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2010-04-23 | 電影研究 |
跳躍之後的藍──潛入《碧海藍天》與《美麗時光》
文 / 陳燕妃、李怡秋

著重視覺感受的電影藝術總是以各種攝影技術表現不同的天氣,表現方式不但能爲電影內部製造氛圍,亦能成為敘事線推進、停滯的要素之一。盧貝松 (Luc Besson)的名作《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 The Big Blue, 1988)及台灣導演張作驥的《美麗時光》(2002)帶領觀眾潛入海底,體會感知海面下的「天氣」。兩位導演以色彩賦予海底世界的視覺感受讓觀眾彷彿置身於一片藍色雲彩中!在此,「天氣」不再只是單純的背景,所謂大氣層底下、海面上的物理現象;兩部電影中的「天氣」成為一種媒介,促使觀眾滲入、感知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所企求的自由!

海天不分的藍:晴天

天空中的藍一直是人們想碰觸的美,這個藍卻由大氣組成,無法捉摸;與天空相反的空間─海卻帶有多種不同面相,海面上一層層推向海岸邊的白色浪波、藍中帶綠兼具渾濁又透明的海水、隨之帶來的是潮濕氣息、涼爽的海風與鹹腥味兒,不同地點的海,其色調、溼度、觸覺與嗅覺也有變化,海水不全然地藍或綠,海風可能涼爽或者黏膩或者狂野,更不用說,海底的氣候空間又是另一種樣貌。盧貝松的《碧海藍天》開宗明義以片名告訴觀眾這是一部「一片藍」的電影,然而這片藍不屬於希臘或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天空,即便許多場景海天分不清界線,本片的主角仍是海底中的藍色世界,由海豚與尚‧馬克巴爾(Jean-Marc Barr)主演的雅克‧馬約爾所打造的藍色、甚或是黑白的世界。

首先,談論影片的「物理天氣」。《碧海藍天》場景分別在不同時期的五個地方─1965年的希臘(以黑白影片處理過去的記憶)、1988年的西西里島(開始以彩色為基調,視為故事線的現在時間)、同時期的祕魯、法國達祖角(Riviera)和紐約,但大部分的場景發生在西西里島的海邊。影片一開頭即以鳥瞰推移鏡頭俯拍希臘的海,海面的波紋像魚鱗般閃爍,接著赤裸上身只著泳褲的雅克現身,走至岩石旁一躍入海,鏡頭轉向海底,雅克周圍的白色氣體如雲霧般地湧起、四散,海底的雅克就像鳥一樣翱翔在猶如卷積雲(如魚鱗狀的雲)般的天空(圖1);但是這美好的回憶僅滯留於此,對於雅克及自認為是老大的恩佐(Jean Reno飾演)而言,雅克父親在潛水時喪生的影像永遠停留在1965年閃著白色波紋的海面。1988年起,恩佐得到潛水世界冠軍,同時雅克在寒冷的祕魯與喬安娜(Rosanna Arquette飾演)相遇。鏡頭在晴空萬里的西西里島、一片雪白的秘魯與高樓大廈多到看不出天氣如何的紐約之間交錯,三人最後來到海天不分、湛藍無雲的西西里島。然而,儘管不同物理地點的置換,外在氣候景觀隨著晴天、雪日、陰天而有不同面貌,但當影片主要空間─海底出現時,不同物理位置的海底,甚或是泳池底下也擁有多種樣貌的藍、白,甚至是黑。


