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2010-06-18 | 電影研究 |
錯置的母親形象:《珍愛人生》
文 / 劉佳佳、洪明萱

繼《擁抱艷陽天》(Monster’s Ball,2002)、《影子拳手》(Shadowboxer,2005)後,李丹尼爾斯(Lee Daniels)的新作《珍愛人生》(Precious,2009)改編自賽菲爾的暢銷小說《Push》,故事背景處於1987年的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哈林區(Harlem),一個不僅描述黑人文化、城市、貧困、社會問題,另外隨之衍生的,是傳染疾病、性亂倫的家庭悲劇。

然而,自《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1965)開始,黑人的形象始終被定位在默默的為白人主人奉獻的「忠僕」形象上。經由時代變遷,隨著教育、思潮的邁進,黑人電影聲勢亦不斷壯大,並逐漸市場化、類型化,好萊塢也於某種程度上在電影中意圖消弭種族隔閡,進而於史派克李(Spike Lee)的《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1989)及約翰.辛格頓(John Singleton)的《鄰家少年殺人事件》(Boyz in the Hood,1991)找到實例,且在評論和商業上嶄露頭角後,《珍愛人生》亦同樣以更深入、細膩、仿紀錄片手法挖掘家庭所不應賦予的經驗,描繪16歲的少女,克里斯‧珍‧瓊斯(小名阿珍)(嘉柏莉西迪貝 飾)此一在夾縫中追尋生存的小人物,面對現實社會堅韌的自我覺醒,反觀阿珍的母親瑪麗(Mary)(莫妮克 飾)如何以「母親角色,女性姿態」的樣貌突顯劇情;故本文以阿珍與瑪麗兩種女性形象延續此一「母親」專題。


圖1           圖2           圖3

母親角色,女性姿態

印象中的母親是維持家的舒適,靠著母親付出犧牲自己的代價,維護、照顧、滋養丈夫和小孩身體與精神,培養他們的成長,故當我們對返回母親溫柔慈愛兼具賢妻良母的光環時,此一母親角色顯然不適用於瑪麗。而瑪麗的母親形象早在阿珍的人生被褻瀆並且在徹徹底底的真實經歷中被撕裂後,隨即劃出一個虛幻的母親,但卻又如此昭然地存在於阿珍的生活中,同時亦以女性姿態畸變出一個痛苦的妻子形象。故此將其定義為「母親角色,女性姿態」的瑪麗,失去了母親慈愛的光環,藉以家庭暴力、逼餵食物等行徑,長期凝虐阿珍進行心理補完,讓阿珍處在一個怒罵、粗暴和虐待裡的切身記憶中生活,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對阿珍而言,母親就像坐在沙發上的鯨魚,心中的家,只有電視、食物。其次,瑪麗除了否定阿珍受教育外,家庭的經濟來源亦是利用阿珍與其孫女申請社會補助,電視、做韻律操也成為瑪麗的主要消遣。電視節目中出現「犯罪(crime)、重聚(reunion)、懷孕(pregnancy)」的字眼,更直接指涉此片的要點;韻律操則代表她被另一半拋棄後,剩下的力量就是當自己的繆思,試著用裝飾包裹自己,借嫵媚體態、高跟鞋、化妝、衣服掩蓋自己(圖1)。再者,於片中幾次衝突中,瑪麗與阿珍的爭吵幾乎帶入性侵問題並越演越烈,瑪麗怒罵阿珍搶走她男人並認為阿珍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生了孩子就是女人並且是特別的,但卻不懂真正的女人是會犧牲,繼而動粗,直到正式決裂是在阿珍生下第二個父親的孩子後,阿珍從醫院回家,開始瑪麗以冷靜的姿態並表明要看孫子,突如其來的失控,加上阿珍的反抗使其演變更為激烈,其中在爭執的過程中,影像亦不斷穿插阿珍小時候與母親的照片(圖2),突顯了這次的衝突前他們曾經幸福過,但在衝突後就再也回不到過去。阿珍毅然離去,瑪麗衝向阿珍房間,撕破阿珍海報的同時也同樣的撕裂了彼此的親情,更撕/失去了阿珍這個原本是她捧在手心的寶貝(圖3)。


