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0644
「家非家」:香港國際電影節華語新銳一窺
記《乘客》、《再見,南屏晚鐘》、《漫游》
《三夫》——政治的情色三級片
文/ 李佳軒 圖/海鵬影業提供
《三夫》作為陳果「妓女三部曲」的最終章,展現了從未在前二作有過直接坦蕩的情色意識主題。隨著時代演進,相隔十多年《三夫》的完成,顯然在手法上有了完全不同的樣貌,陳果從抒情的比擬、暗喻的身份解構,做出了另一種更直接的轉向,不再是充裕資金的質感、低階近乎黑白的色調,大幅度降低對中國逼近「距離」式的描繪,如電影尾端的對白表明:大橋三通,往向無自由。
邊緣位置的跨境憂慮:香港國際電影節華語新銳作品《第一次的離別》與《過春天》
文/ 朱孟瑾、謝佳錦
成長電影的主軸往往繫於主角的狀態變化,從生命此一階段「跨」入下一階段,有時「跨」落實於實體空間的移動,他方被想像為彩虹的彼方,寄予遷移美好的嚮往或破滅的反撲,最終化作心靈提升的動能。故事均發生在中國邊陲的《第一次的離別》與《過春天》,藉由「無法且不想跨」與「跨而未跨又跨」,人物與空間的關係呼應了地域特質,達成人物情感與社會議題的輝映。而涉及敏感犯罪題材的《過春天》,片尾大轉折更宛如具中國特色的「機器神」(Deus ex machina),以一種全知全能的介入化解衝突,倏地立起一道電影內外皆跨不了的牆。
無淚的傷痛怎麼說?《Goodnight & Goodbye》導演吳耀東專訪
文/ 林秉君 訪談/林秉君、謝佳錦 攝影/林秉君
2014的10月,「紀錄觀點」製作人王派彰燃起了吳耀東導演「重回創作原點」的拍片衝動,曾經隔著攝影機「不打不相識」的辜國瑭和他終於在隔年年初再次相遇,隨後又在沒人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驟然分離。針對這部後來「招惹爭議」、「評價兩極」的紀錄片作品《Goodnight & Goodbye》,《放映週報》在去年與導演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訪談,在此重新寫成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帶領讀者一起重回本片誕生前後,傾聽導演沿途走過的各種心路歷程,只願腳踏實地的生命經驗,從天而降的道德人倫,都交織在這部紀實影像的身體與靈魂。
個人的事後——對話《街頭》江偉華導演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導演
文/ 童詠瑋
去年台北電影獎入選的兩部紀錄片——《街頭》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不約而同地在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四年之後,帶領觀眾重返了這場運動,我們有幸請到同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兩位導演進行一場對談 ,希望能就紀錄片方法上的各種異同,開啟更多想像與對話空間,並回應「個人敘事」如何重構社會運動,以及在時間點上共享的「事後狀態」,期待在賦予視角與時間座標之後,將近年來不斷反覆為各界討論之上述影像提問進一步拓展:為何及如何在此刻再現太陽花?
傳奇的泡與釀,談香港國際電影節華語經典《假鳳虛凰》、《花姑娘》
文/ 陳煒智(Edwin W. Chen)
2015年春,國家電影中心曾推出過李麗華紀念影展,筆者當時協助選片。記得當時在文華的兩部影片中挑選,《假鳳虛凰》尚待修復,《艷陽天》片況極優,龍馬的作品則是從《花姑娘》和後來朱石麟、白沉合導的《誤佳期》裡挑選,最終是《艷》、《誤》二片排入節目,此次香港電影節的放映,該算是一圓筆者的夢想,能把四年前未入選且如今重新修復的《假》、《花》二片,好好看個夠。不過,在國際性的電影節影展活動觀賞這種百聞不如一見的經典修復,真的要做好萬全的心理準備,才能把自己拉回它當年走紅、轟動的那個時間和空間,從自己既有的審美邏輯裡析出脈絡,去欣賞,去品味。
2019城市遊牧影展(5/11-5/27)
【光點台北】2019年5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2019年5月主題「非典情迷」節目資訊
「楓德浮動畫駐村計畫」報名(5/31 17:00截止)
CCDF十周年!徵案今日起跑至5/15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