〈圖1〉               〈圖2〉

在海底,沒有所謂的物理天氣─晴天、雨天、陰天、下雪天、颱風天等等,但盧貝松對海洋的迷戀使他極其所能地運用各種攝影技術呈現海底世界,因而,觀者透過每個水下鏡頭便能觀察出其異質的特殊「氣候」。雅克與海豚在水中嬉戲時,那種歡樂氣息、天空藍的色澤、光束照進水底所產生的折射色澤(圖2)與海豚特有的迷幻嗓音,這個空間彷彿夏日晴朗的清晨,涼爽而自在!當恩佐為了救一名受困於沉船的潛水員時,他帶著手電筒潛入海底船艙中,週遭一片漆黑,隱約從水上投射下來的光顯現船的內部構造,在這幽暗的海底空間,對於受困者而言就像暴風雨停電的黑夜,即使海面上的海水蔥綠平和如草地般。當然,潛水比賽進行時,潛水員進入的空間也是由藍漸黑的世界,不會有跳水所引起的夢幻白色氣泡,不會有與海豚嬉戲的景象,只有機器、微弱光源與工作人員在每一個里程站的等待,再下去便是比船艙還黑暗的世界,甚至看不出任何天氣徵候,只有潛水員本身才能感受的寒冷與黑暗。

即便寒冷與黑暗,《碧海藍天》仍成功地向觀眾展現震撼與迷人的藍色大海,雅克最終選擇躍入海底,或許只是尋求一個可以安身的世界;對他而言,海面上的情人、朋友、空間、盛名、天氣都不是他所企求的,他要的不是所謂的「真實世界」,甚至可以說,雅克對於所謂的「物理天氣」並沒有一般人正常的反應,反而在高壓低溫微光的海底能悠遊自在地生活。雅克和喬安娜第一次相遇時,是在冰天雪地的秘魯,在冰層下雅克就像海豚般自在,而他沿著冰層底下尋找出口的畫面,彷彿失去重力般地貼伏著冰層表面(圖3),猶如《在月球彼端》(Far Side of the Moon, 2003)最後一幕男主角菲力普(Robert Lepage飾演)在機場幻想自己漂浮於月球之上(圖4),兩人皆夢想脫離現實世界,一個嚮往藍色大海,一個嚮往宇宙世界,對他們來說,脫離現在的世界即可得到自由,但自由又是什麼呢?雅克最後決定離開喬安娜、躍入海之前,在床上曾夢到一片海水由上而下將自己淹沒;《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演的蘿拉‧布朗(Laura Brown)躺在旅館房中亦曾幻想自己被水淹沒的情景,如果說雅克、菲力普、蘿拉皆追求自由,但他們的自由卻是脫離人世,是何等哀傷的事!然而,比較雅克和蘿拉的自殺式幻想,導演盧貝松以夢幻唯美的方式詮釋這一場戲,彷彿蔚藍的海水與海豚的呼喚也可以撫慰觀眾的心!觀眾應當就像喬安娜一樣想對雅克呼喊:「下面又黑又冷!你會很孤單!我在這裡!我是真實存在的!」(It's dark down there! It's cold! You'll be alone! And I'm here! I'm real! I exist!),最後卻只能無奈地放手讓他而去!而在黑夜躍入海底的雅克,眼前應當是一片黑,然而影像上卻有一團藍光包圍著雅克,這片藍光顯現他內心的天氣,即使可能是無盡的黑暗,仍有一片不可抹滅的藍,這也是雅克非跳躍不可的理由吧!他要的是海中的自由,不同於在天空飛翔意涵擺脫地心引力的意象,往下潛水反而意味著迫使自己前往地心引力的所在,這應當是一種矛盾(非自由)的動作,卻經由雅克毅然決然地跳躍,隨著而來的一片深藍,反而有種投奔自由的意象。相對於天空,在海中,雅克與其他人過著顛倒的世界,海才是他的天空。


〈圖3〉               〈圖4〉


如夢似幻的藍:雨天

《美麗時光》(2002)延續著張作驥的上一部作品《黑暗之光》(1999)中對海洋的擁抱,在《黑暗之光》中不斷下著雨的基隆公寓,康宜從船上展開雙手仰身一躍入海裡,此時她的臉上充滿笑意,海洋似乎是一個充滿愛情、溫暖與自由的場域。而在《美麗時光》中表現出的卻是天氣的異樣,一開場即出現小敏飼養的魚缸,魚缸在海藍色燈光的照射之下鏡頭慢慢偏左移動將人物一一帶出,鏡頭最後停留在魚缸。接著,大家忙碌地準備祭拜物品,這時阿傑和小偉步出庭外開心地淋雨,鏡頭慢慢拉至全景,以雨中的宅院作為背景,片名《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的字樣悄然浮出(圖5),原本雨天應是個充滿不穩定性的天氣,但在片中卻是成為最美麗的時光,就如同狄更斯雙城記的開卷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在雨中似乎也揭示這樣的意涵。