圖4           圖5           圖6

但弔詭的是,使其母女創傷來源的丈夫/父親卻極少出現於影像中,這個進而缺席的角色卻是關鍵。而後母親在衝突的轉捩點,也在這父親的死訊中與阿珍再度聯繫,亦藉由社工的傳話得以見面。社工諮詢下及瑪麗的自白中顯而易見其女性特質(圖4-6),並且鏡頭以手持拍攝及不時推進/拉遠(zoom in/out)表現瑪麗其內心的晦暗,不安與惶恐,道出她是女人中最痛苦的,猶如從鏡頭一開始當自己的丈夫對女兒那溫柔、慈愛之心變形的同時,女兒變的只是一個「扮演女兒的女人角色」?還是女兒更能激起父親的欲望?對此瑪麗作為母親對阿珍的愛繼而分裂,她飽受丈夫不平等的冷落對待,加上身為女兒阿珍無聲的反抗,在這超常感情的過度創傷之下,也就是目睹自己丈夫的暴虐、性侵卻無計可施,直至任憑自己的丈夫放肆以防止丈夫離開,進而對阿珍肆意貶抑和嘲諷。而瑪麗身為一個妻子/女人視阿珍為搶走她愛人並使他無法被愛的「第三者」,那牽帶著種種的複雜心情與眼眶的淚水,面對社工的追問到連阿珍的生日都記錯的片段,以及她對社工說:「當阿珍對他講了那麼多關於家暴的事,那誰來聽她說,誰可以愛她讓她感覺良好」的同時,此種多變複雜的詮釋,也確立了瑪麗「母親角色,女性姿態」的樣貌。


逆境邊緣的堅毅女性

「Everything is the gift of the universe」-《珍愛人生》開場便以美國勵志作家肯‧凱耶斯(Ken Keyes Jr)名言「萬物皆是宇宙的恩典」重現1987年紐約哈林區的種族邊陲生活,陰暗潮濕的夾層大廈(圖7),濃縮社會問題於一身,失業、家暴、未婚生子、愛滋病以及種族暴力混雜形象,有意與當時美國表面自由繁榮景象,相互悖離。片中典型的黑人形象,選自於自小不多話文盲的少女阿珍,自三歲起陸續遭生父強暴,生下了兩名子女,其中一名的唐氏症女兒成為與失業母親得以矇騙社會局救助金的手段。阿珍不討喜的肥胖身軀、膚色外表與家庭亂倫、社會邊緣人問題,造就她悲觀、任人奴役的心態。父親一次回到家中,順手推倒阿珍於床上,抽開身上緊繃的皮帶,粗劣地抹上凡士林,隨著彈簧床的規則律動聲一邊抽動身驅(圖8),一邊對阿珍呼喊著:「爸爸愛妳,爸爸疼你」。在兩人亂倫的鏡頭背後,是母親羨慕又憎恨的凝視眼神(圖9),瑪麗羨慕的,是她也渴望愛情賦予的結合與蠕動;憎恨的,是她忌妒阿珍奪走她該享有的權利。而阿珍從不抵抗這樣的行徑,瑪莉卻只能在一旁冷觀無法抗衡,唯有在兩人獨處時,瑪麗能歇斯底里的對阿珍咆哮、無止盡毆打才能暫緩心中的不快。


圖7           圖8           圖9

由於二度懷孕的阿珍,面對校園教務長的質疑,深怕說出被父親強暴實情斷送了救助金的支援。阿珍再度的選擇沉默,遭到退學中輟,但失去的同時相對也是獲得的返回。阿珍也因此走進了「Each One Teach One」(一對一基礎課程學校),租賃在哈林區舊式旅社(Hotel Teresa)頂樓的特教學校,收納來自各地背景複雜,不論是酗酒者、戒毒中的待補救學生。第一天的入學,補救導師-雨老師(Blu Rain)刻意的跳過阿珍要求每個人自我介紹與專長,而後隨即進行字母認識,阿珍首度打破沉默,舉手自我介紹:「我叫克里斯‧珍‧瓊斯,但我將它(Jane)改為珍愛(Precious),我只會煮飯,在學校有了麻煩,所以我到這來。」(圖10)在特教學校中,阿珍以日記寫作,開始學習認字。面對家庭的不完美與暴力,阿珍不再同於以往僅止於一種幻想式感到自我美好,反而將之轉化為一種成長的實踐力量。過去每每當她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殘酷與不平等對待時,總會展開她少女的憧憬進行幻想,抵禦現實生活的殘酷,得以堅強重新面對母親與自己。在被父親強暴、被街頭黑人戲弄、母親的辱罵…等場景(圖11),藉由夢境讓自己化身為集寵愛一身的女演員、男模追求的時尚女歌星、金髮白種美女…等無暇生活(圖12)來混淆現實與虛幻來縫補人生的碎裂不完整。


