非將之固著在單一而線性的自身語境中):從電影到錄像、新媒體或科技藝術為其中一種思索的可能路徑,而投映影像和美術館並擴延至城市空間的連結則是另種影像幻化的體現。對當代電影研究而言,此一命題不僅重新省思了由於數位科技所引發的種種關乎電影之死的哀泣論調,更重要的是對極具歷史性的論述開展重寫的契機。
347 2013-07-05
電影字幕與我:一個電影英文教師的告白
我本來是個文學與英文老師。從我1993年回到台灣中央大學英文系任教起,接觸電影的機會日多,電影除了是我的興趣外,很快也在我的教學生涯裡成為我主要的課程教材。 那時DVD還沒有發明,有的主要是VHS錄影帶。美國電影主要是國內電影公司發行的院線片。比錄影帶畫質好的電影格式是跟老唱片大小差不多的LD,又稱為碟影片(這恐怕很多年輕的朋友也不知道是什麼)。LD除了是數位錄製因此畫質比一般錄影帶稍佳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少經典老片隨著LD影片開始發行。此外, LD也會為了聽障觀眾而納入的隱藏字幕(closed caption)....
第一頁 上十頁    11  12  13  下十頁 最末頁   共13頁
從《無情》到《至情》:韓國電資館獲贈台灣珍藏拷貝 深化台韓電影文化遺產交流
【中影製片廠】2017影像製作實務營
【高雄市電影館】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
總獎金 70 萬!「綠色台灣紀錄片」高額獎金徵件開跑
第九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5月5日起徵件開跑!
影視夢想 隨心所映「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最高獨得300萬獎金
 
【到達蘭薩拉禮佛】6/16 醍醐灌頂
《祝你有個甜美的夢》6/23 甜美上映
墨利斯的情人 經典數位修復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