〈圖3〉


〈圖6〉               〈圖7〉

《美麗時光》中的天氣總是不斷地下雨,天氣與電影的敘述結構一樣難以捉摸,在小偉與哲哥碰面的那場鏡頭,一開始小偉接電話時是個好天氣的夜晚,當兩人在攤販前飲酒時是下著雨,但是在經過廟之後卻是無雨的空間,雨天與故事發展軸線都是令人無法預料與捉摸,就像原本擔任泊車小弟的小偉和喜愛變魔術的阿傑,在幫黑道大哥處理事務發生槍殺意外後的逃亡生活如變魔術般發展。小偉與阿傑在逃離的過程中,小偉目睹阿傑遭黑道大哥砍殺,之後當阿基訴說:「表弟,我弟弟過世了」之後,世界彷彿進入幻象之中。當小偉對黑道大哥尋仇之後,走回到巷弄之中竟重回追殺的情境,進入一個如夢似幻的氛圍當中,小偉再度看到阿傑出現在巷弄中,問了一句:「是你嗎?」,接著再度目賭阿傑被砍殺,在小偉背著受傷的阿傑逃離時,重新選擇一條逃生的路線轉變了整個結局,令人最驚艷的鏡頭就在兩人跳躍入水中的那一刻,看似混濁的水之下卻有著與魚缸(圖6)一樣的悠遊空間。將鏡頭拉回某一夜晚一群人在岸邊找尋落水的兩位年輕人,阿傑認為水這麼骯髒怎麼會有人跳下去,但阿基卻說:「那個人還跟你穿一樣的內衣」,將這兩個畫面連結一起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和伏筆。水的溫暖與暗喻為黑潮暖流的氣泡,將水裡建構成和天空一樣的自在空間,水中所呈現的顏色也與天空相之對映,在最後一幕(如圖7)海藍色水中氣泡緩緩由下往上流動就像是天空中的氣流一般,這些元素都將天氣的異樣性緩緩帶出。

《碧海藍天》與《美麗時光》的主角們在最後的結尾皆跳躍入海∕河中,原本黑暗與混濁的表面,底下卻有著蔚藍如天的空間,將主角們內心所企求的自由顯現出來;對筆者而言,他們的跳躍代表著一個行動,可能帶領他們跳進自由奇幻的空間,也可能是跳進禁錮的水族箱中!自由,代表的是藍色的晴天?還是灰藍色的雨天?對於身體狀況已不佳的雅克或現實中被追殺的阿傑、小偉,跳躍之後的結果即是死亡,應該是悲劇收場的結局;然而兩位導演卻用「反悲傷」的方式呈現最後一場戲,主角們跳躍之後緊接而來的卻是一片藍色世界,雅克、阿傑與小偉在之中感到快樂自在,並各自擁有著藍色的溫暖,即便自由可能象徵著死亡,他們仍非跳不可,各自幻化成海豚╱魚兒般地悠遊著!

文章引用片單:

1、《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 The Big Blue)。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演員:Jean-Marc Barr,Rosanna Arquette。Gaumont,1988。
2、《在月球彼端》(La face cache de la lune / Far Side of the Moon)。導演:Robert Lepage。演員:Robert Lepage。FCL Films、Media Principia、Studio Ex-centris,2003。
3、《時時刻刻》(The Hours)。導演:Stephen Daldry。演員: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Miramax Films,2002。
4、《美麗時光》。導演:張作驥。演出:范植偉、高盟傑。張作驥工作室,2002。

(本文作者陳燕妃、李怡秋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研究生)

「電影的天氣」專題前期文章:

第253期  風起「雲」湧——德日戰爭/法西斯影像的神聖性與災難性 (文 / 李建璋)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