圖10           圖11           圖12

在接受了女同性戀者雨老師教育洗滌,解救阿珍殘破的靈魂,雨老師形同母親,卻非為阿珍濫施暴力的母親,反而投注了母愛所能予的情感。自此阿珍的幻想變得實際而成熟,做的白日夢也不再侷限於愛情的憧憬。她試著將雨老師賦予的關愛,讓自己重新拾回逝去的母愛,轉而投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阿珍偶然地獨坐在教室,鏡頭開始繞著她順時鐘打轉,四周的黑板與窗戶獨自形成革命性的影格,陸續出現的是梅爾吉勃遜(Mel Colm-Cille Gerard Gibson)於《英雄本色》(Braveheart,1995)中,最後被斬首前大喊「Freedom」的畫面(圖13)。接著是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在1963年林肯紀念堂發表的演說:「I have a dream」(圖14)、與美國非裔伊斯蘭教教士麥爾坎X(Malcolm X)發表激進演說…以及影像的最後畫面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肉身阻擋坦克車鎮壓的學生等其他追求平等之歷史片段。這些革命性影片,皆具有強烈的民權意識,標榜心靈的覺醒議題,此種深遠的訊息,隱約地喚醒阿珍被陰晦的邊緣社會宰制的自由心靈,經歷教育的啟蒙,讓阿珍的認知水平大步躍升,消弭了心中的種族自卑感,拋開虛幻空無的狂想,轉而開始構思自己如何實踐他的白日夢生活。以片中阿珍與母親發生激烈爭執檢視,離家後的阿珍能尋找的庇護所也只剩每天往返的特教學校,在發現阿珍狀況的雨老師毫不猶豫將其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幫助阿珍尋求政府協助但卻無任何會應,相形之下,特教學校的雨老師儼然成為非公部門體制底下的社工人員,以行動鼓勵她寫作、出書,解決生活的問題根源,而非社會局制式化按月發給的救助金,腐爛化社會補助的意義。


圖13        圖14

對阿珍而言,同時在失去中誕生的是對於未來的確定與自信心,因父親性侵感染到愛滋病失去健康的身體。但隨之誕生的是,由一字不識的社會邊緣人,蛻變到擁有文學知識,求取工作哺育小孩的母親,脫離瑪麗身為母親的扭曲形象,實踐母性賦予的愛;如同電影序幕的開場白,「萬物皆是宇宙的禮物」,影片《珍愛人生》的故事還有後續的名言:「無論是快樂、忌妒、沮喪或孤獨,皆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享受。」(Everything is a gift of the universe -- even joy, anger, jealously, frustration, or separateness. Everything is perfect either for our growth or our enjoyment.)。阿珍此一女性形象,刻劃出典型的傳統女性堅毅,從一手的爛牌,獨自遊走在社會邊緣,永遠不確定停泊的地點。到最後,接受自己不漂亮的膚色與外型、坦然說出家庭的碎裂不堪,深信無論任何的挫折與創傷終將只是一種過程。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勇敢走進人群中,影片中阿珍的人生結局,雖然沒有像童話故事中灰姑娘最終與白馬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卻也讓我們徹底感受到從逆境中掙扎的醜小鴨,她正擁抱著自由,享受蛻變的滋味。

(本文作者劉佳佳、洪明萱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研究生)

引用片單:
《珍愛人生》。導演:Lee Daniels。演出:Gabourey Sidibe、Mo'Nique、Paula Patton、Mariah Carey、Lenny Kravitz、Sherri Shepherd。Lee Daniels Entertainment ,2009。


「母親專題」系列文章

第258期 願離去的母親安息:《懼乳:傷心的奶水》 (文 / 林忠模)

第259期 動彈不得的母體空間──《高潮滿座》 (文 / 蕭淑如)

第261期 阿莫多瓦的兩個母親:從《高跟鞋》與《我的母親》談起 (文 / 柯妙婷)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