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94 2015-01-28 | 電影五四三 |
Roger Ebert紀錄片《人生如戲》「日舞頻道」獨家播映
文 / 洪健倫

我還在念研究所的時候,有位老師曾告訴我:「如果你想知道影評該怎麼寫,就去看Roger Ebert的部落格。」對於認識電影起步晚的我而言,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羅傑艾伯特的名字。之後,不論是在研究的初步資料蒐集,或是認識獨立電影的時候,羅傑艾伯特的影評網總是重要一站(當時的版面仍是傳統的三欄式部落格,現在已經改版成視覺上非常簡潔大方的模樣)。

2013年4月羅傑因癌症過世,在此之前,因癌症轉移而移除下巴骨骼的他在TED用筆記型電腦語音朗讀功能發表的演講,曾另許多人為他樂觀面對病痛與人生,以及他和妻子之間的深情而感動不已。而後來看了他的傳記紀錄片《人生如戲》(Life itself)後才知道,原來當我開始透過網站認識他的影評時,他早已失去說話的能力。觀影與書寫,變成為他與大眾之間聯繫的主要管道,也是他忘卻病痛的良方。

這部紀錄片在2013年的日舞影展首映之後,獲得外界一致的好評,也入圍該年坎城影展的競賽,更一路前進今年的奧斯卡,可惜沒能通過最佳紀錄片的初選。同樣也很可惜的是,《人生如戲》不曾在台灣的各大影展放映,唯一的一次小型放映,是在師大附近的「ProjectOr 我映」工作室,而接下來台灣觀眾能夠看到這部片的機會,就只剩下2月1日晚上10點鐘,在數位電視的「日舞頻道」上唯一一次的播映機會。

這部紀錄片由知名美國紀錄片導演史帝夫詹姆士(Steve James)執導,而這位導演的成名作《籃球夢》(Hoop Dreams, 1994)更因當年羅傑在電視節目中大力推崇,而在美國紀錄片圈內有著教科書般不可動搖的地位。本片的敘事從眾人為羅傑舉辦的紀念會開始,帶回拍攝工作的最初,也是羅傑逝世的五個月前。當時他因髖骨骨折再度入院開始,此時的他還堅強樂觀的對鏡頭開玩笑說(當然是透過他的筆電)這是他第七度的「Rehab」(復健中心和勒戒所的雙關語),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入院,帶來的是越來越戲劇化的發展,也成為他人生最後階段的重要紀錄。

從這邊起,本片的內容可為兩個主題,前半段的影片回溯的是羅傑的影評人生。導演快速的介紹了羅傑的成長與求學背景,讓我們知道他從非常早就在新聞工作中找到了熱情,而他身為記者的觀點十分犀利,也因過去的文學薰陶而帶有強烈的人道精神,這似乎也預示著他在芝加哥《太陽報》轉任影評專欄的時候,能為各個影片佳作寫出如此獨到且擲地有聲的詮釋。

這段敘事透過各個受訪者之口,我們看到的羅傑是位可愛,有時卻也是位不那麼討喜的任性大男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在事業上的成就,而是他的為人。他是一位有義氣的好友、頭號影迷,對於值得他力挺的對象,他總是全力相挺,不論是對當初為他開啟影評事業,後卻經歷破產危機的《太陽報》,或是在1980年代事業與人生皆陷入泥沼的馬丁史科西斯,以及在2005年以《Man Push Cart》初試啼聲的新銳導演拉敏巴赫拉尼(Ramin Bahrani),他總是不吝給它們最需要的支持,他甚至將一個非常傳奇的禮物送給了剛剛開始電影生涯的巴赫拉尼。

而本片在羅傑影評生涯的回顧上,也透過朋友與同儕的訪談讓人思考影評的角色與功能。他從編輯室走進攝影棚,和《芝加哥先鋒報》影評主筆吉恩西格(Gene Siskel)搭檔主持的影評節目成功在藝術電影與大眾之間搭起橋樑,用平易近人且精彩的辯論,讓更多觀眾願意嘗試有別於主流好萊塢的藝術電影。而他個人影評網站的設立與在大眾間受到的關注,也讓我們從新思考在線上娛樂資訊爆炸,人人都可以影評人的年代,影評除了告訴讀者一部電影值幾顆星之外,還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內容與精神。但導演在這部分的處理較為可惜,Roger Ebert影評網站現任主筆之一的Matt Zoller Seitz也在這篇影評中指出,為了凸顯羅傑在這領域上的成就,導演對於其他同輩影評人的描寫,有過度扁平化的疑慮。而對我來說,這段儘管精彩,影評角色這個大題目在人物傳記電影的框架之下,僅透過幾段訪談點出大略的觀念衝突,沒能出現更深的討論,是較為可惜之處。但身為在同樣位置努力的人,這段內容仍能引起我不少共鳴。

影片的後半則回到這位影評人和病魔對抗的人生,本片讓我們看到羅傑在生命鬥士的形象背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承受的折磨與脆弱,也讓本片浮現「Life Itself」這個片名之下另一層意義。人性可貴之處,便在於個人對於命運的抗衡,以及下一階段接受生命無常的坦然,在這拍攝的五個月,也是他生命最後一段路的過程中,我們在羅傑身上看到了這兩個令人起敬也叫人同情的面向。而他的妻子Chaz自始至終不離不棄的扶持,也令人動容。或許是命運的安排,讓詹姆士原本僅是想從羅傑的同名自傳出發的拍攝計畫,最後竟果真成為了羅傑人生的最後紀錄。

《人生如戲》不僅讓觀眾認識影評人羅傑對於其一生志業的熱情,也看見生命由始至終的起伏與挑戰,不論你是他的忠實讀者,或是初次聽到這個名字,又或是你也正在思索影評在當下社會的角色,假如你家的數位電視有訂閱「日舞頻道」這個電視台,這個星期日,羅傑的生命故事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相關文章
從《無情》到《至情》:韓國電資館獲贈台灣珍藏拷貝 深化台韓電影文化遺產交流
【中影製片廠】2017影像製作實務營
【高雄市電影館】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
總獎金 70 萬!「綠色台灣紀錄片」高額獎金徵件開跑
第九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5月5日起徵件開跑!
影視夢想 隨心所映「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最高獨得300萬獎金
 
【到達蘭薩拉禮佛】6/16 醍醐灌頂
《祝你有個甜美的夢》6/23 甜美上映
墨利斯的情人 經典數位修復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