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 2011-04-15 | 電影研究 |
老電影裡的青春影格:《門裡門外》
文 / 梁云繻

(編按:青春是一張照片、一首歌和一群朋友,當然,還有一場又一場的戀愛。青春是一段消逝的時光,卻又更想留住什麼的眷戀。於是我們觀賞影格上跳動的吉光片羽,恆久地記下青春殘酷又美麗的模樣。自本期始專欄將連續4週連載「電影中的青春」專題,不論你正面臨升學考試的窄門,或是早已離開校園,藉著四部聚焦於七零年代以青年為主軸的電影,讓我們緬懷昨日的青春記憶,並省思以青年的視角所見所感的當代議題。)

白景瑞(1931-1997)導演的《門裡門外》(1975),講述四位少女從無憂無慮、只有聯考是唯一煩惱的學生時期,邁向下一人生階段的「登大人」故事。本片藉四位個性迥異的少女,及她們之間衝突的釋懷、危機的化解,靈活地現映出對社會百態、人生萬象的觀照。《門裡門外》的演出卡司,包括紅極當時的劉文正、恬妞、張艾嘉、夏玲玲等伴隨上個世代年輕人長大的偶像明星。時隔三十餘年,重新觀賞這部老電影,除了幾分熟悉又疏離的懷舊趣味,當中所探討的社會議題(尤其是千百年來深植於文化中的聯考制度)、青春煩惱、與女孩的涉世歷程,卻從來不曾過時,甚至以之對照現今台灣的教育與升學制度,更值得觀眾省思。

白景瑞導演的創作橫跨健康寫實、文藝愛情、文學改編等電影風潮,活躍於1960到80年代台灣影壇,並且與李行、李翰祥、胡金銓並列為叱吒1970、80年代影壇的四大導演。1967年,白景瑞首次獨立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獲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獎項。延續《寂寞的十七歲》的青春主題,《門裡門外》以通俗喜劇手法及多線敘事,呈現青年的內心與外在世界。在70年代武俠與愛情文藝片盛行氾濫的文化脈絡下(註1),《門裡門外》除了具備都會版「健康寫實」的典型特性、三角戀愛衝突的劇情模式,也在無傷大雅的「健康綜藝式」嬉笑中,擺脫了唯美的瓊瑤情愁與生硬教條束縛,以輕快的節奏處裡社會的現況與脈動,銳利探索青少女複雜細膩的心緒與所處的社會。於表現形式上,《門裡門外》亦示現了台灣電影的多元可能,影片中穿插著戲劇性的配音、狀聲,與倏忽拉近、或捕捉人物心境變化的推、搖鏡頭,皆使作品漫溢著少女漫畫般的戲劇張力與青春氛圍。雖然相較於白景瑞的其他作品,《門裡門外》於當代台灣影史中甚少被論及,但作品裡的寫實風格(例如,以考場實際拍攝片段為片頭的紀錄片穿插手法)、敘事結構技巧、影像表現等,皆為70年代的台灣電影注入清新氣息,亦為今日的觀眾留下鮮活的歷史記憶。(註2)

影片一開始便引領觀者遊歷四位女主角的「門裡」家庭生活景況,描摹出她們面對聯考壓力的態度,更貼切濃縮了不同典型的家庭教育與價值觀——內斂懂事的沈若雲(恬 妞飾),是服從父母期待的模範榜樣,嚴格的沈父以「不這麼拼,大學的門怎麼擠得進去呢?」來激勵唸書打嗑睡的若雲。而若雲的壓抑、和父親跟考生一樣高昂的鬥志,皆預示了若雲落榜後的心理困境、家庭衝突。

下一景,室內昏沉的氛圍丕轉為有錢人家的寬敞花園,驕縱而很有小聰明的范家珍(張艾嘉 飾)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其父更說了句經典的中式親情台詞:「考不上大學,連爸爸媽媽都沒有面子,一定要考上給他們看看!」荒謬的「面子」目的導向、還有對向不明的「他們」,皆暗示了這些小女生所面對的龐大社會壓力,更是犀利的文化自嘲與反諷。影片還安排了一段范爸爸替女兒複習考題的滑稽橋段:「人的種類按什麼來區分?」功課似乎不太好的佳珍竟然一連回答了:「顱骨的形狀?智力?血型?」除了題目本身和家珍的無知,電影也間接幽了聯考制度一默,並為之後的劇情發展留下伏筆——考取大學的家珍、和落榜的其他三位死黨,因為生活與價值觀上的差異,彼此漸生嫌隙,成了「不同種類的人」。甚至,進了「大學之門」的家珍,不但沒有比「門外」的朋友們更成熟,反而自覺高人一等,任好勝與虛榮心作祟,搶了若雲的男朋友黎平(劉文正 飾)。且家珍硬擠進大學窄門的後果,就是唸了一個違背興趣的系所,最後又因為任性、賭氣,在一場登山活動中,成了浪費社會資源的大笑話。不過健康寫實電影還是很好心,藉這次的小命不保危機,為四位純真尚未完全泯滅的女主角提供重修舊好的轉機,也讓她們在經歷一番體悟之後,尋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標。

