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32 2018-10-05 | 電影五四三 |
《明年》進/出、延伸/背離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 《搖滾樂殺人事件》遙望或貼近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文 / 李幼鸚鵡鵪鶉

§《去年在馬倫巴》啟發了楊德昌、王家衛、彼得•葛林納威、林泰州

法國電影大師雷奈(Alain Resnais)1961年的傑作《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啟發了許多位一流導演。

眾人僵立宛雕像,唯獨女主角A穿梭遊走,此一經典橋段,到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至少兩度呼應:一回是,台灣蔣氏王朝白色恐怖歲月,連西洋熱門音樂演唱會都不得倖免,先要全體肅立呆若木雞唱國歌,混幫派的也不敢不從,只有年輕俊帥的Honey(林鴻銘飾演)不甩這一套,一副不屑的模樣遠遠走過來。另一回,少年小四(張震飾演)的父親低聲下氣、苦苦哀求學校訓導處不要開除小四,對方竟百般羞辱,小四憤而拿起球棒砸毀燈泡,沒了燈泡的電源線擺盪的「動」對比了下一個鏡頭訓導處教官與教師驚得目瞪口呆的「靜」。

一個年輕俊帥的男人X(鳩幾歐•阿貝塔濟飾演)初見一位年輕美麗的女人A/或重逢一位以往認識的美麗女人A(黛芬•賽麗格飾演),而去搭訕,說去年相逢相識,今年此地再續前緣。A困惑,A惶恐,懷疑X說謊,要不然就是A自己失憶,全都忘了?於是X一次又一次努力提醒,殷殷說服。是去年?不是去年?在馬倫巴?不在馬倫巴?或在他方?何時何地或許並不重要,在意的是兩造相愛過。到了王家衛《東邪西毒》,也許是這朵桃花,或者是那朵桃花,甚至是一片桃林,更可能桃花是一位女孩的名字。

彼得•葛林納威《繪圖師的合約》,乾脆跟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構成照片與底片的關係,既相似又相反。林泰州的《柳川之女》則頻頻呼應雷奈1959年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還附贈向雷奈1966年的《戰爭終了》(La guerre est finie)致意的情懷。

 

§《明年》把《去年在馬倫巴》的過去式對白置換成未來式

新加坡導演黃漢明(Ming Wong)2016年的18分鐘實驗短片《明年》,外文片名雖然是英文《Next Year》,對白卻全部採用法文,用了雷奈電影《去年在馬倫巴》大部分的法語台詞,畫面也跟《去年在馬倫巴》的影像同時映現,當然兩造會互相遮掩,又好似比翼雙飛,也必然彼此干擾。這完全不是膺品與真跡的較勁,也不盡然是仿製品與本尊的兩相好。

多數的法語對白直接從《去年在馬倫巴》套用,卻在動詞時態上「調整」、「背離」。《去年在馬倫巴》裡一些現在式與過去式的對白,《明年》一律改用未來式取代,時間副詞也由過去變成未來(譬如《去年在馬倫巴》提到「去年」或「昨天」,《明年》就改口為「明年」或「明天」)。

上圖:分割畫面中,左為黛芬•賽麗格飾演的《去年在馬倫巴》女主角A,右為黃漢明本人男扮女裝。
下圖:右為黛芬•賽麗格飾演的美麗女人A,左邊並置者為黃漢明。

 

§《明年》多位演員扮演同一人;導演扮男又扮女

《去年在馬倫巴》的男女主角,始終各由一位演員扮演。《明年》的男女主角,先後由許多演員輪流演出。譬如《明年》的女主角有一刻暫且由一位演員扮演,但跟「她」共舞的男主角可能頻頻換人,由這位男孩、那位男孩輪流跟「她」搭檔,甚至於用分割畫面、合成畫面、子母畫面讓「她」跟《去年在馬倫巴》的男主角(鳩幾歐•阿貝塔濟)相擁依偎翩翩起舞。我把《明年》的女主角加上引號「她」,是因為本片的男導演不但有時扮演男主角,有時還扮演女主角!