接著,白導演的鏡頭到蔡蘭(石文靜 飾)的家中進行家庭訪問。單純又乖順的蔡蘭和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立場不同,但蔡母和前兩位父親一樣有經典台詞的演說橋段,她勸蔡蘭不用念大學,反正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似乎對一個18歲的女孩子來說,人生只剩下念大學和結婚兩種選項。白景瑞透過開場短短的幾幕角色身家調查,將社會的意識形態縮影置於其中,為觀眾陳述了這些女孩的苦惱來自何方,展現對社會現象全面探討、引發觀者共鳴的企圖,而非僅以三角戀的男歡女愛情節來討好觀眾。

最後,直爽潑辣,口頭禪是「不必了!」搭配一個桀驁不馴嘴角的何欣欣(夏玲玲 飾)出場了。雖然同是優渥的中產階層,但可明顯感受到不同的家庭氣氛,先是何母哀嘆:「哀!這哪是考學校阿?像兩片麵包,都給烤焦了!」這一句俏皮的哀嘆,想必今日仍是許多學生家長的無奈——對於聯考制度,也只能在質疑過後妥協。不過,電影終於放了何欣欣和大家一條生路,教育程度不高但事業有成的何父說話了:「就算考不上大學,人生還有其他種努力的可能。」更鼓勵女兒「出去工作,直接體驗現實、學會生活。」在影片結尾,若雲、欣欣、蔡蘭三人,在陰森山洞中的曲折歧徑分頭尋找家珍和黎平,終在某個陽光灑落的洞口,尋獲奄奄一息的兩人。不論是否考上大學,四位主角都面臨了迷惘與困頓。但在書本試卷之外的生活裡,她們都迎戰並克服了現實的逆襲,從在旗津海邊、游泳池畔追逐嬉鬧的無憂少女,蛻變為勇敢捍衛友誼、面對自我的女青年。

《門裡門外》的另一主軸也圍繞在若雲、家珍、黎平的感情關係上,但是不同於純正的文藝愛情片,本片對此相對輕描淡寫,反藉三人的糾葛突顯出少女們各自的性格。另外,如強勢外放的何欣欣,被男生們揶揄嘴巴不是在吃飯就是在說話,卻是黎平好友暗戀的對象,便是電影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平反及顛覆。影片也常透過這些青年男女的你一言我一語,暗藏對於現實的觀察與針砭。例如,透過黎平勸慰家珍的橋段,陳述聯考「低一分,門都沒有」的現實。而這四位少女要突圍的,不只是聯考的分數界線,更是整個社會倫理的框架。緊扣「門裡門外」的題旨,影片將大學的門裡門外、家庭的門裡門外這些社會規戒強加於年輕人身上的矛盾,生動地刻畫出來。更細膩穿透了女孩們的心門裡與心門外,藉著她們的煩憂和夢想,交織出桎梏與自由並存,屬於其世代的青春民歌,並提出對升學主義、教育制度的思辨。

反思當前,升學制度在一波波教改下走向多元,昔日的大學窄門也已大為開敞。然而,過當的課業壓力、文憑的縛綁、教育體制內的積習,可曾真的從大家的憂思中退位?健康寫實電影往往被譏貶為貧弱又流於粉飾太平,然而,《門裡門外》經過年歲的反芻,當中所觸及的具體現象、和立體有致的生活、情感表述,從來不曾在真實中消散。甚至今日看來稍嫌老派、流俗的電影娛樂形式,更是饒富趣味地封存了一個世代的流行文化與價值符碼。


(本文作者梁云繻為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生)


註釋:

註1: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頁233-236

註2:參自〈影人特寫〉,《台灣電影筆記》,
網址: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2130,c309-1.php,瀏覽日期:2011/4/8。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