《去年在馬倫巴》畫面中的女主角抬頭、回眸、轉身,分割畫面或子母畫面中,《明年》裡的女主角動作與表情也如出一轍。《去年在馬倫巴》的黛芬•賽麗格單獨一人在階梯上轉身、回頭,《明年》的女主角(這時由黃漢明飾演)竟然分身有術,同時三個「她」也跟黛芬•賽麗格同樣表情、同樣動作。

《去年在馬倫巴》的影片畫面附有對白譯成英文的字幕。每當《明年》黃漢明的法語台詞跟《去年在馬倫巴》一致時,這兩部影片並置映現的畫面就只有《去年在馬倫巴》原先的英文字幕。倘若遇上《明年》對白採用未來式而《去年在馬倫巴》依然現在式(或過去式)畫面就同時映現兩組英文字幕。

《明年》中,黃漢明不僅扮男還扮女,奇趣不僅這樁。更有《去年在馬倫巴》的女主角A一襲白紗夜色中走在迷宮般的花園那個美如詩畫的長時間鏡頭,男裝的黃漢明擋在前景把黛芬•賽麗格的動作模仿得微妙微肖。《明年》「聲音」(對白)當然也是黃漢明時而講《去年在馬倫巴》男主角的台詞,時而用女主角的台詞跟鳩幾歐•阿貝塔濟談一場《去年在馬倫巴》若即若離、又放又收的戀愛,又好似《去年在馬倫巴》的影像跟《明年》的影像在玩分分合合的愛情牽扯。好一番兩部電影(擬人化)在談情說愛。

 

§「明年」上海與「去年」歐洲的互望

如果說彼得•葛林納威的《八又二分之一女人》用了類似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63年電影《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的標題,卻以雷奈的冷去對應費里尼的熱,另一個層次卻是用了葛林納威的女性主義/男色/男同性戀/後現代去對應雷奈與費里尼的異性戀/現代主義;那麼黃漢明的《明年》則往性/別的多元及西方(occident)/東方(orient)的彼此參照、背離、交融、混搭多面向省思。《 明年》的東方,除了華人演出,還映現了上海的街景、上海的復興公園、上海的市井人物、俚俗情調,華語流行歌曲,還有上海舊有的歐洲風情建築物、上海現今的某些廢墟場景,跟雷奈、費里尼電影常有的exotic(異國情調)是呼應又似同好。鏡頭中的上海先後出現法文版的《去年在馬倫巴》與《廣島之戀》的電影海報,還隱約奏出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這首歌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中也演奏過)。

上圖:《明年》是對《去年在馬倫巴》的模仿、致意、對話、延伸、背離。
下圖:黃漢明將場景拉到上海,讓華人也有馬倫巴(或上海?),讓東方人也有去年(或明年?)。男(女)主角不侷限由一人扮演,彷彿告白人人都可以有各自的在/不在馬倫巴(或上海),各自在不在去年(或明年)。

 

§《明年》對《去年在馬倫巴》的擁抱與背離、珍惜與遺漏

《明年》向《去年在馬倫巴》模仿、致意、對話、延伸、背離,確實是跟《去年在馬倫巴》交織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年在馬倫巴》的人影斜長雕像與樹無影的超現實奇觀,或是男主角在前景(背向觀眾)頭與肩暗黑得宛如男性陰莖「進入」背景中三面鏡子、三個「分身」的白衣女主角床邊(強姦意象?)以及攝影機充當男主角的主觀鏡頭在迷宮中的走道長廊一路快速推進(探索女體?)一鏡到底華麗的攝影機運動,《明年》畫面都適時有所對應。

只是,《去年在馬倫巴》真人與雕像、繪畫、照片的互動互喻,以及「他的故事」、「她的故事」、「別人的故事」眾聲喧嘩,引發聯想、借用、杜撰,《明年》的小品格局限,限於篇幅或,許志不在此,無法全面顧到。

 

§《明年》從《去年在馬倫巴》向《廣島之戀》偏航,朝上海挺進

倘若你我以為《明年》缺了幾隅,恐怕是你我錯估。原來《明年》的最後3-5分鐘,峰迴路轉,向雷奈的《廣島之戀》偏航。《廣島之戀》的男主角(岡田英次飾演的日本男建築師)央求女主角(艾瑪妞.麗娃飾演的法國女演員)那句「留在廣島」(不要離去)的對白,經由黃漢明巧妙置換成拜託女方「留在馬倫巴」。往後一路景觀不再是上海對應《去年在馬倫巴》影像。來來去去,改由上海的人、事、物、景跟《廣島之戀》的影像玩在一起了。你我可以說黃漢明讓《廣島之戀》的畫面與對白排擠掉《去年在馬倫巴》,可是那句「留在廣島」換成「留在馬倫巴」卻彷彿馬倫巴這個地名滲透廣島、進入廣島、甚至強姦了廣島!

黃漢明讓華人也有馬倫巴(或上海?),讓東方人也有去年(或明年?)。男(女)主角不侷限由一人扮演,彷彿告白人人都可以有各自的在/不在馬倫巴(或上海),各自在不在去年(或明年)。這些男主角X、女主角A可以不拘美、醜、愚、智,聖、俗,一綱兜收。黃漢明扮男又扮女,或許在跟雷奈的《穆里愛》(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或費里尼的《愛情神話》(Fellini Satyricon) 「人有双重『自我』」擠眉弄眼,遙相呼應;也可能仿效雷奈的《吸煙/不吸煙》(Smoking / No Smoking )兩位演員分攤、包辦九個角色的能耐挑戰。

《明年》中,上海的種種俚俗面,或許恰似半世紀前有人說過的:某種程度上,費里尼1963年電影《八又二分之一》有點像是雷奈1961年電影《去年在馬倫巴》的俗世版!

圖:明年為單頻道影像裝置。圖片由當代藝術館官網內嵌,來源網址:原始網址

 

§《搖滾樂殺人事件》與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似有關?似無涉?

《搖滾樂殺人事件》的中文片名讓我有點迷惑,雖然許多電影都可以用《XXX殺人事件》為題,最容易讓你我想到的畢竟還是楊德昌1991年的傑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偏偏宋柏緯扮演的主角小四(小四是暱稱,本名陳辛東),再度讓你我有點錯愕,咦,《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不也綽號「小四」(張震飾演)嗎?

《搖滾樂殺人事件》的現在式是青春正盛的美麗女孩娃娃(姚愛寗飾演)跟俊美的男友吳杰禾(暱稱Michael ,歐陽倫飾演)搞樂團,娃娃收到父親黃冠庭(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飾演,綽號「魔神仔」)的死訊。本片的過去式就是「魔神仔」與「小四」主導的1992年地下樂團「獨裁者」的狂飆歲月、傳奇經歷。

 

§撩起《浩氣蓋山河》與《我倆沒有明天》的記憶

過去式裡,高中女孩Alice(林辰唏飾演的林丹艾)原本是樂團的局外人,經由「魔神仔」搭訕,而相識、而相戀、而進入樂團。如果我沒看走眼的話,深愛樂團、甚至把樂團當成家、當作避風港的女孩Lulu(李亦捷飾演的夏珞) 好像早已愛上「魔神仔」,不料橫生枝節,冒出個Alice。Alice早先生活風平浪靜(一潭死水?)那麼,遇上「魔神仔」等於是大開眼界但也從此驚濤駭浪,瘋狂刺激,恍如華倫.比提製片/主演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又譯《我倆沒有明天》)裡的邦妮跟隨克萊德闖天涯。小四的瘋狂比「魔神仔」更像Alice生命中的克萊德!

現在式裡娃娃的男友Michael空有俊美外貌,思想卻幼稚膚淺,急功近利,同樣是樂團主唱,比起往昔英年早逝的獨裁者主唱小四,活像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電影《豹》(Il Gattopardo,一般譯名是《浩氣蓋山河》)裡的沒落貴族(畢.蘭卡斯特飾演)對外甥(亞蘭德倫飾演)百般呵護,到頭來大失所望,不免感慨自己是豹,外甥只是豺狼,外甥同樣只剩美貌、欠缺內涵。

 

§双重進入;双重兇殺

過去式,外人Alice進到樂團;現在式,娃娃經由影像「看」昔日「父」母的經歷,試著進入那段歷史。所以,《搖滾樂殺人事件》是「双重進入」,正巧都是經由女性眼光去看。連兇殺都是双重的:昔日「魔神仔」涉嫌殺死小四(其實是遭受惡警誣陷);現今,娃娃盛怒出手,斃了男友Michael,往昔「父親」從未展開的殺戒,竟由女兒來實踐、來完成(兇殺)?不過,如果用雷奈1963年電影《穆里愛》省思「電影的影像有限,觀眾的想像無窮」打量,Michael只是被娃娃偷襲倒下,是死是活大有可疑!

 

§形似與神似

小四(宋柏緯)的俊美酷帥,能不讓人想起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Honey?同樣英年早逝,同樣讓人不捨。游智煒的《搖滾樂殺人事件》三番兩次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曖昧,傾向「形似」;林書宇的《九降風》則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神似」。既然小四與「魔神仔」都憎惡大獨裁者蔣介石,樂團為什麼要稱「獨裁者」呢?或許有幾許自嘲,或許是比照一些歐美樂團的百無禁忌,或許恰似本片片名是反話,搖滾樂根本沒有殺人!不過,當樂團解散時,有句對白好像說到「獨裁者死了」倒是一語双關,既是樂團終止,又像諷刺蔣介石或蔣經國終於灰飛煙滅!另外,有一回「魔神仔」向台下觀眾宣佈主唱小四失蹤,不料小四突然現身,排開眾人,匆忙上台,那光景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Honey在眾人僵立時赫然穿梭起來,倒很神似!

導演游智煒似乎珍愛每位演員,讓每個人都有臉面特寫鏡頭,等於是讓觀眾記住每張容顏。一頭長髮的林頤原飾演吉他手王紹昇(綽號黑狗),多虧小四幫他殺價買到心愛吉他,回程兩人高高興興騎機車上路,竟遭惡警故意刁難、逮捕。惡警活像社會保守派,既恨搖滾樂,又歧視長髮男孩。咦?1992年台灣不是早就解嚴了嗎?那又怎樣呢?台灣直到現在(2018)始終沒有真正全面解嚴,很多中學不是「髮禁」依然陰魂不散嗎?演員王啟讚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受白色恐怖與幫派惡人雙重打壓的少年王茂(綽號「小貓王」),現今在 《搖滾樂殺人事件》扮演有牌流氓(惡警袁台生),兩相對照,受害人搖身一變成了加害人。我不免啞然失笑,自己在蔡明亮《你那邊幾點》正面露臉,在蔡明亮《不散》卻背面亮相,兩部電影各有一個面向。

無標題

 

§寫實面:娃娃是一男一女的孩子;
  隱喻面:娃娃是小四與「魔神仔」男男的女兒

「魔神仔」深愛Alice。Alice卻神往小四。娃娃是Alice跟小四做愛的成果。小四遭惡警殺害,「魔神仔」把娃娃視如己出。我總覺得娃娃是「魔神仔」跟小四男男所生愛的結晶。「魔神仔」愛Alice,但更愛小四。就像楊德昌電影中的Honey與小四惺惺相惜,友誼美麗宛如愛情。

 

§電影&語文

我對《搖滾樂殺人事件》唯一不滿的是舞陽扮演的巴西人Bruno會說中文、英文,卻從不說葡萄牙文。畢竟,楊德昌《海灘的一天》讓菁菁(胡因夢飾演)跟德國女助理是用德語而非英語交談的啊!

無標題

感謝貧窮男(田國平)、光點台北的許淑貞、當代藝術館的佑寧(祐寧?)讓我看到電影學者黃建宏策展的「穿越 正義:科技@潛殖」,因而見識到《明年》、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1984年的《2084》、 高達(Jean-Luc Godard)1970年的《東風》(Le vent d’est)。可惜又可惱法語翻譯的繆詠華極不敬業同一部多次提到水門竊聽案的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她居然先後譯成「尼克遜」、「尼克森」、「尼克松」對電影、對觀眾極不尊重,甚至誤導!

院線片《情陷高達》裡提到高達1967拍攝的電影《La Chinoise》,法文片名意思是《中國女人》,可恨台灣的對白中文翻譯竟是「中國姑娘」!把原本沒有年齡侷限的中國女人窄化,縮水成年輕中國女孩,譯者顯然是只想摘嫰蕊的下流低級異性戀男渣。台灣的各影展與電影節需要大量翻譯影片對白的高手,法語電影請託懂法語的人士貢獻才能,遠比經由英文字幕迻譯貼切,只是,台灣的法文譯家劣貨甚多,不免讓人格外想念胡品清、鄭靜律、莫渝、劉光能的昔日典藏!

《搖滾樂殺人事件》片尾向1990年代許多位樂團主唱或作曲人致意,那些音樂人都已殞落,尤其是英年早逝的薛岳(1968-1998)。

楊德昌、王家衛、林泰州、彼得•葛林納威的電影沒有擷取雷奈電影的影像,卻撩起你我對《去年在馬倫巴》、《穆里愛》的記憶與想像;黃漢明的《明年》直接、大量採用《去年在馬倫巴》的畫面,卻玩出異/同、分/合、今/昔的種種趣味。《搖滾樂殺人事件》宋柏緯演唱了「濁水溪公社」的名曲〈強姦殺人〉,柯仁堅第一次就讀台大時,有一回在台大校園跟我談聊很久,是我生命中非常值得記憶的經驗。

相關文章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